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遭到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后人的质疑与批判,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苏格拉底的真正精神内涵。“德性即知识”所提示道理在今天的道德实践中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敦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4):88-95
本文在“轴心时代”的背景下,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如何对人类的共同目标和首先精神所做的贡献。他们之问的可比性表现在三个:德性的统一性,首先的知识性和德性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4.
刘莘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确认人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普遍理性的知识与生活,是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主题.他的德性论以知识论为基础,以道德主体之确立为核心,开始于自我的理性反思,而展开于自我之道德实现.无论知识还是实践,都贯穿着理性的逻辑.正是这种强调知识论、伦理学与存在论相统一,洋溢着理性精神和乐观主义的哲学,超越了智者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深刻改变了希腊哲学的思维轨迹,推动了希腊哲学的人文转向. 相似文献
5.
尧新瑜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1):85-89
“苏格拉底问题”由“德性即知识”和“德性可教”两个命题所构成,围绕这两个命题存在着长期误解和以讹传讹现象。“德性即知识”不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而是源于亚里士多德转述而由后人“过度诠释”的“假命题”:“德性可教”不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恰恰相反,苏格拉底原本观点是“德性不可教”。 相似文献
6.
武建峰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103-105
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恢复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精神,更在于赋予理性以实践(道德)意义。苏格拉底的出现,使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自我”。苏格拉底之哲学堪称“理性主义的伦理学”,他首次将伦理学纳入哲学视野,提出了“德性即知识”的理性主义命题;同时为寻求真正的伦理学知识,他提出了“是什么”的科学思维范式,奠定了西方人的基本思维模式,极大的推进了科学与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田书峰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3):5-18
学者们普遍认为,苏格拉底伦理学是理智主义伦理学,其中一个核心命题就是:德性就是知识,或至少在本质上是由知识构成的,因此,每一个别的德性都是对其所关涉的对象主题的一种理智认知上的把握,人的行动动机也是理智主义的,因为行动者在行动时相信这对自己是最好的,这表示,任何一种伦理上的失败都是基于或者至少部分地基于行动者对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的错误信念或认知。本文的旨趣并不是对苏格拉底的这种理智主义进行辩护或批判,而是更多地通过早期对话中有关德性即知识的段落分析去理解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即知识的丰富内涵,通过Euthyphro,Charmides,Laches,Protagoras这四篇对话来探寻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即知识的内在涵义。 相似文献
8.
张静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4,4(3):1-3
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基础,是人权的基本保障."人权高于主权"曲解、混淆和颠倒了人权与主权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对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其实质是西方国家在新形势下以"人权"之名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犯别国主权,是全球化时代的新干涉主义. 相似文献
9.
丰连根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51-54
苏格拉底自称经常受到灵异的警示, 他曾因此被指控并被判有罪。实际上, 苏格拉底的灵异只能是苏格拉底自己, 灵异的声音是他内心深处的声音, 从哲学角度说就是他的自我意识和个体意志。苏格拉底的灵异思想表现了自我意识和个体意志与传统原则、观念之间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11.
孙虎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27-28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做坏事是因为无知。他提出无人愿作恶,为恶而不知,我们称之为苏格拉底疑难。而亚里士多德则探讨人在不能自制的情况下作恶是否拥有知识,首先看似在实践性上否认了苏格拉底的看法,而实则进一步解释了苏格拉底疑难在形而上的逻辑成立,真正分析并且认同了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识。 相似文献
12.
马基雅维里非道德的德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志军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
马基雅维里深入历史和实际经验,发现了"现实的非道德性"这个残酷的真理。基于是与应当的区分,马基雅维里悄悄完成了价值上的重估,把政治善置于道德善之上。马基雅维里据此降低了人们对政治的道德期许,塑造了具有非传统道德德性的新君主和政治共同体,完成了现代道德观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3.
孔祥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8-33
在人与神的交流方式上,苏格拉底表现得对神无所求。不信城邦的神指的是不以传统方式接受城邦的神。对苏格拉底信仰的新的神灵——戴蒙——所做控告,原因不在于戴蒙的道德化,而在于戴蒙的私人化,以及在戴蒙和理性(反诘)的共同作用下,苏格拉底才能确定神灵以各种方式传达的真正意义。苏格拉底的哲学审查——诘问——始终与智慧问题密切相关。苏格拉底的人的智慧和超人的智慧的对比,彰显了苏格拉底对神灵的谦卑和虔诚。 相似文献
14.
江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5)
德性本身是不可教的,但德性的知识是可教的,因而德性教育非常重要。它是德性自发形成的前提和走向德性养成的桥梁,也可以为德性完善提供指导。进行德性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基本德性的德性之人,而更高追求则是要为人们的德性完善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进行德性教育是全社会的任务,不仅家庭、学校、单位、政府,而且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承担着德性教育的职责。其中政府是一个国家德性教育的管理和控制机构,一个国家的德性教育状态如何,政府肩负着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5.
王艳芬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4):121-125
美国新主权论是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变的历史条件下出台的。它是为了美国的一家利益而挑战国家主权的一种反全球化思潮,是一种自私和霸权的行为。新主权论对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都是有害的,也不利于全球化进程。新主权论所体现出来的单边主义在短期内可能会产生对美国有利的结果,但最终会使美国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6.
孟子和苏格拉底关于德性与人性的思想有其差异更有其共同之处:孟子主张人性皆善,他的“性善论”与苏格拉底的人性论相会通。深入研究这些差异与会通,可以加深对中西哲学互补互助、融合贯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李鼎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108-113
针对苏格拉底的文献呈现出繁多杂乱、可信度不一的特点。笔者用有限材料来保障纯粹,放弃全面性而提高真实性的方法来研究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并以苏格拉底的审判为分析对象,从赴死的理念和“不死”的昭示两方面论说了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中明智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明智的概念作了全面系统的思考和论述。我国学者对西方明智思想的研究多以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为依据,这体现了我国哲学研究者们在与西方实践哲学展开的对话中对自身理论视角的扩展。这本身就是一个明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喻锋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3):332-336
基于对主权让渡论的批判,分析了主权与其衍生权力--主权权力的关系,并且结合国际关系中的若干实例进行了论证,进而提出了主权权力让渡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郭振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2)
德性论是柏拉图哲学、伦理思想的首要主题.柏拉图的《美诺》是直接处理德性问题的一篇重要哲学对话,也是柏拉图唯一一篇以德性本身为主题的哲学文献.该对话通过追问“什么是德性”、“如何获得德性”以期获得关于德性的知识.柏拉图《美诺》中关于德性论的哲学之思主要内蕴于苏格拉底对美诺三个德性定义的回应之中.三个回应一方面旨在显明追寻德性之为德性所必须厘清的三个争辩:“列举”与“定义”之辩、“多”与“一”之议、“美”与“善”之争,另一方面旨在阐明作为“无知之知”的知识乃是德性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