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灵魂观作为宗教观念中最基本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全部宗教仪式的核心。对灵魂观的研究有助于探究宗教观念中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深层。日本的古神道和彝族的自然传统宗教,两者均以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为基础。当今彝族社会发展变化巨大,但彝人重视家族祖先的特点依旧突出。日本则有宗教博物馆之称,虽多种宗教并存,本土神道依然占据主导,各地神社遍布,展现出日本古神道的持久生命力。借助跨文化的视角,从灵魂概念切入,重点突出祖先灵魂,通过比较两者对于灵魂定义、性质理解、祖灵资格认定、祖灵归属、对祖灵情感亲疏等内容,可以看出彝族与日本传统宗教的灵魂观的异同在于:彝族灵魂观反映出半农半游牧的父系社会重视血缘的特征,日本的灵魂观则凸显着传统农耕社会特色。彝族的祖灵观重点在于对后世子孙的约束与期待,功能性较强;日本祖灵观念功能性较弱,象征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国传统的葬俗,民间关于死的传说、禁忌,儒、释、道关于死亡的观点、教义等宗教、民俗现象进行分析论述,认为:不同宗教、文化对待死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死亡的否定,不屈于死的魔力,从精神上寻求克服和超越死亡的方法;中国人不但相信灵魂存在,相信每个人都有灵魂,而且还认为灵与生人有着类同的生活方式,同样的需求和恐惧,灵魂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相似的秩序。  相似文献   

3.
西美尔立足于生命哲学的视野区分了宗教和宗教性:宗教指称一种外在的客观的教义和机构,是后天建构的结果;宗教性则指称一种内在的生命特征,是先天的灵魂品性。宗教性是宗教的核心,宗教是宗教性外化的结果,也是建构世界图景和规整生命内容的另一种整体性方式。在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中存在着深刻的宗教性,它使社会的各个片段凝聚在一起,构成一个社会的精神气质和精神结构。宗教是社会关系的绝对形式,超验世界是社会关系形式不断凝聚和脱俗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藏传佛教作为藏族民族文化核心为基点,以朝圣为一般藏族民众宗教信仰的表现形态为出发点,提出了对藏民族宗教朝圣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根据宗教学关于宗教起源的研究提出了宗教朝圣的本质是宗教信徒为满足自己需要让自己的灵魂与精神世界中所虚构的神圣敬畏的灵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不同宗教的朝圣差异只是在灵魂沟通的主体、仪式和时空上的差异。由于藏传佛教朝圣的特殊性,本文也初步提出了对藏传佛教研究中应注重的几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正很多人说教育要有宗教情怀,大意就是对教育要虔诚、执着的意思。教育有什么情怀,没有规定,只要是有利于教育的情怀,应该都是好情怀。宗教,是一个大话题,也是一个好话题,教育与宗教也有一定的联系,都是修养教化,都是劝人向上向善。即使不是宗教教徒,也都对宗教有着一定的尊重和敬仰。就是说都有一些宗教情怀,因为宗教不脱离现世。  相似文献   

6.
黑多克融合了东西方不同宗教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宗教观.他的宗教思想是以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这两种观念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因果报应还是轮回转世、亦或是对灵魂不死的肯定,都是黑多克对人的生与死的相互交织性和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古埃及人有浓厚的来世信仰,关心死亡、相信来世生活是埃及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信念产生的结果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制作"木乃伊",使它成为死者灵魂依存的基础,二是非常重视坟墓的营建和装饰。高大的金字塔和高超的"木乃伊"制作技术,强烈地表达了古埃及人酷爱生命、热爱生活、渴望永生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英国19世纪宗教与小说创作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人高于动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作为精神的社会存在,人必然是要寻求精神依托的,而宗教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选择.在维多利亚时代,由于工业革命及科学的发展,人们可能已经不再相信传统的宗教,但他们依然需要宗教作为精神的依托,因而虔诚信教依然是那个世纪的一个重要标志,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社会精英,甚至是科学家和进化论支持者都是宗教的信仰者.这一时期的宗教体现出一种世俗化的倾向,它反映在人们的日常道德行为之中,成为一种社会公众性的意识形态以及智性生活的中心,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和空洞信仰的能量来源.身为维多利亚时代一分子的作家也必然受到那个时代宗教情势的影响.作为时代敏感的晴雨表,他们体验并感知着宗教的变革,并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笔将其反映出来,文学与宗教呈现出一种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以对“自我”终极关怀为核心和基石的壮族原始宗教意识结构 ,其特征一言以蔽之 :“一个主体 ,二元对立 ,三方互动 ,四种通感”。其中“一个主体”是关乎灵魂 (“自我”)的恒一性构想的本体论 ;“二元对立”是围绕着灵魂 (“自我”)的生死、人鬼、阴阳的矛盾观 ;“三方互动”是围绕着灵魂(“自我”)的人神鬼三方相互作用以及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的联系观 ;“四种通感”是以“自我”利害为归宿和表现形式的关于人鬼、阴阳两界通感的发生观  相似文献   

