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现实自然界的关系,是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关系,是一种历史地变化着的以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为中介的价值关系。在现代社会,当人类文明的机理严重失调时,人类不应再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改造,而应该加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学思考,凭激情的行动去建立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对自然界的价值确认中,人类中心主义仅仅承认自然界具有工具价值,非人类中心主义则强调自然界还具有内在价值。无论是以自然界的工具价值、还是以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作为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都不能为生态伦理提供合法性辩护。其实,自然界还存在着一种表现和确证人本质的价值。这种价值既不是纯粹的工具价值,也不是纯粹的内在价值,而是二者的统一。承认自然界的这种价值,人类就可以通过现实自然界反观自照自身,修正自我形象,并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即合乎道德的方式对待自然界。  相似文献   

3.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求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的操作原则体现了一定的生态伦理意蕴:(1)减量化体现了生态伦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2)再利用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持续生存原则;(3)再循环体现了生态伦理的代际和代内公平理念。它的经济模式与生态伦理思想也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的合法性一直悬而未决,以往的伦理学家立足于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能感受苦乐等特性,把人类的伦理扩展到自然界,这是对伦理与价值进行的硬性的嫁接,它缺少了彼此之间可以通约的媒介.生态伦理何以可能的伦理学基础,其实可以从伦理本身找到答案.伦理的本质规定中蕴含着关系与责任两个基本范围,伦理关系的存在具有绝对性,同时,伦理本身暗含着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具有无条件性.在生态伦理中,责任充当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生态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种新型的伦理,对其性质和特征的理解,凸现着其独特的价值认识原则。在民族生态伦理的和谐价值视野中,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又集中体现在价值主体与三个价值客体(即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思维客体)之间的关系。民族伦理通过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现于不同的价值领域,现代价值观念才会具有多样性、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重视和加强生态伦理教育,以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障;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为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风尚,为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7.
话语分析作为人文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跨学科研究的实践特色,理应具备跨文化研究的理论特征。中国传统生态伦理和西方的生态伦理都蕴含着对生态关切的伦理情怀,潜藏着跨越时空的人文对话的学术冲动。采取话语分析跨文化范式,系统全面地研究两者的对话关系,一方面,可丰富话语分析的文化视野,为文学伦理提供新的话语资源;另一方面,对话研究有益于在相互参照、辉映中发现对方的思想亮点,有利于中西生态文化的互识、互证和互补,为中西本土化生态伦理学提供广阔的跨文化、跨学科视野和可操作性经验,有利于建立富有张力的、多元文化的生态伦理学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伦理及其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人认为生态伦理就是人际伦理的移用,就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原则简单移用到环境事务中来。这样来理解生态伦理是肤浅的,忽略了其质的规定性。其实,生态伦理就是指人类在关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其内涵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首先,它表征的是一种客观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其次,它是用以调整相应的关系的积极手段,即生态道德。  相似文献   

9.
土地伦理强调土地本身是生命的集合,土壤、昆虫、微生物、水等构成了一个土地共同体,人附属于这个土地共同体。从土地伦理视角看,工业化农业虽然可能在短期内使人的利益有所提高,但是会损害土地共同体的利益,所以是不合乎土地伦理的。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农业则是既合乎中国传统伦理,也合乎西方概念下的土地伦理和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因精通现代叙事学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的叙事视角对小说主题意义的建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左右着读者的叙事伦理判断。海明威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这一貌似客观的视角,但通过对文本的选择和对叙述进程的操纵,海明威在邀请读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伦理判断的同时,也或明或暗地展现了自己的伦理态度。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作为生态哲学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学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进行哲学反思 的理 性觉醒。近年来生态伦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在维护生态动态平衡与保护环 境有序循环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所涉猎的领域和研究的课题已经引起中外学界的广泛 关注和高度重视。其中关于生态伦理及其价值主体的有效规范与哲学定位,则成为其理论核 心和实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老人与海》一直为批评家所倾爱,但评述者多从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和悲剧性格、小说的叙述风格等切入,其实作为最能体现作者"冰山原则"的力作,小说主题繁复多样。如果从生态伦理批评审视,管窥其中所隐含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可以发现作者从思考人在社会面前应该保持的行为方式到强调人作为高级生物应承担的责任,这在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特别具有警示性。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生态伦理处理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对其性质和特征的理解,凸显着其独特的价值认识原则。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价值主体与三个价值客体(即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思维客体)之间的关系上。文化差异和社会生活多样的客观现实,提醒人们必须遵从辩证的思考认同与选择的关系,这也是时代特征的价值观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从伦理视野看教育者的“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者履行与权利相一致的义务行为,相对于教师、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服务。就教育者自身而言,服务还包括道德奉献行为。教育者“服务”缺失的主要缘由有: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失衡、管理者的政绩观功利倾向等。因此,需要从多方寻求对策:加强教育者责任伦理教育、提升领导管理素质、加强制度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5.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实质是人类生存的危机。从具体的生态事实出发,重建价值 观,从而综合地制定良好的生态伦理规范是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出路。重建价值观要求消解 事实与价值二分的现代教条;制定良好的生态伦理规范,既要求该行为从生态事实出发又要 看其是否符合道德目的。不同的生态事实应该制定不同的规范。因此,不分事实而言人类利 益优先或保护生态系统比任何人类利益更重要都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6.
科尔伯格的公正伦理虽然主张独立自我的权利平等与互惠观,但并不象吉利根所批判的那样不能解释人际相互依赖和对幸福的关注,而只关注权利、规则和独立。科尔伯格关于正义和公平的理论同样考虑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维持社会关系的非剥削性和非伤害性方式的尊重,只不过科尔伯格对关系的理解与吉利根不同而已。科尔伯格将关系看作一般关系,而吉利根则认为是具体关系。尽管两者有所不同,但仍可携手共进,共同指导人类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走的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即新型工业化之路。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树立生态伦理观念,同时也只有树立生态伦理观念,才能使我国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循环经济路子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18.
生态话语能够折射出发话者的意识形态、生态思想理念、生态伦理道德准则和生态价值观。通过梳理我国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生态话语,可以发现这些经典的传统生态话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意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制天命而用之""依正不二"等话语不仅蕴含了我国先圣对大自然深切的人文关怀,而且提倡一种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宏阔的生态宇宙观;"少私寡欲""节用裕民"等话语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保护智慧;"参天地,赞化育""众生平等"反映了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谐""畏天""无为"折射出极富启迪意义的生态价值意蕴。开展我国传统生态话语研究,可以促进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传承,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9.
利益关系作为道德的基础通常内含数量关系,人的道德观念与其数量关系概念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道德的数量关系本质上是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某种合理性平衡关系,反映这种合理性平衡关系的便是以数量关系表示的伦理公平。  相似文献   

20.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客观上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伦理及其特征的分析,说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现实价值,为和谐社会生态伦理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