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污名化:对突发事件后果的一种深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各类突发风险事件的后果中,污名化现象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受到污名的对象会产生正面形象的损害,进而导致大规模的社会排斥和群体抗议等社会性后果.污名化的形成机制与整个社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经历密切相关.对于此类风险后果的处置和管理,应当采取及时的风险沟通和更为开放的参与式风险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层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关系到执政党先进性发挥与基层政府的合法性,当下人民群众对基层领导干部存在一定误解甚至丑化,即基层领导干部的“污名化''o在基层领导干部“污名化”背景下以风险社会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基层领导干部“污名化”的原因、探讨维护基层领导干部良好形象的重要性并提出基层领导干部去“污名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前社会信任危机问题与信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前的社会信任度存在持续发展的障碍.产生不信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传统欠缺法治精神;宗法伦理从无原则的孝推出无原则的义,进而推出无原则的信;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人文构建,传统中国社会共同体的变迁等.当前,社会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信任危机已经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从制度建设、人文关怀、法治基础等方面入手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谣言的社会渊源:道德恐慌与信任危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景军 《社会科学》2006,(8):5-17
2001—2005年间,中国几个大城市都流传过艾滋针刺的谣言,造成一定的社会恐慌,这一恐慌带有明显的“集体道德恐慌”色彩,部分新闻媒体持有所谓艾滋病患者一定会报复社会的观点,在公共舆论中营造了一种敌视艾滋病感染者的声音,这是形成公众轻率相信艾滋针刺谣言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谣言所导致恐慌的社会渊源也可以追溯到文革之后中国进入转型社会之际特有的人际信任不稳定状态,即“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层政府的信任危机导致各种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给农村的社会安全稳定造成了冲击,最终会损耗中央政府的执政基础.变异的政策运行、错位的政府角色、失衡的利益格局以及非理性的问题归因是造成农村基层政府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建构互信通道以及构建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6.
“污名化”的流动人口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于流动人口存在着不少"污名化"的现象,认为流动群体是问题群体,如违法犯罪率较高、计划生育超生,等等.如果分析仅停留在一些粗指标的比较上,那将掩盖问题的实质.从"人口统计事实"出发,以动态的结构视角解读统计数据,就会发现这些数据的误导性和欺骗性.对流动人口的"偏见"、"污名化"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更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进程.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向社会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矛盾问题和社会现象。其中,社会信任危机日益严重,对社会的良性运转和持续协调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重建道德信任是我国社会建设与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体系,它对建设美好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信任危机的现代性解释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本文在现代性背景中 ,从社会哲学的维度 ,理解现代性过程中的信任危机。本文认为 :日常生活世界根本性变革所造成的传统断裂、存在的孤独以及制度性承诺的乏力 ,是现代化过程中信任危机的基本成因。  相似文献   

