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享堂的来历     
<正> 享堂位于我省东部边境,地处民和县北部,在湟水与大通河汇流处。东临大通河,与甘肃省兰州市洪固区接壤;南界湟水,同民和县府所在地上川口镇相望;西近史纳,扼老鸦峡之咽喉;北依阿拉古山麓,成为浩门峡的屏障,古今皆为军事、交通要地,素有“青海门户”之称。  相似文献   

2.
武汉大学刘赜教授新著《说文古音谱》,附有《重订汉语言文字音系略例》一文(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今年第1期)。文中提出以下各点:语言以声音表义,文字寓音义于形。音、义、文字三者不可分割。事物怎样,文字音义也怎样;“文字音义本缘诸实事以生者也”。文字后作,以代语言,“其文尽先民之心声,其声则史”。“昔尧遭洪水,尧字与所从之垚,并高土之名”;又“禾名曰私,厶产盖始于农艺”。自然先于人为,词汇随着事物的演变而损益。“兽角有两,……而二玉相合曰  相似文献   

3.
关于“月氏”的音义,迄今尚无一种说法可以视为定论而为学界普遍接受。但是,只要涉及西域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便不能无视月氏在其间的重大作用,这也就是治西域史者无不重视月氏研究的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对“月氏”音义的诠索,从而揭示古代西域文化的一个侧面,结论是“月氏”的本义为“南南人”。《逸周书·王会篇》:“禺氏(?)  相似文献   

4.
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土族“纳顿”新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青海的东北部 ,地处黄河北岸湟水与大通河汇流地区。这里自西向东有赵木川、中川、下川三条大溪 ,由北而南流入黄河 ,沿河川水地区土地平坦、气候温和、雨水充裕 ,是群山环抱中肥沃的小盆地 ,农业生产发达 ,被誉为是草原上的小江南。全县近四万土族人民 ,主要聚居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这里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的“纳顿”活动 ,是这里土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纳顿”系土语 ,意为游戏、娱乐。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纳顿”与蒙古族的“那达慕”谐音同义。这个活动前后延续时间很长 ,它从庄稼成熟最早的下川…  相似文献   

5.
阮元说:“义从音生也,字从音义造也。”刘师培说:“窃疑草昧初辟,文字未繁,一字仅标以一义,一物仅表以一名。然方言既杂,殊语日滋,或义同而言异,或言一而音殊。乃各本方言,增益新名。”张惟思说:“创语言者非一人,而造文字者亦非一人,各人所见之象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夫盲人说象喻日,可以譬说其不一致之情形,正与创语言造文字者同其纷乱,因是一物而有数名,因是一字而有数义。”“方音造字”,这自有清直到“五·  相似文献   

6.
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河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 ,《后汉书·西羌传》有“乃度河湟 ,筑令居塞”的记载。这里的“河湟”是指今甘青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此后 ,“河湟”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域概念 ,指黄河上游农区和湟水流域 ,即今青海省境内包括贵德、尖扎等黄河沿岸地区在内的东部农区和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历史上 ,这里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带 ,藏传佛教在这里从传入、发展到鼎盛、衰落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考察藏传佛教传入河湟地区的历史十分久远。据《安多政教史》记述 ,早在唐代宪宗…  相似文献   

7.
对于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有人主张叫“词素”,有人主张叫“语素”,各有各的理由;其中持后一种主张者有日渐增多之趋势。其实,这不仅仅是个术语选择的问题,而是同时交织着人们对汉语最小音义结合体本身范围、功能认识之分歧。本文对“语素”说、“词素”说诸理由详加评论,并提出了在清楚区分不同功能、种类的音义结合体概念的基础上分别选用不同术语之主张,即:语素=构词语素(词素)+构形语素(形素)。  相似文献   

8.
“吐蕃”音义的考述与藏族族源问题密切相关,国内学术界对“吐蕃”音义的考证和藏族族源的探讨颇多.本文拟就对百年来中国学者相关的重要成果予以考述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分析和总结,以资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青海省东部边界,并与甘肃接壤,甘青公路、铁路从中穿过,大通河与湟水在享堂汇合,奔向黄河。享堂为民和村镇,峡谷险要,居入青之咽喉,素有“青海门户”之称。一、民和地区的历史沿革自古以来,民和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为爱剑子孙和诸羌部落。1930年(民国十九年)从碾伯、循化、土司辖地割出正式建县,定名民和,取各民族共和之意。现有回、汉、土、藏、东乡、保安、撒拉、羌、满等十三种民族成份,其中回族114,10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7.37%。(1985年底)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中,“可乐”本不属于现成的词,但近年有独立运用的趋势。最初,常见的是“x可乐”饮料系列,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现在,“可乐”正从饮料市场突围,进军社会文化生活,形成“可乐x”现象。“可乐”一词之源无疑是“可口可乐”(Coca-Cola)这一音义兼译词。最初,“可口可乐”就如同“阿司匹林”一样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但随着“百事可乐”(同为音义兼译词)的出现,“可口”终于与“可乐”联系舒缓,具有一定的可分离性,可分别使用。由于“可口”是现代汉语固有的词,有其固定的意义,而“可乐”是新词,可负载新意义。“可口…  相似文献   

