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贵州傩文化主要表现在傩戏的演出中。贵州的傩戏主要是一种酬神戏,它的演出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神性空间。在贵州,普遍存在的傩戏一般而言有三种类型:一是威宁的原始傩戏撮泰吉;二是铜仁地区以土家族为主的傩堂戏;三是安顺市以屯堡人为主的军傩地戏。每一种傩戏所建立的神性空间性质不同,并且与其傩戏的性质相吻合。在这些神性空间实现时,一般都依赖的是一系列的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由于傩戏的种类不同,其仪式与神性空间的关系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黔域阳戏有三种基本形态:仪式性阳戏、仪戏结合性阳戏、民间小戏性阳戏.三种形态的阳戏有规律的顺次分布黔北、黔中和黔东南地区,在贵州城内形成了文化生态稳定的“阳戏文化带”.黔域阳戏主体流播方向是由川、渝地区逐渐向黔北、黔中、黔西地区渗透,而黔南罗甸阳戏属于黔北仪式戏坛随移民的异地移植,黔东南地区的阳戏则是湘西阳戏向西部山区的纵深延播.  相似文献   

3.
关索戏是流传于云南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的一种傩戏,它的演出形式与内容,与贵州地戏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注意的是,关索戏在演出的整个通程中,有许多祭祀活动和习俗,它们对研究傩戏有着重要的价值。笔者曾对关索戏作过许多考察,这里拟对其祭祀活动和演出习俗作简要的介绍,以为人们研究傩戏与宗教和民俗的关系提供一些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福泉阳戏属傩戏范畴。其突出特点,一是巫的成分很重,二是神灵众多,三是法事活动伴以戏剧表演。阳戏被阳戏坛门认为是“老君教”,即道教,而“阳戏”的称谓也容易使人认为它是一种纯审美综合艺术。但分析表明,阳戏既不是严格意义的人为宗教,也不是纯审美艺术。阳戏是一种区别于官方仪式的、表达世俗民众趋利、避害、求吉祥、保平安的民俗仪式活动,是一种民俗表演。  相似文献   

5.
神秘而原始的彝族傩戏变人戏(彝语叫“撮泰吉”,也有译作“撮衬姐”或“撮特几”的),象一株绚丽多姿的杜鹃,在乌蒙高原默默开放了千百个春秋,至今仍然流传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盐仓区板底乡裸戛村。1985年春,杨光勋、段洪翔同志首先撰文对它作了介绍,讯息传开,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兴趣。1987年11月,贵州省民委和贵州民族学院联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贵州省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展览期间放映了变人戏的录相资料。曹禺、钟敬文、王朝闻、吕骥、冯其庸、吴晓邦、曲六  相似文献   

6.
阳戏是流传于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的一种民间小戏。近年来学术界对阳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从阳戏的名称及属性、源流、传承及艺术特征等方面对阳戏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阳戏研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福泉阳戏是中国傩戏的一个分支,起源古老的傩仪活动。阳戏顶奉太上老君,以歌舞祀川主、土主、药王,内坛主法事,外坛主唱戏。福泉阳戏称“元皇宝坛”,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传入,有军傩和民间傩两种,原有四十八坛,如今正常开展活动的有八个坛,传承谱系清晰,为傩文化研究提供了形象生动的鲜活资料。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阳戏作为一种民间小戏,广泛流传于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大多数地区的阳戏表演与民间信仰紧密相联。近年来,阳戏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期刊特辟“阳戏研究”专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傩文化笔谈     
编者按:去年11月,贵州省民委和贵州民族学院联合在京举办了“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展览在学术界、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里发表的一组文章,便是专家学者参观展览后发表的感想。其中后藤淑先生的文章介绍了日本的面具,对研究傩戏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征得作者同意,一并发表于此。  相似文献   

10.
贵州罗甸县栗木乡土坝阳戏,不仅是当地民间的一种戏剧,同时也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傩文化载体。它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中,以其特有的地域和历史背景,呈现自己独具魅力的一面。作为地方戏剧,它是罗甸土坝地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本文将从承传、表现方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等角度,窥视、解析流传在罗甸县栗木乡的土坝阳戏。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乡村仪式演剧,阳戏表演中含蕴了丰富的原始傩文化信息,因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本文以实地田野材料为基础,探讨了当下阳戏展演场域的跃迁,并提出了对阳戏进行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笔者认为,在现代语境下,阳戏拥有两个展演场域,即乡民的“生活世界”与政府构建的“国家舞台”。在阳戏展演的“生活世界”场域已日趋萎缩的今天,我们应该努力实现由“生活世界”到“国家舞台”的场域移位,依靠“国家舞台”的影响力来扭转阳戏在“生活世界”场域里的式微之势,并最终使阳戏在两个展演场域的良性互动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原始演剧形态,傩戏所呈现出来的美学景观与美学想像同现代戏剧有着诸多不同之处。文章以贵州省各种类型的傩戏为分析文本,论析了其美学特质的几个层面:傩戏的戏剧结构体现了碎片与连贯的辩证法则;张扬着生命本质力量与生命觉醒意识的群体美是傩戏的审美本性;用大量象征符号建构的傩戏面具蕴孕了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气韵...  相似文献   

13.
傩戏是古代戏剧的"活化石",通过对傩戏的研究,可以揭示我国古代戏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该文主要采用的是仡佬族傩戏资料,虽然它不一定能够代表所有的傩戏,但至少是傩戏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揭示我国古代戏剧产生和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14.
冲傩与阳戏在境内130余种傩文化仪式形式中,具有超乎同类的仪式规模和文化含量,并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存在诸多的相似性与可比性。本文以境内一坛班为调查区间,以一法师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有助于把握其本质和形式特征的14个方面进行对比考察,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观点。  相似文献   

15.
福泉阳戏是一种戏,在演出这种戏时有许多仪式,或者说阳戏演出就是由仪式构成的,在举行这些仪式中有许多象征动作与意义,本文对福泉阳戏的仪式与象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黔东北地区土家族传统文化傩仪“过关”的象征结构主要通过傩坛的空间结构和傩面具的分类体系以及傩仪操演过程得以展示,傩仪的象征结构主要表现为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但其核心结构是二元结构,其它结构都是二元结构的派生结构。  相似文献   

17.
明初是南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初南戏剧目现有42种全本流存,34种尚有散出或零曲流存,29种全本已佚。明初南戏有文人南戏与民间南戏之分,文人南戏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重理化的倾向,语言典雅文采;民间南戏体现了下层百姓的爱憎观与审美观,语言本色,形式朴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