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多元价值共存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挑战,必须要拓展其理论框架,以交往实践取代传统的对实践的理解。西方的交往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依赖于论辩共同体的建构,以确保社会主义"硬核"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初以欧洲为主要地域产生的一股哲学思潮,是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资本主义变化、探寻西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结果。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由于在实践需要、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历史条件、民族特点等方面存在不同,在表现内容与形态、体系化与方法化、客体化与主体化、解释世界与批判世界、政治化与学院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存在各种不足和缺陷,但其所提出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哲学,以及对资本主义现实问题、对科技异化的关注等值得我们深思,其不拘于固定框架结构、汲取新的研究成果,以敏锐的眼光观照未来的探索精神和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既规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起源、理论宗旨,奠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规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轨迹,同时它也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到如何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的差异,我国学术界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却较为现象化、表层化,甚至存在主观判定和误读的缺陷,由此影响了我们对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和理论传统的认识,这更加突显了加强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西方世界先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是由伯恩斯坦、考茨基等开创的第二国际传统的思潮;二是发端于俄国、苏联而由西方一些共产党理论家所全盘接受的第三国际传统的思潮;三是卢卡奇等人最早提出后又被法兰克福学派所继承和发展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它们之间的争论在哲学上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不是哲学?第二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三种思潮在哲学上的争论与分歧是紧紧地同社会理论方面的争论与分歧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国际传统的思潮为当代资本主义辩护,主张对当代资本主义实施改良的态度;第三国际传统的思潮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批判,主张对当代资本主义实施革命的态度。后两种思潮尽管都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理论出发点截然有别。共产党的理论家出发点主要是马克思的社会矛盾运动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出发点则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和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西方激进理论多数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争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替代的革命规划或乌托邦方案,而且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知识学路向.在这两个层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其焦点则在于他们对学科知识的反思和历史叙事的重新定向.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与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存在着难以沟通的认识差异,因此今天的多数激进思潮可以称得上是"后马克思主义",即试图以新的历史认识论、新的政治理解和"革命"策略占据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位置,替代它而成为新的社会斗争的指导思想.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方向的发展,既与第二国际以来的资本主义经验、革命形势直接相关,又是激进思想之历史叙事转移的结果.因此,在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变迁的历史和逻辑过程中,需要对激进战略、历史认识论和资本主义经验三者之间的关系重新探讨,以准确地定位不同思潮之性质、话语指向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学派。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试图用自己存在主义流派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重新做出"补充"和"发展"。虽然有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存在的不足。但是,纵观整个萨特的对马克思所做的"改造",本质上仍然是存在主义的而不属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公众的怒火演变为个人的牢骚、从大街上的战斗演变成书房里的打赌的过程,其间存在着他们关于资本主义叙事和政治表述的巨大逻辑变迁。正是在这两点上,他们成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异端,今天的后马克思主义更是试图以新政治表述和激进"革命"策略替代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位置。理解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变迁,不仅需要关注其对所经历的资本主义的生命周期的具体表现的反思和经验概括,而且需要把握其是如何在历史认识论、资本主义经验和政治话语三者之间进行整合的。  相似文献   

8.
后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新出现的理论流派,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新思潮.对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讨论也随之成为当代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因此,对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研究状况做一概括、分析颇具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对中西方学界关于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学术界关于这两者关系的三种主要看法,其判断依据主要是前者对后者的基本精神是背离、继承还是解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学理层面上关注主体、方式和内容,后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可以为此提供一定的借鉴.后马克思主义对后工业社会政治语境的分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范围的拓展提供了理论启发.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构和建构,可以启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非闭合性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结构得以可能.后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动态发展提供了思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对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立场谨慎.  相似文献   

10.
后马克思主义中的齐泽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拉沃热·齐泽克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左翼理论家。他与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关系亲近,提倡"具体的普遍性"和"行动"哲学,批判各种"主体化"政治哲学。2000年以来,他不断通过拉康阐释列宁,并在阶级斗争、批判资本主义等方面日益回归经典马克思主义。从总的理论追求来看,齐泽克应该属于经后结构主义理论洗礼之后,在马克思主义谱系中重新探索全球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规划的精神分析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置于与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背景下来加以认识 ,所以其对当代人的积极意义一直未被揭示出来。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抗衡根源于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都源于对现代性理念和现代化运动的负面效应的愤然不满和激情批判 ,但这是沿着两种不同的路向所展开的激情批判 ,从而在激情批判中所建立的也是两种大相径庭的理论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把对现代性和现代化运动负面效应的批判变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追求的必然性的论证 ,这种积极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历史观问题历来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争论的热点之一。自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兴起以来,历史主体论就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惟一解读。与此针锋相对,阿尔都塞毅然提出了"历史无主体"的命题,首创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无主体"历史观的先河。这一命题不仅是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观的独特解读,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反拨。  相似文献   

13.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需要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资源,但是更需要运用批判的目光进行审慎地“扬弃”。通过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生态马克思主义尽管是对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发展性尝试,但从根本上讲仍属于一种人本主义的老调重弹。只有建立对生态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认识,才能积极吸收其有益资源,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围绕如何认识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与内涵、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出现多样化的局面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本文提出判断西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三条标准,并以卢卡奇和弗罗姆为例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科尔施在192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在这部著作中,主要描述了他提出的著名的。总体性原则”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论思想,以及他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批判。80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和研究他的这些理论观点,对于新时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所以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与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未得到充分认识有很大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由哲学理论和批判理论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对当代中国均具有正向功能:哲学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这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进而对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都是不可或缺的;批判理论则不仅提醒我们正视和充分认识现代化事业中所出现的问题,自觉地趋利避害,而且还启示我们,必须把对现代化进程中负面效应的批判变成对社会主义目标追求之必然性的论证, 变成推进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明显地存在着一个“文化转向”,这种转向也明显地改变了由卢卡奇奠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虽然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为发挥其资本主义批判功能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路径,并借助文化批评在全球理论空间中占据了一个独特位置,甚至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它亦向马克思主义元理论提出了新的诉求甚至挑战。在根本上,文化转向实质性地改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属性,把它从反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转化成一般的反权力文化实践,从生产方式变革理论转化为生活方式选择理论,从历史理论转化为文本(话语)理论。因此,尽管文化理论突出了以日常生活为中轴的总体社会革命的重要意义,但目前仍难从其操作路径看到这一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亦很难将之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的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在其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 ,绝非马、恩、列、斯、毛“一脉单传” ,而是东西南北中“多方并进” ,是一个由各种矛盾因素、各种矛盾样式有机建构而成的开放的结构系统 ,大致可以划分为“经典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马克思主义”四个理论形态。本文简要论述了这四个理论形态的基本“问题框架”和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扎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土壤发展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