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现实妇女问题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两方面的严峻挑战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内涵进行了完整阐述;妇女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男女平等成为中国基本国策.今后,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论的前提下,吸收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有益内容,针对中国现实的妇女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妇女研究及妇女学框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妇女研究及妇女学框架之我见张一兵所谓妇女研究,是指以女性和妇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领域。它既包括上升到学科体系的“妇女学”,也包括针对社会中各种妇女问题所进行的学术理论活动。妇女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解释女性现象,解决女性问题,预测女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康沛竹 《浙江学刊》2005,4(5):205-209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从上世纪初传入我国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目前,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面临来自中国现实妇女问题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两方面的挑战.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论的前提下,吸收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有益内容,针对中国现实的妇女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相似文献   

4.
董成 《社科纵横》2005,20(1):70-70
近年来 ,我国会计界开始注重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也从过去只采用单一的规范研究法 ,发展到介绍、倡导和运用西方发达国家流行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争论较多的是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正确定位的问题。本文拟从会计环境变化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影响的角度 ,就上述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英达 《社会》1990,(11)
社会学自恢复重建十年来、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八个方面的问题一、关于社会学本土化就一般认识原则而言,借鉴、扬弃的方针是得到认同的,争论的焦点主要是怎样认识和把握西方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其实质是中国民族文化与西方特定文化的认同问题。二、关于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主要有五种观点:①指导理论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②继承论观  相似文献   

6.
佟新 《社会理论》2001,(1):48-55,16
社会性别不平等的根源何在?这是近20、30年来性别社会学和女权主义理论一直寻求答案的问题。分析的视角很多,有从文化的角度,也有从政治权力的角度,但更多的是分析是来自经济和劳动的角度,本文主要展示近30年来西方社会学对妇女劳动和性别不平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介到我国后,一直是理论界研究和争论的重要问题。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见仁见智地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甚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思想碰撞。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在研究者中展开了长达20余年的激烈争论,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近几年来,关于“西方  相似文献   

8.
主流经济学的男性视角决定了在其理论范式内无法建立一个赋予女性平等经济地位的理论,它的经济人的前提假设把客观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简单化,使妇女、儿童被排除出经济人的范畴;主流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确立了一种男性话语霸权,女性的家务劳动由于缺乏经济价值在资料统计中常常被忽略.女性主义经济学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进行重构,为女性在经济中的不平等地位呐喊并寻求根本的解决方法.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再生产性劳动即妇女的无酬劳动、妇女的生产性劳动即有酬劳动及第三世界国家妇女的经济问题,它的目的是引导经济学成为客观的、平等的、民主的经济学.对于在经济体制转轨中遭遇到许多新问题的中国女性,女性主义经济学可以提供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王若君 《浙江学刊》2003,(6):208-213
心身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核心问题 ,过去的思考集中于认识论领域。给身体怎样的位置以理顺心—身—世界间关系成了哲学的一大难题。困境的造成主要来自于男性在生存观察、在哲学中对自身的物性、身体性的轻视 ,对自然、女性的预先偏见。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勾勒出了在女性世界中折射出的身体概念以及包含女性认知的心—身—世界观 ,为后来者提供了从妇女研究反观哲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应如何分析,划分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结合起来研究,这些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多年来一直在激烈争论的重要问题。其中对于确定工人阶级的定义,特别是确定小资产阶级(即所谓“中产阶级”、“中间阶级”、“新小资产阶级”、“专业-管理阶级”等)的定义问题争论得最多。西方学者所说的阶级结构的概念,实质上就是如何确定资本主义社会特定阶级的定义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确定划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标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市场理论具有复杂的结构,本文仅就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这个市场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来简略分析西方市场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一、西方市场理论产生之前的市场研究在原始公社边缘地带剩余产品交换基础上萌发的市场,已有漫长的历史。而研究市场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如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色谱芬在其《经济论》中都讨论过有关交换的问题,亚里斯多德也讨论过类似问题。当然这些都是对与市场有关的某些问题的早期认识,还谈不上市场理论研究。最早对市场进行考察和分析的是重商主义,但作为一种学科性质的市场理论,则是由亚当·斯密最…  相似文献   

