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启波 《学术论坛》2007,30(12):148-152
戴望舒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派诗人,他走过了一条西化、进而民族化的道路.文章从戴望舒诗歌意象选择以及相应的音乐性的民族化倾向考察,发现戴望舒追求的艺术形式以及审美意识与西方现代派保持一定距离而坚持民族化,而这正是戴望舒诗歌获得独特韵味而最终走向民族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论戴望舒诗歌的意象艺术王泽龙湖北荆州师范专科学校戴望舒对中西诗歌艺术交融的探索,在中国现代主义诗人中是卓有成就的一个。最能体现他在沟通中西诗艺方面探索成绩的,我认为是他在意象艺术方面的实践。戴望舒与现代派大多数诗人一样,当时对勃兴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英美...  相似文献   

3.
王卫湘 《船山学刊》2003,(2):123-127
戴望舒的诗歌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双向催生、共同化育的结果,前者使戴望舒的诗歌获得了超越传统的现代品质,后者则使戴望舒极具现代感的诗篇拥有一个传统文化的深广背景。在这个背景上,屈原《楚辞》描下了浓重的一笔。一、语词和意象的吉光片羽现代诗人戴望舒在运思立象时对屈骚的语词意象多有借鉴。最典型的是他的名字,这是关于诗人与屈骚联系的一个最直接的例证。诗人原名梦鸥,“望舒”是他在开始文学生涯后为自己取的笔名。《离骚》便是这个笔名的渊源所在:“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不仅戴望舒,当时与戴望舒、施蛰存…  相似文献   

4.
李翠萍 《理论界》2008,(12):141-142
戴望舒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蜚声文坛的诗人,他一生留下的作品只有93首,但他的诗作却产生了经久不衰生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成功借鉴和移植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方法,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他对传统的纵向继承。本文试从意象选择、题材与情调、思想内蕴入手分析戴望舒诗歌的传统意蕴。  相似文献   

5.
浅谈戴望舒诗歌的音乐美呼安泰近年来对新诗“现代派”及其代表诗人的讨论,已经引起了文艺批评界的广泛重视,尽管目前讨论还在逐步深入,有些意见一时还难以统一,然而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它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曾发挥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它还是为大家所公认的。戴望舒所代...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戴望舒无疑是位领军式人物,他极力倡导现代诗,实验现代主义诗歌,一大批青年紧随其后,形成继郭沫若之后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第二个高峰。诗人一生,虽只留下90多首诗,诗作数量不多,但其间的投影却是五彩斑斓的,远非一个现代派所能囊括,这也就给戴望舒的研究者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准确地把握戴望舒  相似文献   

7.
李明 《江汉论坛》2003,(6):90-92
文学艺术的民族化,不仅要在形式上体现本民族的审美欣赏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情感、精神文化上体现本民族的心理,反映时代社会的主旋律,这是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要求,也是现代派诗歌民族化的最终目的。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派诗人正是秉着这样的目的,他们继承了李金发、戴望舒开创的现代派诗歌的传统,把西方现代派诗歌这种外来诗歌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诗歌及现代新诗的美学原则结合起来,尤其是与40年代特定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中国现代派诗歌推向了成熟的高峰,最终完成了现代派诗歌的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郭本荣  王珂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99-102,108
戴望舒翻译诗歌的数量远远超过他创作诗歌的数量,这取决于历史处境与他的文化选择。他在现代新诗史上的位置不仅仅在于他开创的新诗风,也在于他通过译诗为汉语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语言质地和迥异的想象空间。戴望舒诗歌翻译也展现了其文学与文化重构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诗第二次整合的界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戴望舒诗歌的情感基调、艺术手法的继承革新与借鉴融合的综合考察,论述了戴望舒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作者认为,戴望舒的诗注意开发自己的内心世界,典型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一定历史环境中的精神风貌;他通过对新诗的纵向继承与革新以及对外国诗歌的横向借鉴与融合,为中国新诗的民族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的创作实践表明:不同诗歌话语间的异质与矛盾,是可以通过交流和互补,彼此应该也能够在诗歌的根本问题上达到融合与超越的。戴望舒诗歌创作的丰富性、综合性、典型性,可以作为新诗从幼稚到成熟、从奠基到拓展阶段的标志来看待,因而堪称继郭沫若之后对中国新诗进行第二次整合的界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现代派诗歌理论是中国新诗理论史上的一次高峰。以梁宗岱、戴望舒、施蛰存、金克木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批评家在新诗理论建构上有着明确和自觉的追求,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主张不仅表达出强烈的审美现代性特征,还在对中国早期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理论的一次次否定、超越中完成了自身的华丽转身。凭借这种革命性思维方式,中国新诗的理论建设才第一次真正指向了诗本身,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现代品格,进入到一个较为成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孟晖 《理论界》2008,(2):149-150
戴望舒是20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天才诗人、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本文对戴望舒“诗情”的特点和其思想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戴望舒对诗歌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其自由主义立场。他的创作实践从注重诗的音韵、转向对“诗情”的不懈追求,作品含蓄内敛,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2.
王雅平 《云梦学刊》2006,27(5):104-107
20世纪30年代的戴望舒以对中西诗艺的融汇化合,建构起自己独特的诗歌世界,也初步建构起一种可贵的现代性诗歌品格,推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向前发展。但是这种现代性并不完整,也并不纯粹,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和杂质。如何提升中国诗歌的现代性品格,戴望舒的诗歌从正反两方面都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戴望舒前期和中期诗歌创作风格的发展变化,探究了后期诗歌集中的诗集《灾难的岁月》。诗集根据创作时间总体上分为抗战前后两大部分,诗歌风格前后有所变化,在分析了每个部分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之后,对戴望舒诗歌进行"经验的生长"这一角度的阐释。戴诗的后期诗歌是"经验生长"的结果,在戴望舒经历了人生与时代的洗礼后心智思想成熟,同时诗歌艺术风格发展变化,都有了新的突破。后期诗歌是他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1935年,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论家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的序言中曾指出:“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一眼可以看得懂;也有颜色,但不象冯乃超氏那样浓.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揭示了戴望舒象征诗的艺术特色.戴望舒的风格独特的诗篇在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许多青年诗歌作者都模仿他.施蛰存1932年至1935年间主编的《现代》,发表了许多风格和戴望舒近似的诗篇,形成了一个着意向欧美象征派和意象派学习借鉴诗艺的诗人群.由于他们的  相似文献   

