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千多年来,欧阳询的书法,一直被视为习字的楷模。但是,关于这位先贤的生卒年,好多重要文献却没有明确的记载。《旧唐书·欧阳询传》说他享年“八十余”,《新唐书·欧阳询传》说他享年“八十五”,但未载卒于何年,自然无法推算生年。清代饱学的翰林学士们编纂《全唐文》,给他写小传,也没有写清他的生卒年。近检唐人张怀瓘《书断》卷中,其云:“皇朝欧阳询,长沙汨罗人,官至银光禄大夫、  相似文献   

2.
乾兴元年真宗驾崩,在起草“遗诏”时,是否于命刘太后“处分军国事”上增一“权”字,《宋史》两处记载截然相反,《王曾传》称王曾坚持添入“权”字,而《丁谓传》却云是丁谓“增以‘权’字”。据当时诸记载,可知《王曾传》的说法源自王曾之弟王皞,但其说法并未为北宋中期编纂《仁宗实录》《两朝国史》的史官所认可。本文通过辨析王曾、丁谓究竟谁欲于“遗诏”增一“权”字,揭示仁宗即位初年,王曾、丁谓政争之起因、过程以及其隐藏于文献记载背后之隐衷。  相似文献   

3.
二十三,何长瑜(?—444?) 何长瑜,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 《宋书·刘义庆传》谓“东海何长瑜”,又《谢灵运传》云“长瑜尝於江陵寄书与宗人何勖”。按何勖,何无忌子,见《宋书·徐湛之传》。无忌,东海郯人,见《晋书》本传。长瑜为勖宗人,则亦东海郯人也。  相似文献   

4.
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驱王禹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出身“磨家儿”,官至翰林学士,晚岁曾贬知黄州,故后世又称王黄州。王禹偁一生经历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禹偁三十岁,考中进士。真宗咸平四年(1001)五月,卒于蕲州,享年四十八岁。禹偁一生著述甚多,可惜大部分作品都已散佚,今只存《小畜集》  相似文献   

5.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但有关他的生卒年至今尚无定论。《旧唐书·王维传》只载王维卒年:“乾元二年(759)七月卒”。《新唐书·王维传》云“(维)上元初卒,年六十一。”旧说拟王维生卒年为699—759年,当是取《旧唐书》所载王维卒年(759),又取《新唐书》所记王维享年六十一之说,逆推至699而成。清人赵殿成《王右丞年谱》则定王维生卒为701—761年,现今各种唐诗选本均从赵说。然考之史  相似文献   

6.
成语溯源     
英雄无用武之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录用了《诸葛亮传》中这一段:“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通鉴引录其原文,只改动了一句话,变成了今天的习惯说法。(《辞海》与《汉语成语大词典》皆举《资治通鉴》为源,误)  相似文献   

7.
《诗·周南·桃天》:“桃之夭夭,有(艹贲)其实。”《毛传》:“(艹贲),实貌。”段玉裁《诗经小学》云:“(艹贲)蒉,实之大也。《方言》‘坟,地大也。”《说文》‘颁,大头也。”《苕之华》《传》‘坟,大也。’《灵台》《传》‘贲,大鼓也。’《韩奕》《传》‘汾,大也。’合数字音义考之可见。”俞樾《群经平议》与段氏旨同,并进而挑明“贲与坟、(艹贲)字异而意同。”由此则“(艹贲)”之义训可明。近人于省吾先生从文字学角度证成“贲,古斑字,文章貌”,“有(艹贲)其实”即“有斑其实”,谓“桃实将熟,红白相间,其实斑然”,并谓《鱼藻》“有颁其  相似文献   

8.
《桧风·隰有苌楚》:“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知”字毛公无传,宋以来注家多解作“知觉”。 此句郑玄另有解释。郑氏笺云:“知,匹也。……,乐其无妃匹之意。”孔颖达疏云:“知,匹’,《释诂》文。下云‘无家’‘无室’,故知此宜为匹也。”孔氏解说甚为明白:“知”训为“匹”,出《尔雅·释诂》,诂有所自。三章诗结句分别为“乐子之无知”、“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说的是一个意思,都指没有配偶,符合风诗常例。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东,往哈密去的路上,有一古城,《北史·高昌传》作“白棘”。《魏书·唐和传》作“白力”。《北史·唐和传》又作“白力”。《梁书·高昌传》作“白刀”。《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亦作“白力”。《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正月王式至交趾“树(艹刀)木为栅”句,胡注:“昔尝见一书从艸从力者,读与棘同。棘,羊矢枣也,此木可以支久。”今吐鲁番出土文书,自十六国到唐代,皆书作“(艹力)”。究竟“棘、力、(艹力)、刀、(艹刀)”诸字的关系如何?如果命名诸字,毫无关系,可否怀疑为异城异名?如果通过研究这些不同形体的文字之间的语言内部联系,说明了命名诸  相似文献   

10.
李洁萍、尹承琳合著的《中国历代帝王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版)云:“东晋……公元420年为匈奴族刘裕所灭。”(见该书88页) 说刘裕是匈奴族,实在是闻所未闻。《宋书·武帝纪》云:“高祖武皇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楚元王交之后也。”《南史·宋本纪》、《资治通鉴·宋纪》同。《南史·宋本纪·校勘记》云:“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五四以推算世次之法‘乃连前并及身而总言之’,据宋书自楚元王交(一世)顺次数到刘裕之父翘得二十一世,因为裕‘当为交二十二世孙。今云二十一世者,传写误’。”宋书并详细记载了从交到翘的官  相似文献   