10.
我谈一个稍微具体一点的问题,就是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这个问题在最近这些年比较突出,有一种说法叫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不讲信仰.因此觉得中国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有很大的悬疑.我在1987年出版的《价值论》中,曾第一次肯定了"信仰"概念.我主张,人的价值观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信仰,这是任何一个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我在论文答辩时,人们主要怀疑这个问题,说你肯定信仰,是不是为宗教说话?我讲信仰和宗教应该区分开来的.二十几年前,我用信仰和宗教的区别来为人的信仰权利争辩;二十几年以后,我又要用这种区别来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一点辩护了.  相似文献   

11.
广西三江县梅林乡车寨村是典型的侗族传统村寨,灵魂观是当地侗族人观念世界的核心。复杂的宗教信仰及信仰礼俗蕴藏着侗族人独特的灵魂观。车寨的宗教信仰体系中不仅有草木、山石崇拜等自然崇拜,萨岁、土地公等神灵崇拜,还包含信奉灵魂不灭的祖先崇拜。这些复杂多样的信仰及相关祭祀仪式,镶嵌着当地侗族人的生态伦理观和灵魂观。  相似文献   

12.
论庄子灵魂不死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界认为庄子没有灵魂不死的观念。而事实上,庄子在继承了前人灵魂不死观念的基础上,又有所改造,承认人人皆有灵魂,但一般人的灵魂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死亡,而得道之人通过精神修养,可以使自己的灵魂不死不灭,甚至升天成仙。  相似文献   

13.
长生不死思想是仙境信仰的本质特征,这种思想导源于远古时期的灵魂不朽观念。当灵魂不朽观从族类生命不朽过渡为个体生命不朽后,与巫觋传统崇拜仙药的思想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仙境信仰。  相似文献   

14.
萨满教是北方游牧民族早期信仰的宗教,萨满教在北方诸民族中影响力比较广泛而深刻,直到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萨满教几乎垄断了北方各游牧民族祭坛。对一个民族而言,自身宗教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于本民族的文化思维和生产生活习俗。任何一种宗教发生之时期就开始从自身的角度去解释宇宙的万物、万象。蒙古族萨满教也跟其他宗教一样,在漫长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了它自身独特的解释天地、自然、生态、灵魂之诸多观念。本文就蒙古萨满教“腾格理”、“嘎扎理”、“万物有灵”理解与蒙古人的生态保护观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诗人叶芝尽管不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但他对世界主要宗教思想的理解与吸收却成就了其诗歌创造的主要源泉和思想基础,形成了影响诗人作品的独特宗教意境,其中,来自印度宗教思想的影响尤为深远而成功。诗人虽未受印度宗教教义的严格引导,却仍能取得对它们进行独特阐释的艺术视角,并以此凸现灵魂与主观真理在宗教和艺术中的永恒性。在诗人的眼里,正是这样的永恒性主题才真正造就了生命意义和宗教关怀的所在。  相似文献   

16.
毕达哥拉斯盟会是一个兼有政治性、宗教性、学术性和教育性的组织。其教育思想建立在哲学和科学理论基础上。其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建立和指导完美社会秩序的人,以及遵循良好秩序的社会公民。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教育内容是把数学放在最高的地位,同时注重音乐、天文、体育等和谐教育。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教育思想推动了后世人们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它是哲学史和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推动了哲学、科学和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但它关于灵魂不朽和灵魂轮回说对后世哲学、教育有着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是宗教问题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核心。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国情具有"五性"的特点;宗教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新中国的各种宗教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尊重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一律平等;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必须在法律政策范围内活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的渗透;宗教应辅助社会进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和谐。上述观点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岩画作为流传至今的人类最早最辉煌的艺术遗产,也是远古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在我国岩画中,有很多有关原始宗教的题材,主要表现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岩画中所反映的原始宗教已大致具备某些人为宗教的特质和要素,既高于一般意义的原始宗教又不能纳入到人为宗教的范畴,是介于原始宗教和人为宗教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属于变异原始宗教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域民族宗教的特色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讨论了爱因斯坦的宗教观,认为爱因斯坦是旗帜鲜明的无神论者;分析了他提出的宇宙宗教感情的内涵,指出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科学家关于世界合理性与可理解性的坚定信念与诚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称之为宇宙宗教感情,并认为该感情是科学研究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这是爱因斯坦对宗教内涵的拓展、宗教感情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