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晁福林 《东岳论丛》2005,26(5):124-131
《诗·齐风·猗嗟》篇为孔子所重视,上博简《诗论》两次提到此篇加以评析和肯定,即是明证。《猗嗟》一诗的史事涉及到春秋前期鲁桓公被杀于齐这桩公案。历代大儒研究此诗时多表现出对于鲁桓公夫人文姜的强烈敌忾情绪。分析这桩公案,对于说明孔子赞美《猗嗟》一诗的原因具有直接作用。上博简《诗论》的相关评析,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孝道观念和家国观念的一些细微之处。  相似文献   

2.
从王权观念变化看上博简《诗论》的作者及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博简《诗论》的撰著时代虽难以准确推知 ,但可从战国秦汉间儒家王权观念的变化中略窥端倪。《诗论》对于周文王和其他周王都非常赞美颂扬 ,对于敬奉周天子的朝臣和士大夫也给予关注和赞扬 ,而对于佞臣谗人的痛斥则表现出浓厚的尊王观念和维护周王权威的态度。这些皆与孔子只颂圣王、不批昏君的思想一致 ,而与后儒有较大区别。可以说上博简《诗论》的思想内容出自孔子 ,而撰写文字则是其弟子手笔  相似文献   

3.
上博简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杰 《学术研究》2003,(4):127-128
异文即从二止。字下部止的写法与 2号之近、道所从相同。5 .《性情论》 8号“是以敬安” ,释文读“安”为焉 ,虚词 ,而注文又曰“‘敬安’二字见于《荀子·君道》” ,其文曰“敬而安之”或“安敬之” ,“安”乃一实词。释文与注文相矛盾 ,依文义及句子语气 ,当以读焉为是。上博简拾零@陈英杰$中山大学中文系上博简;;《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①②③李零:《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二)———〈缁衣〉》,见周凤五《〈孔子诗论〉新释义文及注解》。 ④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171页《缁衣》篇前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上博楚简中以二十九支竹简构成的《诗论》 ,对于《诗经》研究的深入 ,有着很大的意义。其中对于《关雎》“以色喻于礼”的论说 ,可以从上古时三月成妇的礼制内容得到妥贴的解释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笔者此前有关《关雎》乃三月成妇祭之歌的看法 ,同时也进一步表明了《关雎》一诗与古代成妇礼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5.
结合古代社会的礼制与婚俗,可知《孔子诗论》第二十九简中的“■而”篇不是《诗经》佚篇而应当是《齐风》中的《甫田》篇。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益于正确理解《孔子诗论》的相关内容,并可揭示《孔子诗论》某些部分的结构特点与《诗论》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申红义 《中州学刊》2006,(4):194-197
上博简《孔子诗论》呈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理论特色,它强调的是诗在处理内政外交时作为一种特殊语言所具有的交流功能。《孔子诗论》中所论述的《诗》的内涵和《左传》中《诗》在“达政”、“专对”时所体现的内涵基本一致,它和现代文艺学常用的评论方式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上博简《诗论》以其涉及中国古代经典最核心的部分,受到学术界的特别关注。自20世纪发现《诗论》后,新世纪以来的研究已历经14年。《诗论》研究在篇题、作者及竹简形制,竹简编联、拼接、复原,《诗论》字、词及相关《诗》篇名考释,《诗论》与《诗序》的关系,《诗论》与学术史、经学史、思想史、制度史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成果丰硕,异彩纷呈。笔者认为,《诗论》与《诗序》的相关研究空间仍然巨大,是最富挑战性的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学术界为此共同努力。《诗论》文本复原、字词考释等基本释读难度极大,学者对此应有充分估计。如果在基本释读没有确认的情况下展开综合研究,难免沙塔之虞。  相似文献   

8.
贾芹  杨建忠 《学术研究》2003,(2):124-124
读《上博简·孔子诗论》札记@贾芹$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杨建忠$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相似文献   

9.
黄鸣 《学术研究》2002,2(9):124-130
上博楚简《诗论》代表了先秦儒家文学教化思想向两汉经学化儒家文学思想过渡的一环。虽然《诗论》注重诗的教化作用 ,体现了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 ,但相对于后世《诗序》、《诗谱》来说 ,它对诗义的阐释比较客观、对诗的情感把握较为真切 ;只是到汉代以后 ,《诗经》才被更多地附会上了历史教化色彩  相似文献   