11.
王子野《槐下居丛稿》最后一篇《名文未必无讹》,不满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笔者读后颇有同感, 因作此篇,以助张目。这里仅论以下三点。 一、安石原文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非也。 《史记·孟尝君传》:“文(孟尝君)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父]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三王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传本,仅郭象编注的三十三篇流传下来,其中是没有“惠施”这一篇题的。但《北齐书·杜弼传》云:“(弼)注‘庄子·惠施篇’。”王应麟根据这句话,疑《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庄子》五十二篇旧本,原有“惠施”一篇。谭戒甫先生又进而推考:杜弼注的“庄子·惠施篇”,其实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惠子》一书,刘向校定群书时,按“篇名互见例”附入《庄子》五十二篇,其后晋人删注《庄子》,又将其  相似文献   

13.
周颙卒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典律诗发展史上,周颙应占有一席之地。其《四声切韵》一书较早提出了四声之目,嘉惠于学林颇臣。梁武帝萧衍不谙四声之说,特意问周颙之子周含“何谓四声”(《见梁书·沈约传》),可见在当时人心目中,周颙实是四声的发现者。可惜,关于周颙生卒年,史传没有明确记载,所以歧说不一。《南齐书》本传仅云:“颙卒官时。会王俭讲《孝经》未毕。”王俭于永明三年领国子祭酒,七年五月卒。据此,陈寅恪先生在《四声三问》中推断周颙卒年“当在永明七年五月王俭甍逝之前,永明三年王俭领国子祭酒及太子少傅之后。”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先生据沈约《与约法师书》中“去冬今岁,人鬼见分”一句考订周颙卒于永明六年冬。(见《沈约年谱》)  相似文献   

14.
吐鲁番东,往哈密去的路上,有一古城,《北史·高昌传》作“白棘”。《魏书·唐和传》作“白力”。《北史·唐和传》又作“白力”。《梁书·高昌传》作“白刀”。《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亦作“白力”。《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正月王式至交趾“树芀木为栅”句,胡注:“昔尝见一书从艸从力者,读与棘同。棘,羊矢枣也,此木可以支久。”今吐鲁番出土文书,自十六国到唐代,皆书作“艻”。究竟“棘、力、艻、刀、芀”诸字的关系如何?如果命名诸字,毫无关系,可否怀疑为异城异名?如果通过研究这些不同形体的文字之间的语言内部联系,说明了命名诸字的关系密切,那就基本上可以排除上述假设,从而论证其为一个城市命名的不同书写形式(当然还要根据史实,相互验证)。  相似文献   

15.
词义札记     
嚇《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耶!”四十年代,有人批评1936年版《辞海》给“嚇”立“惊恐”义不该引《庄子·秋水》“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嚇我耶”作为书证。说:“《庄子》里的‘嚇’字只有一种意义,就是‘怒其声’,也就是一个拟声字。‘嚇’就是拿这种声音来对待我,也就是以为我  相似文献   

16.
唐代翰林学士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翰林学士始置于唐代,然史籍记载简略,《通典》和《唐六典》皆付阙如,《旧唐书·职官志》和《新唐书·百官志》亦语焉不详。本文拟对唐代翰林学士的设置及其地位、作用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望就正于同志们。翰林之名,始见于西汉杨雄《长杨赋·序》:“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为主人。”清赵翼认为,杨雄所言翰林,“盖谓文学之林,如词坛、文苑云尔”。而  相似文献   

17.
我持省略说     
1 古代汉语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名词作状语”的“名+动”结构。例如: ①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③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战国策·秦策一》) ④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范爱农》,记述作者和范爱农的交往云:“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句中的“愚不可及”,课本无注。有些练习设计的书,也只涉及“及”(“及”,比得上,赶得上)。“愚不可及”语出《论语·公冶长》: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姓宁,名俞,春秋时候卫国的大夫。“武”,是他死后的谥号(“刚强直理曰武”)。据《左传·文公四年》载:“卫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  相似文献   

19.
一公元91年(汉和帝永元三年),北单于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为汉将耿夔击败后,逃往何处,汉人最初并不清楚,因此才说“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下引《后汉书》只标传名)。后来得到了北单于西逃乌孙的消息。于是在《袁安传》中记道:“北单于为耿夔所破,遁走乌孙。”《南匈奴传》也说“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但对于北单于“遁走乌孙”后的确切方位已经搞不清了。  相似文献   

20.
一、文言连词“所以”的存在文言中有如下包含“所以”的句子: A(1)吾先君文王,作仆区之法,曰盗所隐器,与盗同罪,所以封汝也。(《左传·昭公七年》) (2)故若大师文者,以其兽者先之,所以中之也。(《吕氏春秋·君守》) B(3)盖未合能言之时而黄帝即言,所以为神异也。①(4)陛下既知其贤而选之,今不敢遽当。盖器识远大,所以为贤也。(《贞观政要·英宗之正》) 例(1)下杜预注云:“行善法,故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