15.
高世蒙 《学术月刊》2022,(5):151-160
1930年代,围绕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出现了两个创作群体,即“现代派”诗人和“新感觉派”作家。这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和创作风格上多有交叉重叠。经由30年代文学场的合力构造,尤其是左翼阶级话语的反向定义,它们逐渐被典范化为与现实主义判然二分的形式主义流派,并在此后峻急的政治形势下淡出文学舞台。80年代学界以“现代派”的名义重新发掘“新感觉派”,将其追认为文学史上首个现代主义流派。至此,30年代诗歌领域的“现代派”和小说领域的“新感觉派”成员合流,形成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刘呐鸥、穆时英为核心成员的“现代派”。在新时期为这一流派清理历史浮尘和正名重建的过程中,或受制于历史遗留观念的影响,或出于意识形态站位的需要,其初始内蕴有时也可能发生位移,形成新的遮蔽。  相似文献   

16.
台湾现代派诗歌独特的文化内涵刘红林台湾现代派诗是追踪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发生发展起来的,具有西方现代派诗歌的一般特征:承袭其以个人主义和反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世界观,标榜自我,走向内心,强调表现潜意识,等等。但是,它毕竟是生长在台湾特殊的土壤里,无论怎样...  相似文献   

17.
牛建伟 《理论界》2005,(12):190-192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美国文坛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他生活在传统诗歌与现代派诗歌的交替时期,被称作“交替性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形式上属于传统一路,很多作品没有脱离20世纪以前诗歌的格律传统,但从诗歌的主题思想、创作题材和艺术手法上讲,弗罗斯特的诗歌已经具有较强的现代派特色。  相似文献   

18.
穆旦诗歌文本的晦涩标志着现代派含蓄追求发展的极致,他创造的意象不仅新颖而且自成体系,其诗在具有哲理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性.穆旦对诗歌形式的选择或他诗歌艺术形式的特色与他诗歌的内容密切相关.诗歌内容的思辩性是穆旦诗歌的晦涩难懂的根本原因;他诗中大量的意象是他灵魂的追逐、艰难与痛苦的显现;也正因为穆旦反复倾诉着自己无法排遣的痛苦,其诗才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17,(3)
戴望舒的诗歌中常常使用"青空"一词。作为意象出现在诗歌中的"青空",其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丰富了戴望舒的诗歌,并在其创作的不同阶段显示了戴望舒诗歌发展的连贯性。本文由"青空"的意象内涵和象征意义的变化为切入点,结合戴望舒留法期间所接受的许拜维艾尔的影响,讨论戴望舒诗歌创作第二阶段至第三阶段的整体性扩展。  相似文献   

20.
从忧郁到悲愤———戴望舒诗歌创作的情绪历程□龙迪勇关于戴望舒其人其诗,已经说得够多了。但翻看近年有关研究文章,内容多不出诸如戴诗的外来影响、戴诗的民族传统、戴诗究竟是不是“现代派”之类,难免给人这样一种印象:这类文章外部研究多,内部研究少,似有隔靴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