12.
妇女劳动移民问题[俄]A.卡缅斯基目前对男性和妇女劳动移民的评价发生变化。过去普遍认为,移居者往往是能干的年轻丈夫单身或带着家庭移居国外寻求新生活,妇女只是作为家庭成员伴随丈夫而行。在国际劳动移民中男性与女性之比是100比50。事实上,正如西方专家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及时总结经验,交流信息,不断提高妇女研究的整体意识,1990年北京妇女理论研究信息交流会围绕着当前的妇女问题、妇女理论的分科研究以及妇女研究的自身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讨。现将主要问题介绍如下。(一) 如何看待当代我国妇女研究的热潮?参加会议的研究者在全面观照了妇女理论研究的状况之后,取得一个共识,即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理论研究,是继五四新文化时期关于妇女各种权利和妇女解放道路的论争之后,而发展为对妇女系统的、全方位的理论探讨的第二次高潮。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编辑张云梅从近10年妇女理论图书的出版历程来看,妇女理论研究是步步深入的。她认为,妇女理论书籍从80年代初期的偏重于文献汇编、历史资料,发展到中期对妇女解放、妇女心理、妇女与家庭及妇女学科建设的探讨,再发展到后期,各种类型的妇女研究丛书、妇女学基本原理、中国古近代妇女史、妇女分科研究专著等等方面的论著纷纷出世,标志着妇女研究开始进入学科化、系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理论研究框架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4.
在妇女问题的理论研究中,一种缺乏性别分层和性别压迫的理论假定,是无法准确地描述妇女的真实状况的。鉴于父权制理论并未认识到妇女的压抑问题,我们将不再使用它。一种真正的女权主义的研究方法,运用了与妇女不平等遭遇相适应的概念和分析手段。首先,我们可以从了解自身状况开始(一种由妇女建立的社会学),这种了解无  相似文献   

15.
当代西方公平正义理论及其元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正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1971年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发表带来了西方政治哲学的复兴,而西方政治哲学的争论就是围绕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展开的,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强调平等的优先性,反对他的诺奇克的持有正义理论强调自由的优先性,而哈耶克的交换正义论则强调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与秩序的优先性.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关于公平正义的论争中也涉及元哲学问题的根本分歧,主要关涉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建构论理性主义与渐进理性主叉问题.这些元哲学问题是公平正义理论得以自立的基础,是价值合理性的共享性理解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西方生态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学科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其中可持续性范畴、经济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理论、自然资本理论、生态服务理论是其最重要的范畴与理论。西方生态经济学在本质内涵、研究对象、研究主题、核心问题、研究范围及学科性质方面的发展对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两种道德发展观的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教育的前提是描述和理解人类道德发展的过程和规律。道德发展是一个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本世纪西方道德认知学派的著名代表、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柯尔伯格(192-1987)从心理学和道德哲学两大领域着手研究道德的发展,提出了颇具影响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曾为他担任助手的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卡罗尔·吉利根批判性地借鉴了他的研究,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论述了女性的道德发展,针对道德发展问题与柯尔伯格展开了争论。一、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公正”路线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包括道德心理学、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三个…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 2 0世纪 80、90年代中国哲学界的重大事件之一。过去 2 0年中国哲学界许多问题的展开和许多理论倾向的形成 ,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相关。李惠斌教授认为 ,在过去 2 0年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过程中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启迪 ,为建立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世界性话语模式 ,提供了重要的话语背景。张一兵教授强调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重新面对我们一度以为完成了的文本和人物”进行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 ,同时要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 ,研究的重心要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和晚期马克思主义。胡大平博士对后马克思主义做了专门的划界。张翼星教授概括了目前哲学界关于法兰克福学派 ,特别是哈贝马斯以及关于萨特思想和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他认为目前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大大突破原有若干派别的范围或框架 ,呈现更广阔的视野。陈学明教授回顾了过去 2 0年中国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争论 ,提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定要着眼于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启示 ,必须强化问题意识 ,必须拓宽视野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作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西方对非洲发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唐宇华非洲国家获得政治独立以后,西方学者增强了对非洲发展研究的兴趣,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不同的学派应运而生。这些理论与方法的产生促进了西方对非洲的研究,而且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非洲国家对发展战略与模式的选择和制定。本文介绍西方...  相似文献   

20.
西方的族群研究文献甚多,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都有涉及。归纳起来,关于族群认同的理论大致可分为"原生论"与"建构论"两种,这两种理论的分野也造就了当代西方族群研究以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分殊。"原生论"强调族群认同的定在、稳固和持续。"建构论"则反对固定、僵化的族群认同理论,认为族群认同是建构的、流动的,并随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过程而改变。尽管一直存在争论,但二者其实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族群认同的属性,因此,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此问题应该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