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伟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73-78
"志怪"与"志怪小说"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为一动名词组,是一种以记载描述怪异人事为主的创作活动;而后者则属于小说题材类型之一种,是小说发展演进中一种较为规范和定型化的创作模式,故后人又称其为"志怪模式"。从其产生和发展看,由"志怪"到"志怪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其内容与创作手法上看,"志怪小说"基本上是"志怪"这一创作活动的进一步扩展与延伸,这使得"志怪小说"更接近于后世小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可比性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伟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4):95-100
比较研究毫无事实影响关系的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 ,首先意味着要切实找到它们的可比性。从两者产生的大背景看 ,它们具有类似的历史境遇 ,这种类似的历史境遇 ,带来了它们创作思维上的某些共性审美特征 ;从作为文学的文本看 ,它们在情节、主题、人物塑造、叙事形态等方面又都呈现出了某些共性倾向。考察其相同性 ,不仅是为了说明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 ,避免盲目比附的弊端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一可比性加以思索和追问 ,进而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庞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6-48
虽然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与蒲松龄的志怪小说所处的文化背景、创作时代不同,但两人人生际遇、创作体裁和恐怖鬼怪母题上都有惊人的雷同。本文概述了二人作品的可比性,并通过文化视角分析了二人作品的异同之处及其产生的文化根源,旨在深化中美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并拓展文学文化研究的独特路径与视角,促进两国文化的传播、增进两国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袁文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102-106
志怪与小说两词在《庄子》中各处不同语境,含义及用意皆有差异:志怪处于论证语境,用为论据;小说处于比较语境,成为贬义。它们在汉代之后先后变成目录学领域的类别概念,小说属子部,志怪先附史部后又退至子部。由于两类作品都存在虚构性,后代史家据此便将它们归为一类,从而生成新的类别概念:志怪小说。 相似文献
5.
六朝志怪小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好奇,这种特性不仅仅表现在书目和内容上,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和美学价值。本文主要从探寻作家收集记录这些怪奇灵异之事的审美标准和原因的角度,以窥六朝时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6.
袁文春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1):88-93,125
志怪小说在现代是指一种小说文体概念,可在《庄子》中,"志怪"与"小说"并不相关,它们在各自语境中有各自的用意。"志怪"处于论证语境,用意在于求真;"小说"处于比较语境,用意在于凸现"道"境界的高低差异,同时在诸子争鸣中轻贬异说,突出庄学。后人往往在"志怪"与"小说"的虚构共性上曲解其原意,混用"志怪""小说"两个词,最终使之融合成一种小说文体概念——志怪小说。 相似文献
7.
张振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1):79-82
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既有真实而浓郁的田园风情,又弥漫着一种虚无飘渺的神怪色彩,既有志怪故事的叙事特征,又有文人诗的补充和点缀,作为六朝文人志怪书的集大成之作与其他田园诗相映生辉,诠释着诗人"任真"、"自然"的生活现实和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辞赋与志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清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116-122
汉魏六朝辞赋的叙事性和虚构性,决定了其与同时代志怪的必然关联。这种关联主要以意象、情节和题材为典型,表现为辞赋作品描绘神祗鬼怪、虚构人神同游、幻想神仙意趣、伪托人鬼交通等。而上述表现,特别是以神女为中心意象的传统主题及其表达模式的文学嬗变,客观上证明:其一,汉魏六朝辞赋是早期辞赋在新时代的拓展;其二,汉魏六朝辞赋在吸收志怪叙事特定信息的同时,又对志怪叙事产生积极作用,以致影响着文言小说的时代走向。 相似文献
9.
耿淑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6(6):691-695
岭南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是岭南古代小说的源头,滥觞于西汉初年,成熟于东汉,兴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尚有余音。其内容包括岭南的远国异民传说、山川湖泊传说、动植物传说和奇珍异宝传说。在创作意识上,由两汉的“实录”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的“尚虚构”,再发展到唐代的“有意为小说”。在艺术上,两汉叙事粗陈梗概,语言质朴;魏晋南北朝叙事完整,语言渐趋优美;唐代叙事生动曲折,语言华美绮丽。 相似文献
10.
