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充分开发当代中国发展的文化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文化生产力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一种精神生产力。文化起源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人化”。人把外在自然“人化”的同时,从而也使人自身对象化了。在这种物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过程中,人创造了人类文明,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即创造了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2.
试论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活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是由文化塑造的,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其所处文化情境塑造的结果。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人与文化密不可分。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也就是说,人格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人格,即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后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表现为气质性格、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它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社会文化影响和熏陶的结果。把人格界定为文化的产物,原因在于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人,跟动物的区别之处在于,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被创造者,人类创造了文化,但对每个个体来说,文化又塑造了他。人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因此,可以说,人格是个人对特定文化内化的结果,也是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3.
近代尚力思潮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近代尚力思潮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力的发现阶段,力体现为外在的体质生命力量,主要反映在严复到20世纪的军国民主义思潮中,第二阶段是“力”向文学领域的渗透,由鲁迅到新文化运动,表现为崇尚情感、意志的“诗力”、“意力”、“强力”; 第三阶段,“力”向文化哲学领域渗透,即朱谦之的“力”的生命化、情感化的“惟情本体论”和战国策派的“力”的本体化。长达半个世纪的尚力思潮虽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它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的感性启蒙和感性精神重建的开始,标志着古典文化精神向近代文化精神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黄加成 《社会》2002,(1):4-7
所谓青少年的社会化 ,是指青少年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 ,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青少年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社会化有两个基本要素 :施化者和受化者。真实社会化 ,即传统的社会化 ,是在家庭、同辈群体、学校、传统大众媒介中进行的社会化。真实社会化的主要特征是施化者的真实性和确定性 ,受化者的被动性明显。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又面临第四媒体———网络的新挑战。网络使施化者和受化者在特征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即施化者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增强 ,受化者的被动性递减。网络化所构筑…  相似文献   

5.
乔瑞雪 《学术交流》2005,(4):184-187
编辑主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信息的承载者。编辑主体的文化传播是对社会成员文化心理及精神世界的观照,是对社会文化的建构;人文精神是编辑主体的品格和精神特征。编辑主体的人文精神内涵包括人的价值尊重、理性和智慧、批判精神、终极关怀等层面,并体现在文化传播的社会沟通、社会教化、文化增殖、社会调控等机制中。  相似文献   

6.
苏联哲学著作中存在两种主要的文化观点。第一种观点把文化看成是人的存在的个人方面,是社会的东西和个人的东西相符合而和谐化的过程,是人的能力的发挥。这种观念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创造”、“精神财富”这些概念而具体化的。这些概念提出价值的标尺,可以使我们“衡量”具体历史的人接近文化理想的程度。这就叫做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温朝霞  杨师帆 《探求》2013,(2):89-96
振兴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立一个具有共处守则的和谐社会,需要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精神.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展示大国气度和风范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推动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精神力量.对于广州来说,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就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努力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体现了广州对国际大都市发展格局的“文化自觉”,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李肖  朱晨  杨丽然 《创新》2007,1(1):115-118
文化即人化,它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文明是文化的结晶,是文化主体对人类文化中野蛮性、愚昧性不断扬弃的结果,是人类有目的、有选择地过滤人类文化、形成合理文化内核的过程。中国当前的政治文明建设,需要走出“精华”和“糟粕”的简单二分的误区,用外来文化中国化、传统文化现代化,来开辟中国文化发展之路。弱化暴力色彩,强化仁政效应,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9.
一、对现有群众文化概念的反思目前,理论工作者给群众文化所下的定义颇多。这与“群众文化”本身是一个含混的、泛指的和抽象的概念有关,也与“文化”概念的多义性有关。本文所认同的文化定义为“文化为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并将文化的两个方面,称作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在目前众多的群众文化定义中,普遍受到人们认同的是“业余文化”说,亦即“非职业  相似文献   

10.
曹明 《唐都学刊》2014,(4):45-51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过程或活动,它需要体现有机性与整全性文化精神并内在地蕴涵着文化精神的价值维度,文化精神是指注重自身价值和自由意志,关注人的意义世界和伦理价值世界的自觉意识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精神自觉.然而,文化精神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精神空场或稀缺资源,却构成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过程哲学的视域,创业教育实践所遭遇的文化困境根源于传统“实体”思维和“原子”式教育理念、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内在张力及其现实分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现代性背离;不仅异化了教育应力图构建的价值和意义世界的本义及其社会功能,也为我们回归文化精神的创业教育模式的设计提供了哲学依据,其可能性就在于实现由“本体思维”式教育理念向建构主义和生态教育观的过程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1.
一、“文化”和“宗教”的词义 “文化”一词,西方各国来源于古老的拉丁文“cultura”,其义为耕作、培养、教育和发展等。《周礼》说:“观乎人文以化天下”①,这最早提出了“文化”概念。它主要指文话和教化。文话是指政治统治,教化是指培养培植,这与西方的“文化”概念含义类似。文化的词义是十分混乱的,目前中外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70多种说法。在笔者看来:“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有价值意义的和凝聚而成的符号范畴体系,包括“史”与“论”系统;“时间”和“空间”系统;“物质”和“精神”系统;“物理”和“心理”系统;“客体”和“主…  相似文献   

