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一自启蒙时代以来,关于技术的经典叙事一直是乐观主义的,并以工具主义与自由意志的耦合作为其基础,而悲观主义(甚或恐惧主义)则从来只是作为反叙事而存在,即使在某些时段(比如19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以及今天关于环境问题包括雾霾的讨论中)甚嚣尘上。然而,通过悲观主义对乐观主义的纠缠与对峙而凸现出来的"技术失控(out of control)"的思想与想象,却已经构成了现代思想中的一个持续的困挠。在悲观主义者那里,这是  相似文献   

2.
分析钱钟书小说的题旨、选材、艺术旨趣、为文风格等,探讨钱钟书小说创作的心态,发现钱钟书的小说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人性批判精神"反知识分子"的外在表象只是他崇尚真学术、维护学术尊严的反向反应;他不"炫学"却自具过人睿智与不羁才情;他的为文风格并不等同于他的为人作风,他的人生哲学不是悲观主义而是建筑在悲观主义基础上的深沉的乐观主义.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借苏格拉底之口集中探讨了"正义"问题。从"正义是永恒的善"这一逻辑前提出发,在运用苏格拉底"助产术"归谬流俗观念和"异己立场"基础上,得出了"城邦共同体主义的和谐正义观"。然而,这一看似无懈可击的经典探究却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其逻辑论证存在偏狭不合理之处;他过分强调城邦本位,忽视了对个体的人文关怀;等级森严的僵化正义秩序,不利于人的自由发展;他的正义理念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中难以奏效。然而,柏拉图的这一正义探究在培养个人健全人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国际关系等方面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康拉德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始终关注人的生存,人性的栖居,在作品中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维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在他的丛林题材小说中尤其有全面深刻的体现。随着思考的深入,康拉德对人性有不断深入的理解,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悲剧人性观和“积极悲观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尼采在其著作中对苏格拉底进行了批判,尼采对苏格拉底的批判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尼采认为苏格拉底杀死了悲剧同时也杀死了希腊神话,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苏格拉底把理性的"善"作为最高的幸福,而尼采看到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是这种理性的苏格拉底主义发展的结果,而尼采的使命就是要颠覆这个苏格拉底主义的传统,并且克服它带来的后果,肯定人的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19世纪,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英国农村发生了剧烈变化。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给哈代的诗歌带来悲伤忧郁色彩。然而,在悲观的表面,他的内心及一些诗作却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哈代不是一个绝对的悲观主义者,哈代的悲观主义具有双重性:哈代悲观主义的实质是其现实主义风格的再现;忠于现实,反应社会;从他的诗歌中可以体验到一种强烈而厚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7.
不能忘却的《红字》:霍桑的清教主义紧箍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教主义不是霍桑所笃信的宗教信仰,却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清教主义是霍桑认识人类和社会的理论武器。而《红字》正是他捧奉给世人的一部清教主义特色的警世恒言。在这部小说中,霍桑用清教主义的眼光看待美国的经济腾飞和刚拉开帷幕的美国梦,他警告世人,社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人性的新生。  相似文献   

8.
浅谈霍桑的超验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桑因其在作品中对超验主义的独特实践而卓立于 19世纪以爱默生为首的其它超验主义艺术家中。他本着对人性的深切关注 ,力求从新的角度来探讨人性中的“罪恶” ;他将“罪恶”这一主题与超验主义的三个信条 (即自助、报偿和循环 )相结合 ,不但赋予了超验主义新的内涵 ,而且革命性地重新诠释了有关人性的“罪恶”的问题。他指出人本性中的“罪恶”会使人堕落 ,但这源于人本性的“罪恶”却有可能成为人重返“伊甸园”的阶梯 ,因为富有“自助”精神的强者会在“罪恶”所造成的逆境中挣扎求存 ,从而有机会获得道德上的新生和灵魂的净化、升华 ,来完成一个全新意义上的“循环”。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6,(1):82-85
任何法律制度都有预设的功能以实现其独特的价值,经济法亦不例外。经济法之市场失灵克服功能为学界之通说,而市场失灵问题又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源,因此从人性的角度对经济法的功能进行研究,是对经济法之市场失灵克服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人性经济法从"生""性""群""强""乐""理"这六个方面揭示人的本性,认为民法作为市场运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其预设的功能充分彰显了人性,但民法制度的运行却导致了表征为市场失灵的人性失衡,经济法的功能就是调适民法所导致的人性失衡,保护人性自由,保障弱者生存,平衡人性差序,促进人性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德莱塞的小说里渗透着一股沉重的悲观主义情绪.从作品来看,他的悲观主义主要表现在第一,极力渲染人的渺小与卑微;第二,宣称生活没有价值、意义和目的;第三,流露出浓厚的宿命论思想;第四,大量描写悲剧的爱情;因而他的悲观主义是彻底而绝望的.德莱塞的这种悲观主义是与自身经历、悲观的哲学思想以及特有的"美国梦"的破灭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学的人性解读经历了本质主义向非本质主义的转向,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在颠覆了本质主义人性论后,并没有把对人性的解读引向"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把人性理解为在现实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人性的表现是一个由潜在到显在的表现过程,作为表现过程中的具体人性需从人满足其需要的具体行为过程中加以具体地分析,即需要分析人性表现过程中的表现主体、表现源、表现场域、表现方式及表现结果诸因素。对人性的共性概括须走向对人性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有些哲学家赞同康德的观点,认为人可能情愿做x,而不愿做y,即使x不如y。作为一位道德哲学家的苏格拉底的名望,在很大程度上即建立在他对那一观点的驳斥上。苏格拉底否认道德弱点,他认为,任何一个相信做y而不是做x对自己更有益的人,都不可能为被某种欲望或任何其他东西所打动而改做x。由于在这里是理智决定愿望,所以我称这种观点为道德理智主义。这样,  相似文献   