10.
上博简《诗论》及《诗·杜》篇 ,谓是篇与“雀 (截 )服”有关 ,并谓是篇的“情”达到了极至。就《诗·杜》的内容看 ,关于其主旨的释解 ,朱熹的“求助”说比序、笺的“刺时”说为优 ,而王安石、姚际恒等的求助于宗族、兄弟之说又胜于朱熹之说。简文的“雀 (截 )”可读若绝 ,所谓“雀 (绝 )服” ,指超出了“五服”的亲族关系 ,意与“绝族”相当。《诗经》诸篇常表现“复我邦族”的呼唤 ,是对于同族兄弟友情的盼望。《诗论》两简关于《杜》篇论析 ,深入指出了走出宗族者失去兄弟间的怡怡之乐所产生的幽怨情绪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逐渐松动而造成社会巨变的景况  相似文献   

11.
唐明贵 《学术探索》2009,(1):111-114
隋唐时期,《论语》研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较前代都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在统一经学的旗帜下,统治者垄断了经典话语的解释权;鼓励诵读的科举制度以及以古为上的学术观念,限制了经学的发展空间;崇道尊佛政策的实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经学的地位。如此的学术观念,如此的考试制度,如此的宗教政策,奢望儒家学术有大的创新与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经学衰落了,《论语》学也衰落了。  相似文献   

12.
《玫瑰花园中的阴影》的象征手法和阶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玫瑰花园中的阴影》是劳伦斯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主题。小说中所突出的阶级主题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本文针对上述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乡村民主的塑造:制度创新与精英主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艳 《晋阳学刊》2004,(5):31-33
作为整合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村民自治制度,在推进过程中首先面临着制度创新的任务,这是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但在与基层村民的碰撞中,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却离不开社区精英的积极参与。当前,精英主导下的政治参与和村政发展更有利于基层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以及村民自治的纵深演进。  相似文献   

14.
董玮 《学术探索》2013,(2):115-118
在科学与技术高度发展的20世纪,“神话”得到了又一次复兴。这样的现象势必有其固有的社会文化因素,作为奇幻小说开山之作的《魔戒》生动地证实了这一点。《魔戒》所具有的完备的神系、二元对立的结构、《圣经》中经典人物的影子和虚构的情节,使《魔戒》具有明显的神话意味,其内蕴暗合了人类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永恒模式,在现代社会具有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是延安精神的根本内容,也是延安精神的主要标志.人们在表述时往往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或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来概括延安精神.其实,在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已包含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同国内外反动派的英勇斗争中,特别是在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表现得最鲜明,最充分.  相似文献   

16.
两汉经学《论语》主要有四大注经特色:其一、思想内容上,秉承孔子及其先秦儒家的传统,尚仁义,崇道德,讲教化,重修身。其二、治学风格上,汉注偏重训诂解经。其三、汉儒基于元气论及其同类事物相互感应的学说,局限于儒家伦理现象的表层和浅层次的道德说教而就事论事;其四、汉儒仅限于人伦现象的表层,注重名物训诂和典章制度,尤重讲礼制及其沿革、多记载一些历史掌故。通过汉代经学《论语》的注经特色之研究,可以透视两汉经学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以来,中国改变了皇权至上的政府组织形式,制定了宪法,建立了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该过程是一个现代社会宪法神话的确立过程,即宪政观念在此过程中逐渐与它所附着的文本性规则分离,使后者主要为政权提供合法性支持而存在。它是世界范围内,源自西方社会的宪政体系制度化的结果,也是该过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宪法课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灌输 ,是培养大学生正确政治意识的需要。从宪法的历史发展展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艰难过程 ;从宪法的具体内容突出我国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从维护宪法尊严强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审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健 《人文杂志》2001,(4):90-95
本文在审视全球化进程从经济--技术层面,向文化--精神层面迈进的现状当中,结合文学批评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文化审美为新的历史时期文学批评走向的观点.本文认为,将文学批评提升到文化审美的层面上来进行认真的把握,将对于更深入地探讨蕴聚在文学之中的人类精神及文化审美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探析《红楼梦》中的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丽 《学术探索》2007,16(4):128-132
仪式理论是文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对于揭密文学之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通过总结《红楼梦》中的五种仪式即通过仪式、超自然能力仪式、丧葬仪式、替罪羊仪式、祭祀仪式,并分析其内在依据,将仪式理论与文学叙事结合起来,以探讨《红楼梦》中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