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郑莉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4,4(3):72-74
<红楼梦>的细节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家宴、对话、手帕、小诗、眼神、微笑……林林总总的细节描写称得上其中的又一座"大观园".仅从小说描写"笑"的众多细节中便可感受到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2.
刘美琴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15-18
"红学"是二十世纪三大显学之一,并且还在不断论争变化着.但不管怎样,基于文本描写的研究,还是最根本的.比如<红楼梦>中对笑的描写,艺术魅力就非常强,可以用"五彩缤纷"、"异彩纷呈"八个字来形容.这些笑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物身上,以不同的姿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笑声、笑语中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各种笑貌描写中体现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多姿的笑态描写中显示人物的个性;笑中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3.
凌来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2):96-99
Brown与Levinson根据他们对言语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他们的著名的面子保全理论.面子及对面子的需求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普遍性,因此本文根据面子保全论中的礼貌策略对著名的文化巨著<红楼梦>中的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其所用礼貌策略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张妍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356-358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一部鸿篇巨著,可谓"中国文化百科全书"。其中,自"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药用功能,经唐兴品茗代表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至今日位列"开门七件事"之序、尊为"国饮",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小说的兴起又为茶文化之内涵及功能的延伸增添了新的一章。本文将着重对杨译与霍译两个《红楼梦》全译本中茶文化翻译与人物形象塑造之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各自策略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永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3):111-117
曹去晶在南京生活和创作《姑妄言》的时代,正是曹寅父子任职江宁织造、由显赫一时走向抄家没落的时期。同为辽阳人的曹去晶与曹寅父子有所交往,当非无稽之谈;而曹雪芹与曹去晶相识,并在南京或北京读过《姑妄言》的手稿或抄本,这也是极有可能的事。《红楼梦》“大旨谈情”,而《姑妄言》“大旨讽世”;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二书有诸多异同之处,从中不难窥见《红楼梦》受《姑妄言》的影响,以及《红楼梦》对《姑妄言》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王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83-84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代表作。故事讲述了31个朝圣者结伴到坎特伯雷去朝圣。途中,每个人讲一个故事,来缓解旅途的劳顿。这些朝圣者来自不同的阶层,几乎涵盖了当时的所有社会阶层。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14世纪英国的社会画卷。本文就其中的《序言》部分的写作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赵玉芬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通过对红楼梦中湘云、黛玉、宝玉、探春、宝钗、王夫人等人物笑态描写分析;指出其笑态恰当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命运,逼真地显示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鲜明的生活色彩,从其笑的神态描写反映了深刻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8.
田野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4,4(3):105-108
以扬宪益、戴乃迭英译的<红楼梦>为蓝本,从汉语颜色词起源、构成及意义的角度对颜色词翻译的一般规律和翻译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的口误描写构成了一个口误系列,并不是作者偶一为之。《红楼梦》中的十几处口误的描写揭示了人物最深层的心理,作者对人类心灵最为隐秘幽微的部分的揭示达到了让人吃惊的程度。人物口误描写都出自前80回,后40回几乎没有,这也可看作是前80回与后40回的一个显著不同点。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脂评"狱神庙"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龙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1):101-106
人们对《红楼梦》脂评中有关“狱神庙”的研究和推测,现有的结论多有不确,其原因在于对清朝的监狱制度缺乏深入的了解。当时人著述的史料、笔记、小说中与之相关的大量描述表明:狱神庙只存在于监狱当中,狱神为当时囚犯和狱卒、狱官共同信仰的公正之神。据此,《红楼梦》已佚的后半部有关“狱神庙”的情节中,贾宝玉和王熙凤在狱中最合理的身份应是未决犯,其获救或减罪的情节则有很多可能性,不能下绝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中的疾病主题已超越了疾病的医学意义,具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美学意义,而且也被赋予了某种叙述功能。疾病主题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其叙述过程和结构中,病场景和病本身成为一个构成整体结构和突出表现作者意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霍省瑞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30(1):72-76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放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论《红楼梦》的多重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雅宁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46-49
悲剧性是《红楼梦》的总体审美风貌,其体现在爱情悲剧、青春挽歌、生命祭歌、人生悲剧、文化悲剧、女性悲歌和封建社会悼歌七重悲剧中。它们呈“网”状交织,构成了《红楼梦》丰厚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4.
红楼谶语的魅力来源于它与小说文本的严密契合 ,包括与结构、主题、意境的契合。在对红楼谶语重新定位的基础上 ,参照红学研究三种方法沉浮变化的大致趋势 ,我们可以对这些谶语有新的认识。一方面承认它们的隐寓作用和在探佚学方面的功能 ,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它们在定稿文本中作为一种独辟蹊径的创作手段所显示出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杜瑾焕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189-194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通过神话架构、神变故事模式及梦幻、谶言、预兆、巫蛊、佛道神力等神秘现象和怪异力量的描绘,曲折隐晦地表达了一个潜在文本:主人公对能够步入仕途经济的经史子集之类经典缺乏兴味,而对《西厢记》《牡丹亭》却兴趣盎然,并且大语特语"怪、力、乱、神",从而彰显了人的欲望,推进故事情节,决定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发展和走势。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一部大书 ,书中吸烟描写仅有两处 ,但《红楼梦》中贾府人物其实是吸烟的。书中没有对吸烟作太多描写 ,其中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弄清个中原因 ,有助于加深对《红楼梦》理解。 相似文献
17.
曹金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5):605-608
《红楼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现象。20世纪以前,对于《红楼梦》中“矛盾”现象的探索,大都停留在指出“矛盾”的阶段,即使涉及“矛盾”的成因,也都认为是作者的疏漏或失误等。20世纪初至60年代以前,似乎仍然停留在前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从成书角度探讨“矛盾”现象的成因,但大都侧重于将“矛盾”的成因归结为作者没有最后修改好而留下的痕迹,或是两书合成而留下的痕迹。这从大的方面来说,仍属于作者疏漏或失误的范畴。而从多角度探讨“矛盾”现象的成因,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出路。 相似文献
18.
贾宝玉的“意淫”疏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淫”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也是一个复杂难解的概念。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须与“自色悟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它重点包含着樊通德所谓“淫于色”的“慧男子”的意思。作为一个“浪子和尚” ,贾宝玉的一生确实经历了“慧———通———流———防”的人格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