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语中的寒暄语是学习日语的基础 ,也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看似简单、习以为常的寒暄语 ,却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日本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复杂心理和性格特征 ,也折射出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探讨这些寒暄语与日本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日本人及日本文化 ,在今后与日本人的交往中也能更加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2.
<正>不久前,一篇名为《当日本人说羡慕中国人时,他们到底在羡慕什么》的文章在中国网络走红。文章列举了"日本社会太压抑、中国生活轻松欢乐多"以及"中国吃瓜更便宜"等日本人羡慕中国人的理由。这篇文章传播到日本社交网络后,一些受了刺激的日本网友也非常努力地想反驳一下。在著名的右翼网友聚集地,日本2ch论坛上,有人表示,大部分日本人并不知道文章里所说的事实。有人说,除了中国菜,没有羡慕中国的地方了。并且还得是日本人做的中国菜,不能是中国人做的中国菜……  相似文献   

3.
日本人充分享受着一年四季的变化所带给他们的美景,特别是春天的赏樱花和秋天的赏红叶尤为能够体现日本人独特的美感,而日本独特的美文化及日本人的生活样式却又孕育出了和自然一起生活,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日本人传统的自然观。对于日本人而言,自然绝对是给予恩惠、亲切的东西,决不是和人对立残酷的东西,是在自然中生长,从自然中得到实惠。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生活时间久了,耳闻目睹的事情也就比较多了,因此也从中获得了一些体会和感受。下面从几个不同的侧面谈一谈。融入日本社会融入日本社会并非容易的事情,对留学生而言,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那就是生活在日本的社会中,又不能融入日本社会。这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虽出自于中国而有它的特殊性,或日本人的国民性里有它的“岛国根性”的缘故。有外国人用“害羞的文化人”来描述日本人,可能他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以美国人的眼光来描述的。以中国人的眼光看来,日本人有较强的集团主义的大和意识,他们喜欢结团结社,同党、同乡、同窗、同系列公司…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每每将“日本文学”理解为日本人运用其民族语言日本语创作的文学,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无意识之中砍去了日本文学的一条腿。事实上日本文学还拥有另外一条腿,那就是日本人用汉语这一外来语言创作的汉语文学,日本人习惯称之为“汉诗文”。日本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是同时运  相似文献   

6.
在新中国文学的长廊中,出现过众多描述、刻画了日本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中日战争的史实,采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再现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艰苦卓绝的历程,在叙事过程中,涉及日本人,大多是以群体的日本人为对象的间接描写,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灵伤痛和历史记忆,成为当代中国人心目中日本人的主体形象;另一类则是以个体的日本人为主角的直接描写,出场人物多为善良本分的日本老百姓,反映了中国人与日本友人的情谊和对两国友好的珍重。这些作品,既是中国人认知日本与日本人的源头之一,又是此种认知的组成部分,对于中日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前期的日本文化论研究中,日美两国学者都以日本人和日本文化为研究对象,但到了后期,美国学者突然转向日本社会、特别是特殊的结构,而日本学者却死守在日本人和日本文化方面。美国学者的研究目的是要揭露日本的特殊结构和贸易保护政策,扩大美国的对日出口,日本学者想通过夸大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特殊性来为特殊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寻找合情合理的理由,继续保持对美贸易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人的语言交际中,委婉语无处不在。就日语委婉表达方式分析日语委婉语的特征, 日本委婉语所蕴含的日本人的交际心理,加深对日本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真正研究日本的时期始于明代。明代不但产生了很多有关日本的著述 ,而且在对日本的了解认识上产生了质的转变和惊人的飞跃 ,逐步蜕去了以往照抄照搬旧史的陋习 ,开始以实际了解的真实情况充当史料了。其中的《日本考》详尽地介绍了当时日本的社会及民俗等情况 ,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人在明代研究日本的水平 ,是中国人在日本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由于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所限 ,明代中国人的日本观仍处在隔雾看花、隔窗观月的似是而非的朦胧阶段。  相似文献   

