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钟洪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3):66-71
心理契约是个体人格的组织化,政府文化是政府的人格化;公务员心理契约的“个性”与政府文化的“共性”的互动关系是推动政府管理绩效提升的原动力。尝试将二者内在机理、耦合向度置于统一的分析框内研究,进一步明确政府文化与公务员心理契约构建的互动新维,改善政府管理绩效。 相似文献
2.
李桂英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7):723-727
作为一种心理纽带,心理契约的构建与企业的绩效提升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效的心理契约能对员工的行为起到调整与规范的作用,无效的心理契约则只会制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降低工作绩效。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企业要通过持续的沟通、设计灵活的考评体系与合理应用考评结果等方面来完成和谐心理契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政府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全面改革攻坚的重点,受转型期多种因素影响,公务员群体中失落抑郁、焦虑不安、猜忌多疑、紧张虚伪、特权逐利等心理问题愈来愈突出。政府必须高度关注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健康向上的行政组织文化,加强对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教育培训,建立心理咨询和治疗机制,完善科学公平的选人用人与考核等机制,实施积极的心理管理,及时解决公务员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心理契约是个体人格的组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人格化;员工心理契约的“个性”与企业文化的“共性”的互动关系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从结构维度、形成机理、作用与功能等方面对心理契约与企业文化进行比较,可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这种互动关系,案例分析则进一步揭示了心理契约与企业文化的目标一致原则。 相似文献
5.
6.
“家文化”作为中国社会的本位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众多民营企业青睐。然而,企业及员工对于“家文化”的认知错位、制度建设缺位导致“家文化”被道德绑架、新生代员工价值主张多元化等问题导致“家文化”建设难以发挥真正的效用。需要从企业文化视角正确解读“家文化”;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家文化”建设;充分认识“90后”新生代员工价值主张,发展“家文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人才流失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伏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4):106-110
心理契约是个体与组织对彼此之间相互责任与义务的心理约定,其变化的主控方更多地表现为个人而非组织。从作用机理和实际调查的分析可知心理契约失衡是人才流失的深层原因。高等学校应当从组织文化、共同愿景、管理方式、激励机制等方面构建和维护良好的心理契约,以遏制人才的流失。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对劳动者权利和利益保护力度的加大,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进一步均衡。快速多变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使得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在不断加剧,以忠诚、遵从和努力工作作为条件换来的工作稳定感已不存在。基于劳动合同的契约管理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而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出发的心理契约精神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顾客满意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i Liang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4):34-37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从关注产品转向关注顾客,关注并提升顾客满意成为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要吸引顾客,留住顾客,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期望,这样才能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制度,使顾客感到满意。因此,从心理、情感和关系层面切入来满足顾客、维系顾客的忠诚就有着特殊的意义,心理契约的引入为此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基于心理契约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焦永纪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1):59-62
以心理契约理论为指导,界定了心理契约的含义和特点,指出心理契约是影响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维护需要企业在招聘、定位与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企业文化和生涯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活动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王志刚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基层政府公务员胜任力模型包含了品质、技能和知识三个特征以及六个维度,运用模型对基层公务员胜任力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非优秀者胜任力不足问题,然后从价值引导、激励机制、团队建设和组织氛围等方面改善公务员工作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以期提高基层公务员的胜任力。 相似文献
12.
杨解君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40-43
合同化在公务人员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集体层次的合同化与个人层次的合同化.集体层次的合同化,主要发生在行政部门与其公务员集体(工会)之间,现在已扩展至整个行政部门系统内;个人层次的合同化,主要适用于对公务人员的考核与评估,其中评估谈话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公务人员的合同化方式,将得到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13.
董莉莉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30-33
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是激励广大公务员实现共同的行政目标的重要保障。对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忽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流于形式、绩效考核措施不当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了解基本需求、遵循激励理论、健全配套制度、造就行政文化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给出了组织实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即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自我激励机制;鼓励岗位竞争,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强调实绩考核,健全目标激励机制;提倡优胜劣汰,完善监督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经济学中的激励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政府和公务员两者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的混合战略分析,建立政府对公务员激励的博弈模型并进行拓展,利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对如何构建公务员的激励机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管理对象的转变,对知识型员工的有效管理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企业应在充分认识知识型员工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流动性大、工作难以监控和测评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培养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有价值的愿景、实施全面薪酬战略、对员工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并为其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等途径,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以期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2005年的《公务员法》规定,我国实行以职位分类为基础、结合品位分类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对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如何在分类管理制度下激励广大公务员更好地勤政、廉政和优政,是新形势下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问题。根据分类管理制度,为不同类型的公务员设计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才能够更有效地激励公务员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推动政府行政水平向更高层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政府公务员的生活状况从其月俸给折算大米数量、恩格尔系数等多方面考察都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而抗战期间,从公务员货币收入指数、真实收入指数等方面考察,其生活状况日益恶化。1943年和1937年相比,公务员生活水平普遍下降了90%以上。到1947年,中央公务员的收入已经和战前最低级别公务员的收入相差无几,而低级别公务员的月收入仅相当于战前南京市黄包车夫的月收入。极低的收入使俸给制度的控制与激励作用下降,公务员与政府离心力加大,贪污腐败加剧,进而加速了政府的溃败。 相似文献
18.
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振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71-80
20世纪末期,随着西方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各国相继掀起了公务员制度(文官制度)改革的浪潮.进入90年代,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我国开始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国情与环境的差别,决定了中西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在目标、战略及具体措施上的不同.但由于共同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加上人事管理过程的共性,西方文官制度改革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