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闲暇喜欢看报读刊,在2014年的刊物中,"点赞"一词比较常见,诸如"为某某点个赞"的语句常见于标题、文章中。事实上,"点赞"是2013年的十大网络热词之一。其本意来源于各大网络社区的"赞"功能,后引申为对(网络上的)某个内容(比如一条贴子、一篇文章或者一条微博)表示赞同、喜爱,网络上面的"点赞"数量还代表"人气",即有越多越好的意义。据研究称,目前的网络"点赞党"以亿计算。你是不是曾经点过赞?为什么"点赞党"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
邈真赞是敦煌佛教文学中颇具特色的文类之一。目前,学界主要在文献整理、专门史研究、佛教美术研究及文学与文体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同时也存在重"史"轻"文"、重"真"轻"赞"的倾向。因此,将来研究,该文认为,可着眼于四大层面:一是加强概念辨析,二是进行跨学科的文本阐释,三是注意应用文体的多功能阐释,四是深度挖掘邈真赞所蕴含的佛教美术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3.
佛像赞自六朝出现,到唐代文人笔下开始出现了背离序文骈偶、赞文四言的文体书写规范的现象,这些改变主要发生在中唐时期。这期间序文逐渐散文化,具体表现为采用介绍造像者的史传格式、以倒叙和插叙方式记事、引用人物话语、采用第一人称外视角,塑造出虔诚发愿的人物形象等特征。细节与情感的真实可信在序文中得到强调,这与中唐时期对"心性"的重视以及"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有关。与盛唐时期以偈为赞的写法不同,中唐时期的赞文或改变四言的章法安排,或采用七言等句式,以便更流畅地叙事表情。佛像赞中教义的言说和画面的描述最终让位于叙事言情,带来了体式的改变,使这一实用文体具有文学性和形式美,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在宗教韵文中得以交汇。这些革新应被视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一个环节,亦可借此看出宗教信仰与文体改革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1861年,清文宗临终前,任命怡亲王载垣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幼帝;另给予皇后、皇贵妃用印参政权.两宫太后与赞襄大臣矛盾激化,遂联合恭亲王奕发动政变,推翻赞襄政务体制,形成太后垂帘听政、亲王主政体制.但随着内战、外患压力稍缓,两宫太后便挫抑奕,使之俯首.而穆宗去世后,清朝皇权延续了"主幼"、"主弱"状态,尤其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太后彻底击垮奕,表面上仍以皇族亲贵主持军机处、总理衙门事务,实际上是太后以"听政"、"训政"名义独断专行,并使叶赫那拉家族成为操控皇权的另一舵手,直至清亡.这种皇权构架,系局势使然,有其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10月24日,全国工商联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共同推荐宣传的"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为百杰民营企业家点赞!为民营企业点赞!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发布的这份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具有特殊意义,名单"大咖"云集,星光熠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的《颂赞》篇集中讨论了赞体,但是在论述结构上缺失了“选文以定篇”的部分,在论述内容上仅论及史赞、杂赞而缺失了被视为赞体源头的像赞。结合辑佚及史传文献来看,汉魏六朝像赞创作极为繁盛,刘勰回避述及像赞及刘向、曹植、孙绰等赞体大家,应该与两晋之际佛教像赞的兴起有关。由于佛教像赞发源于佛经的史实,与刘勰试图建立的“五经为本”的本土文学起源论直接冲突,因此像赞回避了高僧像赞,并牵及列仙像赞,由此造成了赞体的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7.
“赞而不露”这种写作艺术最早出现于唐代,清代已广为流传,尤其是在清代岔曲中运用得十分纯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宝贵的财富。分析探讨岔曲中《赞琴》、《赞棋》、《赞书》、《赞画》、《赞风》、《赞雨》却“赞而不露”的写作艺术,对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古老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魏以来,因应不同场合与需要,赞文创作蔚为大观,可分为散文之赞和韵语之赞两类.散文之赞主要有经赞和史论赞,分别重在阐明与评论;韵语之赞主要有仪赞、画赞、史述赞和杂赞,为赞文之主体.其文或与仪式活动相关,或阐明图画、赞颂人像,或用于史书中概述大意、兼行褒贬,或随地取材、因材施赞.其体以四言体为主,兼有五言、七言、杂言,甚或骚、赋诸体,通篇押韵,多为隔句用韵,或一韵到底,或每四句、六句抑或八句、十句一换韵,或无一定之规,通篇灵活换韵.入选萧统《文选》的赞文,在类型上分属画赞、人物杂赞、史述赞和史论赞,其得以入选,主要在于情辞之美.  相似文献   