9.
非典时期中国社会曾经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主要源于社会信任机制本身的巨大缺陷。具体而言,主要是指系统信任中专家、政府、传媒三大系统信任机制公信力的缺失,由此导致公民之间、公众与传媒、专家之间,公众与政府之间等出现了一系列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0.
在法律原生态里,法律以权利为本位,法律义务和法律权利相对应,受到严格的限制.一旦以道德义务取代法律义务,法律应有的领地被道德侵占,或以法律义务取代道德义务,法律越界侵略道德应有的领地,法律的原生态就被破坏了.只有对法律的界限、目标、功能有着明确和符合实际的认识和运用,才能保护法律的原生态;唯有在法律原生态里,法律自身才能得以健康地发展,同时也有助于道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正由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过渡,信仰危机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信仰危机的出现要求我们关注信仰教育。受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也处于风险社会之中。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本文首先阐述了信仰以及信仰危机的含义,然后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当前存在的信仰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对于解决我国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险社会理论重塑着人类的风险意识与危机应对观念,如果说危机意识有助于我们防患于未然,但风险的潜在性与不可避免性,风险与危机的不可控性与紧急性,让我们在突发的危机到来时,不能不直面风险与危机。我国现行危机管理机制刚刚起步,公共危机的突发性、紧急性与危害性,决定了在危机爆发之后,公共危机管理中应急协调机制的健全是应急处理阶段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所在。而现行危机管理应急机制的健全既包括应急管理机构设置,也应包含应急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其中政府“应急协调”专业化能力的增强是有效发挥应急机制功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风险"和"危机"同自然科学中"熵"的概念内含一致,可以移植并运用"熵"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来研究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如果系统的熵即无序性已经增大到临近极限的程度,任何小事件都会突破这一极限,引起系统极度紊乱而不能正常运转,所以要高度重视对社会系统的熵即无序性的监控.信息的传播与扩散既可能减少不确定性、无序性,带来熵减效应;也可能增加不确定性、无序性,加速熵增过程.公开公共信息,揭露惑众谣言,是防范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的必要前提.应急管理的本质就是对社会系统的"乱"象进行快速的治理.将社会系统的"无序"转换成"有序".为此,有序程度最高的军队的介入、负责维护秩序的政府的主导.以及类似自然界中"自组织现象"的公共治理,都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风险时代的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建设的一个基本的功能,是要有效地应付各种社会风险;现代性方案下展开的现代社会工程试图以理性建构的人为秩序来消除不确定性、消除风险,但这种努力却产生了不可控制的意外后果或副作用;这种意外后果或副作用的累积是今日之风险的主要来源;风险社会之风险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即风险是自反性现代化本身的产物,风险已经全球化,风险的承受和应对主体已经个体化;与这些特点相应,风险时代的社会建设在方略上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援用并坚持"辅助原则",在坚持个体本位性的基础上重建"社会",激活积极公民权.  相似文献   

15.
这次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而且使得中国社会稳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金融危机向社会蔓延,要经过一系列传导和反向传导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恐慌心理始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恢复民众的市场信心,消除恐慌心理,是阻止金融危机向社会蔓延的关键。对此,政府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政府的首要任务在于赢取民众对自己的信心。为此,政府应在执政理念和行为两个层面塑造新形象,提高政府信心。  相似文献   

16.
风险社会理论视野中的和谐社会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社会理论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悖论和风险社会的结构性困境。和谐发展观内在地包含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悖论和风险社会的结构困境的双重超越。在当代中国,伴随着风险问题的凸显,正确处理发展与风险的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社会转型期存在的风险在现实中体现为诸多的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在发展与和谐的辩证关系中化解风险根源,从调整社会发展方式和提升社会秩序品质出发来超越发展的悖论,开创出一条摆脱风险社会困境的和谐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现代风险社会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人为因素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过度实践及非理性的发展方式,市场经济、现代化和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政治异化和低能,社会治理失效及全球化等是最重要的风险源。要有效治理风险,增强人类生存的安全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实践观和发展方式,再造政治和提升政治能力,保证科技、经济、社会的有限发展与合理发展,优化社会治理,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风险治理责任机制和风险的复合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与公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的日益恶化,出现了生态危机。其根源在于:一是与政府错误的政绩观有关;二是公民社会的缺失,使政府未受到应有的监督。因此研究公民社会的发育对生态危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人类社会日益涉入风险社会。应当说,在人类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存在风险,甚至在某些时期出现过危机事件集中爆发的状况,但那些都不足以构成风险社会,而只有当今人类所处的社会可以被命名为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中,人们所遭遇的所有风险都是社会风险(尽管有些风险被认为来源于自然界);风险社会中人的存在的现实性不是个人,而是人的共生共在;唯有合作行动才能为人的生存创造机遇。社会重建任务是身处风险社会中的人类需要面对的首要任务。人类只有基于风险社会的现实开展积极的合作行动,才能在人的共生共在得以实现的前提下获得自我生存的保障。而既往历史中生成的许多观念及信条,只要与风险社会的现实相冲突的,就都应当抛弃。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城市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生态型城市社会模式的提出是现代城市走出危机走向可持续的理性回归.生态型城市社会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互动、共存共荣的社会形态,是未来人类理想的住居空间.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发展是基本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城市社会生态化是包括经济、社会、科技、自然和环境在内的全面改善与整体协调.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提出了城市社会生态化、城市经济生态化、城市人居生态化、城市交通生态化和城市环境生态化"五位一体"协同作用的城市生态型塑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