志怪小说与诗赋的关系,应从两个方面予以诠释,一是诗歌与志怪小说在素材使用上的共同性,比如说神话传说、释道仙灵既可为成为诗歌创作的素材,同时又是志怪小说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志怪小说中诗歌的穿插与使用,这样不仅使得志怪小说的叙事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且也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志怪小说与诗赋的结合,反映了不同文学体式间彼此借鉴利用的情况,为我们全面认识志怪小说的发展演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湘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5)
汉唐时期,作为历史叙述的"五行志"与神异虚诞的志怪小说在思想、内容、风格方面存在交集:阴阳五行学说、鬼神观念是五行志与志怪小说共同具有的思想文化背景;志怪小说的作者常从五行志中寻找创作灵感,或摘抄感兴趣的内容;史官在修撰五行志时,也从志怪小说中择取材料.五行志与志怪小说在文体功能与创作目的上的差异,使二者存在分化;五行志重推占,用阴阳五行学说对神鬼异常之事进行理论解释,推验祸福,指导国是.因此,五行志的叙事尽量淡化故事情节,重在揭示故事背后的政治因素.而志怪小说对故事始末刻画得细致委婉,情节比较复杂,在叙述中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伦理道德及人类普遍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楚辞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兴芬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
楚辞丰富的内容给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以深远的影响,从神话传说、仙人、鬼魂到采摘花草果实等方面,后者对前者都有着广泛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湘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2)
儒家将梦作为对未来命运进行预测的手段,在志怪小说中,儒家占梦术起着预叙或倒叙的叙事功能;小乘佛教将梦作为化解重大事件的途径,反映佛教内容的志怪小说经常运用直叙手法,将梦境与现实融合一体;而道教则认为梦是人精魂散失导致的幻象,认为无梦才是修炼者的理想状态,强调圣人不梦。在道教梦幻小说中,作者只是如实地记录梦境。魏晋六朝文人将儒释道的梦观念融会贯通,在志怪小说的创作中,梦成为结构作品的重要手段,由此增强了志怪小说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4.
苏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80-85,102
通过对明代志怪小说中以鬼为中心的女性形象分析,发现志怪作者秉持着儒家教化观,在女性形象的创作中始终贯穿着浓重的女德观念,其具体表现为生育与持家;加之它又是建立在明代士人的修齐治平理想之上,所以明代志怪女性形象承载的是男性作者的女德观念。同时又与男性的内在欲望结合,成为了男性单纯的性幻想工具。女鬼形象由道德的木偶变为人性的反映,从而扩充了明代志怪女性形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赵亚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9):113-116
爱情作为人类亘古不变的精神追求拥有着永无定律的内涵。川端康成的《雪国》与中国古代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以不同的笔法各自叙写了其不同的虚幻爱情故事,共同表现了人们对爱情的一种超现实的憧憬,却又以其不尽相同的爱情故事,分别演绎了绝望的纯真之爱情与希望的世俗之爱情。 相似文献
16.
魏晋"志怪"的社会新闻文体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振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01-107
魏晋"志怪"这一文体一直被划入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研究领域,其历史原因是概念内涵上的模糊、对志怪文体错误的定位。实际上"志怪"的内容是中国早期的社会新闻,它在内容上属于"实录"性质,不是虚构,因此不属于小说;"志怪"在采辑过程中很讲究时新性和知新性,文字多重奇闻怪谈,因而也有别于史传文字。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作家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1):74-76
志怪小说表面上“张皇鬼神 ,称道灵异” ,其实质是对生死、性爱、安全的关注。而这种内心情感的萌动与渴望 ,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 ,但它却在神道世界中实现了 ,神道世界则成为志怪小说潜意识的载体 ,这才是志怪小说作家认为“神道之不诬”的真实原因。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文人创作志怪小说的一种潜藏心态 ,这是介于教徒“自神其教”与“有意为小说”者之间的一种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8.
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普慧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26-132
佛教传入中国后 ,除了在义理上大力宣传以外 ,还更多地利用佛教典籍中大量的故事、寓言、譬喻、史诗等通俗易懂的形式 ,使佛教进一步走入广大的百姓中间。佛教的这些生动形式不仅为六朝正在兴起的志怪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题材、语词等 ,尤为重要的是 ,它们还在人生观、道德观、时空观、小说的情节、叙事方式以及奇特的想象等方面 ,对六朝志怪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抛开其宗教内容的话 ,可以说 ,佛教中的这些形式 ,是对中国文学的一大礼赠。 相似文献
19.
和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2):124-128
仙境传说为六朝志怪小说中的重要题材内容。以时空所造成的不同情境的强烈对比,显示人世间的荒谬与虚无,这是六朝乱世心境的写照。仙境传说,受仙道思想影响,而又以世俗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以洞穴、服食、观棋等主要传说类型,表达人世迁变无常的感怀,成为后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原型意象。仙境传说视游历为一种启蒙,这是此类传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葛永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5):55-59
志怪小说是古代小说的重要小说类型.纵观志怪小说的发展史,文人的创作心态和接受心态由于受时代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的影响而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志怪小说的本体价值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依据这种变化,我们将志怪小说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并分别指出各个时期的主导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分析这些取向的表现和成因,探寻其递变的文化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