11.
曾经连续三次败于高桥浩的庄则栋,终于在第廿八届乒乓球单打决賽的关鍵时刻,以三比○的绝对优势淘汰了高桥浩。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得到的不仅是胜利的喜悅,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启发。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沒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在任何斗爭中,胜利总是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联系在一起的。世界上沒有一个能保持不败记录的常胜将军。  相似文献   

12.
英诗的音义赏析马英词汇音义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是有争论的。习惯派(theconventionalists)认为,音义之间的联系是约定俗成,是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固定下来的。正如莎士比亚在“RomeoandJuliet”中引言,rose(玫瑰)一词若用...  相似文献   

13.
《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点校质量很高,但白壁微瑕.《玄应音义》部分句读由于词条立目不清、文理不通、误解外来语等原因,存在、标点缺失、体例不一、误用等问题.主要围绕“位政”、“署位”、“千万”、“铃柄”、“沙陀分论”、“脂帝浮图”、“可意音”、“五旬般遮”、“胜鸠留”、“梵言鹦鹉鸟名”等语段成分,采用相关数据进行考证,确立点断的正误.  相似文献   

14.
语言研究的又一层面——探索语符背后社会因素的印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同人们对其研究对象的认识不断深化分不开,语言学也不例外。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Saussure)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以来,语言学界欣然接受了他关于“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这一看法。一般习惯于把语言看作一个音义结合而又分层组装的符号系统,并根据索绪尔的主张,倾注全力对这个系统内部各种结构关系进行共时的静态研究和描写,以求达到“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语言”的科  相似文献   

15.
汉语民间动物命名有四个原则 :近似原则 ,名称的音义与一个旧词或对象某特征近似 ,服从于人类认识由已知达未知的规律 ;区别原则 ,取名只要求一定范围和程度的区别 ,不要求解释 ,它来源于概念形成时的比较过程 ;美的原则 ,用对美物或神灵、人的称呼去称呼动物 ,寄托喜爱、崇拜等情感 ;简洁原则 ,对诸多特征不作“综合式”反映 ,一般一名一义 ,词形简短。  相似文献   

16.
兰州,位于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上游。考古发掘证明,远在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除北部水源不足的干旱地区和南部阴冷潮湿的高山地带外,在黄河两岸和大通河、庄浪河、湟水及苑川河沿岸的台地上,分布着马家窑、半山、马厂和齐家等各种类型的文化遗址。兰州出土的采陶,花纹繁缛,绚丽多采,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是研究新石器  相似文献   

17.
王蕴智博士的学位论文(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探索)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印行出版了。从书名可知,这是一部探究同源字的专书。同源字研究在我国历时有日,有人把汉刘熙(释名)看作是我国第一部同源字典,此论虽未通必,但章太炎《文始),王力(同源字典)旨在研究同源字则是不容置疑的。章氏《文始)“讨其物类,比其声均,音义相认谓之‘变易’;义自音衍,谓之‘孽乳’。比而次之,得五六千名”。章先生设初文,准初文五百一十个,意在推求“文始”,然而由于其着力点主要在“声均”“物类”上,忽视了“形”,其结果把字根当成语报,“音…  相似文献   

18.
老鸦峡访古     
<正> 老鸦峡,古代有“鄯州第一关”之称,全长四十华里,北面是祁连山系,当地人称为北大山,南面是积石山系,当地人称为南大山(或王家大山)。在两山夹峙之间,涅水奔腾,从中穿过。在老鸦峡西峡口的北面,我看到了一段残垣:东墙长五尺,北墙长三尺,高约六尺,显然是一座古城堡的东北角,其余都被湟水吞噬。这使我想起汉武帝元狩二年,即公元前一百一十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奉命进击走廊的匈奴民族,隔断了匈奴与河湟羌族的联系,打通了汉使通西域诸国的道路,接着进军湟水流域,屯兵老鸦  相似文献   

19.
铜鞮小考     
王向明 《晋阳学刊》2003,(3):109-109
铜閛是沁县古县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建制县之一。最早的文献,当属《左传》成公九年(前582),“秋,郑伯如晋,晋人讨其二于楚也,执著铜閛。”襄公三十年(前542)“不畏寇盗,而不畏燥湿,今铜閛之宫数里……。”晋杜预注“铜閛,晋离官。”可知,铜閛最早是以离宫的名字出现。閛字,唐·慧琳《一切经音义》释为“閛,北狄西戎号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閛水出铜閛县西北石梯山”,可知,其名来源于閛水。因为该地有閛水、梯山(沁县方言中“閛”和“梯”同音),而有閛地。閛地当时是赤狄人居住的地方,在晋国消灭赤狄人之前,晋国人称此地为“狄…  相似文献   

20.
“赣巨人”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山海经》郭璞注和《尔雅·释兽》所载,说明“赣巨人”是兽而不是人。同时通过对“赣”字形音义的探讨,说明“赣巨人”即“戆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