10.
撒娇这个词虽然是日语中特有的,但在人们心里有一个共通的事实,这个词对日本人来讲,是非常亲切的,而且在日本社会中,也容许这样的心理存在。换句话说,撒娇不仅是理解日本人精神构造的关键概念,也可以说是理解日本社会构造的关键概念。本研究从"撒娇"一词的相关词汇、撒娇与人际关系以及撒娇与日本人的心理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并希望借此能更好地把握日本社会以及日本人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1.
一谈起日本这个太平洋上的小岛国,不少中国人的心情总是十分复杂。这个被中国人轻蔑、憎恨但又被中国人羡慕的国家,实在引起了中国人太多的思考。国人对日本的轻蔑从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当时的日本,还只是一个没有自身文字,只知道自相残杀的奴隶制小国。后来日本人派来了大批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在中国人的指导下,才学会了文字、货币等。而历史上,中国也在元朝时侵略过日本,只是因为途中遇到了巨大的风浪,才无功而返。因而,中国人根本不把日本人当回事,因为它太小了。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国,居然在几百年后攻打起了那个一直没把他当回事的大…  相似文献   

12.
《华人时刊》2009,(12):92-92
据日本中文导报网报道,山东人唐先生持有在日本的"永住资格",但现在没有工作,唐先生想像日本人一样申请生活保护。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日本知识人来华考察的过程中,塑造于古代经典的中国形象与近代现实社会所感受的中国形象始终交织在一起,共同参与建构了近代日本知识人的中国观.以日本知识人的中国游记为对象,探讨幕末至昭和初期以知识人为主体的日本人的来华体验,进而考察其来华过程中的感性因素在建构近代日本人中国观中所发挥的作用.由于个人体验与时代状况的差异,幕府末期至昭和初期,日本来华知识人的中国认知大致呈现出五种表现形态.对各种形态的认知做出历史还原和事实定位,对于准确把握日本人中国观的形成过程及其后世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沉默寡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的历史文化背景,表现出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强烈的"集团主义”思想,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语言心理、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5.
作为日本文坛现代派的代表川端康成,很早就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细致地描写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及情趣,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无不常有的悲哀韵致,尤其是在小说《雪国》中展现了日本文学的悲哀之美。  相似文献   

16.
人的名字如同一张名片,除了辨别功能之外还揭示了一个人的国籍、出身、性别、家族等信息。取什么样的名字,揭示出起名人的嗜好以及对未来的寄托和展望。论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近代日本人名的发展史,日本人名汉字与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得出结论:日本人在取名时,更看重汉字的字义;表示"积极、正面、向上、进取、友爱、真、善、美"等褒义的汉字始终是日本人名用汉字的主流;日本人名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相当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留在日本 ,除了希望在日本学好日文 ,掌握专业知识以外 ,还希望能够在日本的企业内就职 ,挣得一份比较可观的收入。日本是非移民国家 ,有严重的排外性 ,在日本 ,中国人永远不是主人 ,是被利用的工具 ,所以 ,日本不是中国人的理想久留之地。中国人“归化”加入日本国籍有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并可能产生很多不便。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另外,他们的这种意识也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小为美”是日本民族传统的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他们的这种审美意识主要根源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日本特有的自然景观。并且,日本人的这种审美意识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是此种意识促使日本人凡事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  相似文献   

19.
不少人——并非全是日本人——论证道,日本人确实要比我们的有些人精明得多。早在1982年,英国心理学家林恩(R.Lynn)在一份报告中就曾指出,他对年龄在6至16岁之间的日本人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日本人的智商测验结果比同年龄的美国人高得多;林恩研究的日本少年的平均智商是111分,而美国同龄人的平均智商却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闭关锁国时期始自1639年第五道锁国令的颁行,直至1854年被迫开国为止,时间长达215年.日本在锁国期间,德川幕府严禁日本人出国,在国外的日本人也不准回国;除中国人及不在日本传教的荷兰人外,其他外国人不准来日本;中国商人和荷兰商人来日时,限制住地,不准与日本百姓接触,中国商人只能住在长崎的唐人屋敷(唐馆),荷兰商人只能住在长崎港外的一个人造小岛--出岛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