9.
张岱晚年所著《於越有明三不朽图赞》,以图像加赞辞的形式,辑录了绍兴有明一代先贤的事迹,汇成人物传记式圣贤画谱.鲁迅家藏该著作珍本,曾于1912、1913年两次补绘插图,补足跋语,周建人抄录赞文,鲁迅又两次购藏此书三册,以表达对绍兴先贤和文学前辈的敬意.本文是学界首次整理鲁迅补录手迹,赏析鲁迅唯一存世手绘圣贤人物画像,基于"三不朽"的儒教内涵,赞文体裁的文学性,鲁迅对张岱文章史著风格的传承,勾连"反圣贤"的白话小说《阿Q正传》,于此个案回溯流转的文脉深处,论证所谓"沉默期"鲁迅钞校古籍与新文学创作之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0.
“赞”在先秦礼制中是各种礼仪的辅助人员,本义为“助也、明也”。汉代有图画人物以行道德教化的风气,发展出像赞等各种赞体文。画赞始以说明为主,渐变为以赞美为主。汉代和魏晋的画赞基本都是以道德教化为旨归的,诗性并不强。齐梁以后画赞在形式上更加精致化,也开始以抒情为创作目的。唐代的一些画赞不仅生动传神,而且有感兴寄托,已经完全诗化了。宋代各种文体进一步融合,苏轼的画赞打破了文体之间的苑囿,画赞和题画诗难分彼此。虽然后来的画赞极类似题画诗,但并不等于题画诗,我们要尊重古人对文体的划分。  相似文献   

11.
阿姆斯特丹,对于我这样的北京人来说,感觉很亲切。不仅仅因为那穿行无阻的自行车车流,更多的是它的宽容。自行车 这是我第一次到阿姆斯特丹,却并不觉得陌生--因为那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自行车让我想起了北京。 我在一个夏日的午后走进阿姆斯特丹。首先看到的是它的郊区。和许多欧洲  相似文献   

12.
圣火第一次燃起,是在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第九届奥运会只有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一市申请主办,在毫无竞争的情况下,阿姆斯特丹成了当然的会址。这座富裕的城市新建了一个能容4万人的运动场,另外还建造了一座高塔,这是奥运史上的第一个圣火台。在奥运会期间,高塔一直燃烧着熊熊焰火。  相似文献   

13.
总体上看,陶渊明历史哲学的观点主要体现于他的《命子》《读史述九章》《扇上画赞附尚长禽庆赞》等诗文中。在历史发展问题上,陶渊明认为人类的历史体现为来自远古的展开,是一个天运或天命的过程。同时,陶渊明认为历史是"道德"的呈现。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陶渊明有自己的标准:在历史中能够表现"道德",即便是以微弱的作用表现"道德"的,都是应当认可的英雄;相反,如果没有"道德"的因素或者"道德"特征不明显的人,即使是气吞山河、胸纳九州、包藏四海,建立了惊天动地伟业的君王将相,也应当无视其存在。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侨务办公室首次与顺德区政府联合组成的"南粤文化海外行——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赴欧洲中华才艺厨艺培训交流团",于2009年5月19日结束了头站德国的访问,当天抵达荷兰。20日下午,假座首都阿姆斯特丹  相似文献   

15.
遇见2016     
正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说到:"我们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但更应该为人民的支持‘点赞'。""蛮拼"和"点赞"的热度依旧,但时光如梭,2015年已经悄然离去,留下了一串串历历在目的深刻记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习马会"跨越66年握手,开启两岸发展新篇章。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  相似文献   

16.
"他是个瘦高个,长得很帅""他指挥时手势有板有眼,动作标准潇洒""他值勤时对路人态度很和蔼"……最近,上海的一位"80"后交警——陈栋成了不少网民热议的话题,关于他的报道被网络转载了数百次,人们还把他推崇为上海"最帅交警"。很多人成了他的"粉丝",有人把自己MSN上的名字改为"赞一赞北京西路胶州路路口的‘帅交警’",还有人特地跑到他值勤的路口来目睹"最帅交誓"的风采。  相似文献   

17.
人赞他们是孝子,他们却道"不敢当"。黑龙江年过半百的兄弟俩自制"感恩号"房车,拉着79岁的母亲游历全国,留下一段孝亲敬老的人间佳话……  相似文献   

18.
《成才与就业》2012,(Z2):37
亲们,读完本期,掩卷而思,你若有喜欢/不喜欢哪几篇文章的、哪几个人物的,尽可一一记下,如有三二中肯点评,更属可嘉。"文章穿眼过,臧否在人心"。点评者可赞可叹、可批可"砖",好评差  相似文献   

19.
真正走近阿姆斯特丹,方知这尤物的美全来源于她灵动流转的智慧——换个角度看问题,世界便广阔许多。或许,阿姆斯特丹的旅行根本无须指引,不断突破限制和框架,自由地呼吸,努力张扬生命的智慧,才是这座城市传达给人们的精神吧。  相似文献   

20.
《史记·魏公子列传》"遍赞宾客"一句的训释历来多有分歧,教材及文选注释常相龃龉;本文对这一问题详加考求,以释前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