12.
甘肃作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丰富红色资源的省份,在当前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传播过程动态性不足、传播载体多边性架构不畅、传播话语符号化现象显现和传播环境娱乐化情况凸显影响,出现了传播效能低、传播路径窄化、传播思维僵化、传播内容碎片化的现实困境。创新甘肃红色文化传播要把握新媒体场域下文化传播在传播速度、传播领域、传播载体、传播渠道、传播形式等方面的时代机遇,推动甘肃红色文化传播的传播机制建构、传播载体并联、传播话语解码、传播思维转换,实现红色文化的互动性、矩阵化、全域化和专业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正>近代,黄河流域成为中国革命诞生地之一,孕育了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传承黄河流域红色文化对于维系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以媒体为平台对先进文化进行传播成为主流,影视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黄河流域红色文化传播可以通过影像媒介为载体促进自身形象“视觉图像化”,形成相关文化的有效传播,因此影像构建和影视传播对黄河流域红色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所谓企业文化,“是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培植起来的、企业独特的价值观为基础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它包含如下要素: 1、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共同信仰与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群体意识。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以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其内容的系统。因此,广义文化包括三大子系统:物质文化子系统、制度文化子系统、精神文化子系统。它们各具不同的结构和功能,构成一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文化统一体。企业文化是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背景影响和制约的一种群体文化。有人说它是“补偿文化”,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不能独立于这种社会物质基础和政治制度,经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是研究人的一门科学。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其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和发展,形成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和类型的历史。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体质人类学的任务。另一方面,人类从动物状态分离出来,就同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同时产生不可分离的辩证发展的关系。因此,作为研究人的科学,就必须研究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规律。这便是文化人类学的任务。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包括:人类创制和使用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方式,如:石器、铜器、铁器,采集、狩猎、畜牧及早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应的精神文化,如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亲属制度、家庭关系、婚姻形式等)。上述丰富的内容通过地下发掘的历史遗物、  相似文献   

17.
达摩——印度文化的核心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 ,读了几本有关印度历史文化的书 ,如澳大利亚知名学者 A.L.巴沙姆主编的《印度文化史》、印度著名史学家 D.D.高善必著的《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以及印度学者 C.巴德里纳特著的《达摩——印度和世界的秩序》等。在阅读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达摩”这一观念在印度人心目中的神圣性以及在印度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不了解它 ,恐怕很难深刻地理解印度的民族心理与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 :在古代印度人的心目中 ,并没有“宗教”和“世俗”之分 ,他们生下来就继承了父母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 ,他们把这种信仰、追求…  相似文献   

18.
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发展轨迹和历史作用。妖怪文化大体可分为事件性妖怪、超自然性存在的妖怪和造型化的妖怪:事件性妖怪即事件性或现象性的妖怪,如“洗小豆”、“倒天狗”等;超自然性存在的妖怪即为不能解释或控制超自然存在的妖怪,人们将其人格化后,使“妖怪文化”有了划时代的意义;造型化妖怪,即将妖怪做可能化处理,使妖怪形象化,具有固定化的模式,日益成为大众娱乐的对象。妖怪文化丰富了日本文化的种类,“妖怪”这一文化元素渗透到了日本文学、美术、戏剧、装饰、影视等等领域。因此,通过研究和探讨日本妖怪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有深刻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与出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是异常丰富的。古老的京剧、昆曲、越剧等传统剧目与当代流行歌曲、流行音乐和现代舞蹈同台演出;中国传统思想家的著作与当代西方思想家。甚至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著作陈列在同一个书柜中;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热”不断地变换着。从八十年代初以来,文化思考的主题不断地更新着,如“人道主义与异化”、“萨特与存在主义”、“港台新儒学”、“周易热”、“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新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萨伊德和东方主义理论”、“享廷顿和文明冲突论”、“人文主义精神热”、“自由主义”、“宪政主义”等等。实际上,各种文化思潮的纷然杂陈和文化热的迅速变换并不意味着文化研究的繁荣,而是处处暴露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究竟如何发展,这是当代中国人必须加以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文明:认识状况世界社会思想发展的逻辑曾这样认为:“文明”概念在社会哲学知识中处于不重要地位,它是“文化”概念的同义词或文化的派生概念。上述认识态势在科学史上是有根据的。诚然,“文明”和“文化”是两个相关的概念,在十八世纪中叶已经成为科学哲学的日常用语。当时就曾试图对它们初次进行区分并给它们下定义。可是,一开始文化就比较“走运”,它很快成了哲学特别感兴趣的对象。哲学把文化同人的精神自由和人的价值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