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浙江诗人方干一生未仕,隐居于镜湖,啸傲于山水烟波间,写下了许多歌咏镜湖与浙东风光的清丽诗篇。该文即考述其生平行踪大节,并将其可考诗歌约略系年,以为方干研究之资  相似文献   

2.
唐末诗人方干的隐居生活与其创作具有密切的关系。他的诗作超然于现实社会之外,多与隐逸生活和江南的地理、节候、风物相关,好咏寺观亭阁、园林别业。同时也形成了他的淡远闲适、清迥幽雅和苦吟冥搜、具体细腻的诗歌意境和风格。  相似文献   

3.
方干被称为一位“不识朝、不识市”的高隐,其实并非如此。他早年及中老年时曾在睦州故乡和镜湖过着隐居生活,但身在江湖却心存魏阙。他曾多次应举求仕,却屡遭挫折,一生始终未能抑制住为求仕而躁动的心。经历多次挫折之后,他感叹愤激,不时地唱出了似若敝席功名、豁达自处、甘于隐退的诗句,然而这正是他急于求仕而不得时发出的心声,表现出不甘于隐逸而追求入仕的微妙心态  相似文献   

4.
贯休生平系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贯休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有诗相赠缙云使君段成式;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贯休西至荆湘,有诗相赠罗浮山人轩辕集;贯休曾隐居南岳,到过岭南一带,也曾西入秦地。贯休入蜀时间是天复二年(902)秋  相似文献   

5.
马端临对中国古代目录学的贡献刘振华马端监(1254-1323)字贵与,宋未元初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元灭南宋后,端临拒绝元廷的多次诏请,隐居不仕,以保存故国文献为己任,倾全力于历代典章制度等的研究,用20余年的时间,至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  相似文献   

6.
司空图诗论中的“道”意境杨芙蓉司空图(公元837年-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县)人,是生活在晚唐时期的诗人和诗论家,以诗论著名。仕途历经坎坷,司空图又临“风波一摇荡,天地几翻覆”(《秋思》)的时代。他无力挽狂澜之能,只好隐居在老家王官...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现象成因论李明山诸葛亮(181——234)结束南阳的躬耕隐居生活,开始在大江南北驰骋,直到病死五丈原,在短短20多年的政坛生涯中,自我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光彩照人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随着历史的变迁,诸葛亮形象日益高大、伟岸。诸葛亮生前活动区域内,...  相似文献   

8.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唐武守成通十年(869)进士。傅宗乾符四年(877)授光禄寺主簿。广明元年(880)召为礼部员外郎,迁礼部郎中。这年冬十二月,黄巢入长安,信宗出逃,图从之不及,退还河中。光启元年(885),信守自蜀还,次岚翔,召图知制洁,随即拜中书舍人。这年十二月,傅宗又因河中太原之师通长安出逃宝鸡,图又从之不及,退隐先人别业中条山王官谷。昭宗龙纪元年(889)召图拜会人,未几又以疾辞。河北乱,乃寓居华阴。这以后朝廷多次召他做官,都推辞了。天复三年(903),回五官谷长期隐居。天佑元年(90…  相似文献   

9.
作为隐逸诗人,方干在晚唐诗坛交游很广,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笪重光(1623-1692年),江苏句容人,字在辛,号江上外交,是明未治知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曾做京官,后国卷入弹动大学上规球事件,被连丢官,囵乡隐居茅山,晚年学道,’咱称郁闷扫叶城人。又自名好光。在欣赏山林。兴会条路的困速自治利包田光吟诗作画并着书上说。一席布《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山水画家:荆浩与肖照,都是山西泽州(晋城)人。荆浩,字浩然,唐末五代梁画家,河内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他“博通经史,善属文”。唐末社会动荡不安,他隐居太行山的洪谷中,所以称为洪谷子。荆浩是丹青妙手,自成一家,有四时山水、《桃源》、《天台》等图传世。除山水画外,还善于画神像、人物,汴京(河南开封)双林院的《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壁画,就出自他手。但荆浩最主要的贡献还是他的画论《笔记法》。荆浩在我国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完成我国山水画从装饰风格发展为写实风格中的杰出画家。…  相似文献   