13.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做坏事是因为无知。他提出"无人愿作恶,为恶而不知",我们称之为"苏格拉底疑难"。而亚里士多德则探讨人在不能自制的情况下作恶是否拥有知识,首先看似在实践性上否认了苏格拉底的看法,而实则进一步解释了苏格拉底疑难在形而上的逻辑成立,真正分析并且认同了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识"。  相似文献   

14.
正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于具有异于禽兽的"人性"。人之异于禽兽的"人性",它体现在上孔子所说的:"仁者,人也……""仁爱"是人所具有的本质。孔子的《论语》中讨论"人性"的地方不多,但他所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性与天道"问题,"人性"之实现即为"人道","人道"体现"天道",这个问题太大,所以他和他的学生很少讨论,但它实为中国哲学之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歌德在其"古典"主义初期的代表作<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中通过人物内在、外在冲突的展示和解决表明了这样的主题:女主人公所拥有的"纯洁的人性"是消除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矛盾冲突,从而抵达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内在、外在和谐之境的途径.然而这实际上仅仅是一条以道德化的"超我"克服和消除人自身以及他人的现实的"自我"和原始的"本我"并由此获得人自身以及人与他人之间和谐的途径--它虽然反映了作者美好的道德理想及其对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憧憬和愿望,但却不符合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现代心理学对人的研究和认识以及现实生活中人的一般的普遍的心理和行为状况.此外,作者在创作这部剧作时的"古典"主义时期所提出的通过文艺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这一途径促使现代人和社会重获古希腊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和谐统一的主张,也带有明显的理想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对儒家人性论的思考,经历了性善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恶论三个阶段,虽几经变化,但终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王安石对人性的研究只是承袭先秦告子、荀子和汉代以来的"顺气而言性"的道路,他的人性只是"才性""气性""气质之性",而非"天命之性""义理之性"。这既体现了王安石人性研究强调后天"习"养"作用、重视人为力量的特点,也反映了其人性研究的不彻底性。王安石主张自然的天道观,把天道与人道区分为二,从而没有构建起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这一任务只有在二程等理学家那里才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一生为其深爱的母邦而呕心沥血,却受到被控有罪并被处死的酬答。苏格拉底的毅然赴死,展现出了他对生命价值、生命尊严、生死关联、死亡超越等问题的深刻思考。苏格拉底对于人之生死的思虑与认知、考量与抉择,即便对于当今世人如何把握自己的生死大事,更好地安身立命,追求生命之应有价值,也依然留有诸多的思考余地。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去剖析<慢人>的主人公--雷蒙特的心灵变化历程.作者库切运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和"本我""自我""超我"三概念把一位普通平凡的人物内心世界描述的微妙微肖,把心理学家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的淋漓尽致.从而揭露了一些生活中被人们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人的潜意识中的"本我"使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惰性,它使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因此,主人公雷蒙特在他人生即将结束时才逐渐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在他年事已高、伤残无助时才开始向往一种健全、温馨的家庭生活.而代表积极向上的"超我"的伊丽莎白也有其弱点,这都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性弱点.  相似文献   

19.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在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然而,詹姆斯的现实有别于物质主义的现实,也超越了清教主义的道德意识。他反对小说对现实进行刻板的模仿,以及生硬的道德说教。他的"智慧的现实主义"主张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去反映深刻的人性。他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论文《论小说的艺术》力主小说的创作和评论都应打破物质主义的现实和教条的约束,而去贴近文学和生活的本质和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20.
孟子和苏格拉底关于德性与人性的思想有其差异更有其共同之处:孟子主张人性皆善,他的“性善论”与苏格拉底的人性论相会通。深入研究这些差异与会通,可以加深对中西哲学互补互助、融合贯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