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权力,而执政者权力行为的文明程度,则折射出一个国家权力建设水平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全面重塑执政者的权力行为既是权力运行的内在逻辑需要,更是降低权力成本,化解社会矛盾,提高执政者执政能力的根本一环。就当下而言,执政者的权力文明行为可表述为如下若干特征:贴近民众,服务执政;勤政、廉政、善政,科学执政;正义、理性,依法执政;开放、宽容,民主执政,进而建立起一套适合公民社会的民主理念、民主程序和民主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民意即民心向背,民意的认同和汲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要素,在互联网环境下民众更多基于网络的民意表达,网络民意的出现对党的执政力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基于网络民意的执政能力建设可以从全新意识的形成、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以及制度的规范和履行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承担执政之重:以依法方式 依宪政思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国家,人民主权通常以间接方式实现,执政主体通常与政权主体分离,执政主体及其执政行为直接决定着人民生活幸福与否,执政之重重于泰山.中国共产党以往长期习惯于以人治方式领导国家,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其作为执政党的执政使命更为重大.为承担执政之重,党及其直接执政者应依法执政,依宪政思维执政.  相似文献   

4.
执政为民,是新时期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新概括.从理论上认识执政为民并不难,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实现执政为民.执政如何才能为民,笔者认为执政者需要认识和做到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5.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历程,我国民意表达的自由度已大大提高,但其现状仍可担忧,民意缺失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既有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主观认识上的原因,也有党的执政地位所导致的客观原因.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一股新的民主力量正在发展壮大,这是中国走上"民主之路"最强大的推动力,我国的民意表达将有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新闻公共领域是指以新闻媒体为主要栽体,进行传递信息、整合意见,形成和传播公共舆论,以增强各种社会行为主体之间沟通、交流,达成谅解,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的公共领域.新闻公共领域集中彰显了现代公共领域的监督和批判功能,并在传播思想文化,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执政党重要的执政资源之一.科学、有效地引导、整合和运用新闻公共领域是现代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表现.在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培育、发展和完善现代新闻公共领域,充分发挥新闻公共领域的“喉舌”作用,通过它来传播党声、体现民意,加强对执政党和政府的舆论监督,建立执政党与新闻公共领域构建的有效互动机制,这对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党的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党的竞争力,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执政者必须重视的首要问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党的竞争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以强化执政意识为基础和前提,以加强"五种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手段,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8.
政治实践的过程中会产生民意误差,而民意误差的存在会增加政治管理成本,甚至削弱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因此,在政治实践过程中,政府有必要对民意误差进行积极消减。民意误差的消减涉及到政治管理、政治参与等诸多方面。我国在消减民意误差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策略和方法,但是有些策略和方法还不成熟,有些还处在局部实验阶段。所以有必要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应对民意误差的策略和措施,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的基础上,提出补充建议,对有效规避民意误差引起的政治管理成本的增加和政府执政合法性的削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执政文化与执政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执政文化是贯穿于执政系统和执政过程中的一套赋予意义和秩序的思想、观念、原则、态度、情感、评价等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是执政思想和制度的凝聚。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掌控国家政权和运用国家机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执政文化和执政能力紧密相联,是执政主体的内在素质和外在水平的两个方面。提升执政文化素质,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应有内容和必然要求。目前,一些执政者综合性执政文化素质不高、导致执政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严重,必须加强执政文化建设,提高干部的执政思想文化和执政法制文化素养,增强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0.
唐代魏征执政思想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新 《云梦学刊》2005,26(4):69-71
唐代魏征关于执政者必须具有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和危机意识的执政思想,曾指导唐太宗李世民执政23年,成就了其功载史册的“贞观之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魏征这一执政思想的积极成果,强化共产党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意识、对社会和人事的公正意识、对现实和未来的危机意识,有益于贯彻我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1.
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和谐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谐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入,标志着我们党谋划国家发展的执政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注重提高执政绩效、大力降低行政耗费,实现社会代价与社会收益之间、执政成本与执政产出之间的平衡,实现执政目标和执政收益的最大化,是科学执政的根本要求.执政成本研究是执政党科学执政必须高度重视的新课题.执政成本与科学执政相互依存,统一于执政整个过程.注重执政成本,落实科学执政精神,就要充分珍惜保护、合理利用、大力开发执政资源;就要逐步建立科学的执政成本评估机制;就要以增强执政成本意识为前提,建设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能力不仅仅是制度的整合和应对社会变动的能力,更主要是执政者的理政能力,说到底还是执政者的能力建设问题。从执政者能力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入手,认为执政者是社会规则的引领者,也是社会规则的守护者,还是社会价值的代表者。近些年来,由于城镇化加速,社会利益分化在加剧,社会矛盾多发,如何维护社会稳定,解决各类社会冲突,已成为地方执政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国家和基层治理能力的提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定位、加强国家制度建设和培育社会力量等方面着手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体现了党建历史与理论逻辑发展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科学基础上民主与法制的统一,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任何政党都想争取执政和长期执政。获得民意的支持是政党执政之本,为此政党必须联系民众,吸引民众。要获得民众的支持,政党还必须拿出切实的执政政绩。这个政绩首要的是经济发展,并且让发展的成果比较公正地为社会各阶层所分享。一个成熟的执政党,需要适应从在野到执政的身份转换,学会科学地管理国家,既要处理好政党与政府的关系,还要成为政府管理上的行家里手。执掌权力最容易导致腐败,为政清廉是执政党的基本操守。  相似文献   

16.
文章深刻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论述了我党在坚持实事求是方面的基本经验.认为加深对实事求是这一传统法宝的理解,对于我们党科学地总结80年的历史经验,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民众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现代传媒的迅速发达,民意介入司法成为可能.对于民意介入司法,应有理念上的准备:既无需担心民意影响司法独立、民意审判,更应强化或重构司法为民、有利被告、程序正义和能动司法的理念.刑事司法实践中,民意在特定条件下得以介入司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司法公正,科学界定民意介入的范围极具必要性.司法应在"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之情形下参考民意,并通过合理的途径使民意有限介入、依法介入、理性介入司法.  相似文献   

18.
民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科学执政是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执政理念层面的拓展和延伸.又是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执政实践层面的运用和展开.民生问题是科学执政的题中之义.而科学执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并能够正确引领破解民生难题.我们应该在科学执政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推进科学执政.  相似文献   

19.
“为人民服务”与“爱民利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林 《船山学刊》2001,(2):87-88,105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根本宗旨,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以史为鉴而自觉确立的、以人民为本的科学的理论命题;而以往的历代统治者的“爱民利民”观,则是建立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是被迫而为的。从表而上来看,二者没有什么区别,但从其出发点和本意来讲,则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中国历史上,关心民众,尊重民意,体察民情,为民解难作为执政者的一条基本经验或为政之德,最早还是由剥削阶级统治者总结出来的。早在殷周之际,统治阶级集团中一些比较正视现实的人从殷纣残暴统治和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中就已有所察觉,…  相似文献   

20.
论民意表达渠道的“四维”评价标准和有效性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家琦 《理论界》2010,(6):193-194
当前,倾听来自民众的声音、公共政策以民意为依归,在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更为准确、及时地了解民意,对于民意表达渠道应该进行认真全面的梳理和评判。现有的研究中,综合分析和评价各类民意表达渠道的论述较少,评判渠道是否有效的标准比较单一。本文提出民意表达渠道的"四维"评价标准,即真实度、整合度、通达度、被接纳度,并对渠道进行了分类,从而构建了一个评判民意表达渠道有效性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