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国内环境NGO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指数),同时对国内113个城市2008年度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状况进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信息公开 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66年瑞典以出版自由法第一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文书公开制度,使公众拥有了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两百年后,1966年,美国制定了信息自由法。其后,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泰国、韩国、日本、英国等大小强弱国家一一立此法。至今,全世界已有40余个国家制定了信息公开法。信息自由权被国际国内法律所确认。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在全世界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3.
李文贵  路军 《管理学报》2023,(6):876-886
以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分析监管信息公开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证监会派出机构公开的监管信息越多,其辖区内企业的创新投入水平越高;(2)前述影响效应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且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更高的时期显著更大;(3)强化监管透明度进而减少政府不当干预并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是监管信息公开提升企业创新投入的重要具体机制;同时,派出机构更多的监管信息公开显著改善了辖区内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领导决策信息》2010,(17):19-19
今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两年了。近日.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2009年度政府信息公开“账册”出现在各自政府网站上。对比各城市的报告可以发现,信息公开量,成都居首。未公开量杭州最多。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类信息、机构调整和人员变动类信息.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市场监管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本文首次构建“双随机、一公开”产品质量监管的理论模型,理清“双随机”与“一公开”及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分析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抽查企业与检查人员的群体行为演化机理,得出针对“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激励机制。研究发现:通过“双随机”抽取检查人员和抽查企业并“公开”产品质量信息,需配以恰当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制约抽检企业的假冒伪劣行为和检查人员的无效抽检行为;当公开声誉较高时,对检查人员实施质检激励或对抽查企业实施质量激励均可以使得系统良性演化,但如果公开声誉较低,需同时对检查人员和抽查企业实施质检与质量双重激励;质检激励机制设计时需对标准质量和假冒伪劣对应的检查人员分别给予质检激励,质量激励机制设计时需对有效抽检和无效抽检对应的抽查企业分别给予质量激励;质检激励和质量激励下系统稳定点的演化轨迹存在很大差异,质检激励先使得检查人员演化到有效抽检,然后通过公开声誉带动抽查企业演化到标准质量,而质量激励先使抽查企业演化到标准质量,然后通过公开声誉带动检查人员演化到有效抽检,如果公开声誉较低,这种传动机制会被阻断导致系统不会演化到理想状态。最后本文为完善和创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公开透明原则的价值,公开透明是采购法的目的决定的,既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又能具体法律规则的缺位。分别从制度层面、采购人层面、供应商层面分析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0,(15):30-31
到今年5月1日.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的第二年了.两年来地方政府在信息公开的这方面做得如何?今年与去年相比.有何不同?通过各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年报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虽然仍有不足.但进步明显。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一年多来,镜湖区信息办坚持以贯彻落实《条例》为核心内容,着力做好政务公开的基础工作。随着政务公开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公开网络平台和监督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全区政务公开工作逐步走上了以信息化、网络化为主渠道,科学规范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把信息服务送到千家万户,送到广大市民的身边,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挥出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灿 《领导文萃》2011,(23):19-21
“该公开的”与“该保密的” 瑞典早在1766年就通过了《出版自由法》,:其中最主要的条款就是“公开所有非涉密的公共文件”。为了限制政府对信息的自由裁量权,1980年制定了《保密法》,用16章140条的规定,极为详细地列举了哪些信息属于国家机密,哪些信息可以公开,  相似文献   

10.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公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满足公众知情权,强化行政法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公开涉及应急制和信息公开法制两个领域,由于目前相关立法还不完善,建议从规范化、救济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等层面,完善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公开机制。  相似文献   

11.
窦仲  祝业 《决策探索》2010,(9):21-22
温总理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近日,2009年度政府信息公开“账册”出现在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政府网站上,19份“账单”中,除武汉外,均“自责”信息公开程度与公众需求尚存差距。  相似文献   

12.
《领导决策信息》2009,(16):19-19
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周年来临之际.信息公开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市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深化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内容。其中对社会特别关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等信息.要求建立完善定期发布机制予以公开。  相似文献   

13.
信息公开机制控制搭便车行为的效果—实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私人账户-公共账户"为框架,设计"无信息公开机制"、"弱信息公开机制"、"强信息公开机制"和"重复强信息公开机制"4组实验,研究不同类型信息公开机制对搭便车行为的控制效果及其稳定性.用FRI指数作为衡量搭便车行为的指标,并用Z双侧检验方法处理各对照组实验数据.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信息公开机制会显著影响搭便车行为,强信息公开机制的影响更为强烈;信息公开机制对搭便车行为的控制效果取决于其类型,利益导向型信息公开机制加剧搭便车行为的发生,在约束导向型信息公开条件下会出现自愿惩罚者,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信息公开机制对搭便车行为的控制不具持续性,控制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14.
从2008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到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在5年多的时间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由蹒跚学步到稳步前行,已经走到解决“疑难杂症”、深入提升质效的十字路口。在新的阶段.信息公开工作者不仅要有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更需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正确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与难题。匠年来,我市在实践过程中,注意梳理、汇总、研究遇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积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寻找解决路陉。顺利推进了信息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效维护和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政府危机管理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系以及政府危机管理芷作中政府信息公开的作用,指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危机信息管理水平低、知情权意识薄弱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2021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展览会(数博会)提出了“数字政府”的概念,对于推动“数字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推动我国政府治理的现代化也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加快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当今这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对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将有利于我们有效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本文阐述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历程与内涵,梳理政府信息公开研究成果,分析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对策与建议,为构建数字政府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推出的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指数体系,分别通过对城市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5个方面数据的采集整理和系统分析,建立城市品牌价值的评价模型,以此来判断和衡量城市品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是进步的。比照美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经验,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后各级政府办公室系统新增加的一项法定职能,也是文秘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盐城市政府办公室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精神,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融入办公室工作全局,作为文秘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找准薄弱环节,突出主攻方向,在抓好面上督查指导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做好自身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 如何提高国企监管成效,不同行业部门从制度安排到实际操作,都在寻求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以求得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本文认为建立公开的财务报告制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提高国有企业监管成效的途径。 一、建立公开财务报告制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