12.
至元十八年方回与方逢辰的石峡书院之会,是淳歙地区方氏合族的重要事件,体现了双方浓厚的宗族观念。方回与方氏族人有着广泛的交往,成为沟通淳歙方氏宗族的核心人物,其合族思想与诗学观念具有相通性,首先表现为他对宗族诗人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对方干、方岳等“宗族诗派”的认同和标榜。其次,方回的“大宗”观念强调确立始祖和辨明源流,很大程度上催生了他的“一祖三宗”说。不过“宗族”和“诗学”的视角和评价标准毕竟不同,两者既在“格高”方面有所统一,但也体现了方回的江西诗学理想和方干、方岳所代表的晚唐诗学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蔽。王绩(585-644年),字无功,隋末唐初时人。因其长期隐居东皋(在今山西省万荣县)故又自号东皋子。隋末任秘书正字、六合(今江苏六合)县丞。唐初,一度为太乐丞,位亦不显,颇不得意,后弃官归隐。此诗为其隐居东皋时所写。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直抒诗人登山远望、彷徨无主的心清。薄,迫近。薄暮即傍晚时候。首句写了傍晚登山遥望之后,不是继续写景,而是抒发出“徙倚欲何依”的感慨,看来似乎有些突然,其实这个“欲何依”的思想贯穿全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哲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又称船山先生。清兵到湖南,他曾召集义兵抵抗,失败后,曾参加南明桂王的政府。后来他见事无可为,决计归隐,遁藏深山,终身著述,写下许多重要哲学、政论著作。其中,《...  相似文献   

15.
晚唐浙江镜湖地区以隐士方干为中心,形成了一系列文人交游活动和隐逸文学的创作.此时在镜湖周边,隐士与官僚文人、权贵的密切交往;佛道的兴盛与隐士追寻心灵解脱的需要;诗歌艺术与古琴、绘画艺术的交融以及特殊的自然环境共同形成了当时镜湖地区特殊的文学生态,也成就了当时镜湖地区的代表诗人方干所作山水诗的“清丽”诗风.  相似文献   

16.
管振华 《华人时刊》2009,(10):94-95
上黄——溧阳东北边界一个充满灵气的富庶小镇,人口不足3万,地域面积仅42平方公里。上黄文化积淀深厚,拥有2000多年历史。据有文字记载,最早见端于宜兴市档案馆珍藏的上黄《黄氏传芳家谱》,黄氏最早来自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从福建蒲城而来,官职金陵别驾,朝中奸臣掌权,黄氏兑公来此,隐居山林。《宗谱》诗云:“洮湖(长荡湖)之左,力山之阴”,“姓以名里,启后自今”。洮湖之左即洮湖之上,姓以名里即黄氏为村名,最早为上黄里,后简化为上黄。  相似文献   

17.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愤然辞去彭泽县令的职务,隐居山林,过起了隐居生活。在隐居期间,  相似文献   

18.
静嗅暗香     
王永顺 《社区》2012,(20):50-50
一个人累了烦了。需要清静清静,是自然而然的。不过,和现实相对的是,内心里总有另一个自己,这另一个自己对清静有更高的要求,总想找一个地方去隐居。《幽梦影》的作者张潮,也许是在某一天累极了,信笔写道:妻、子颇足累人,羡和靖先生梅妻鹤子。和靖先生就是宋代诗人林逋。每次有隐居的想法时。同样会想到林逋。他隐居在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为趣,终生未娶。只有这样清高绝世的人,才能写出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相似文献   

19.
宫春科 《中华魂》2014,(24):38-39
唐朝时有个叫卢藏用的人,考中了进士却久久没有安排职务,于是他就到终南山隐居起来,借以博得清高的美名。很快,皇帝就召他去做官了。他把这一方法教给当时住在天台山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却一语道破隐居终南的天机不过是仕宦之捷径罢了。  相似文献   

20.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元好问由于受到国势颓败、家园沦丧的痛苦煎熬,产生了严重的出世思想,把家由宜阳三乡迁到了登封少室南原。寄情山水,学佛问道。但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又使他在家乡沦陷、人民痛苦、国家忧患三件大事上不能释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促使他在隐居中还屡屡参加应试。居家登封的九年,元好问虽是在出世和出仕两种思想矛盾中度过,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将自己的名字永远留在了中国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