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提出“倾向”、“典型环境”、“现实主义”三个概念,要求人们“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但并非要求人们去昭示某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而是强调通过对社会各阶层生活状况、社会现实关系的全面性、整体性的反映,显现出社会生活自身具有的某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并不确定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冯雪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化的自觉探索者。其突出贡献是他努力构建的政治倾向与文艺创作相统一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以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必须同中国民主革命的现实要求相结合为基本理念,以文艺与现实之关系为主要理论支点,以“人民力”和“主观力”的辩证统一与转换为创作力量源泉,以“文艺大众化”为努力方向,涉及到创作心理机制及典型形象的创造原则等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中国化了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其“鲁迅论”的批评实践得到了理论效力的检验,因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体系中的不少缺憾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反思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考察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为例,通过对建筑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反思,提出建筑艺术在反映社会现实时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发展历程证明,无论是在苏联还是中国,植根于社会现实之中的意识形态的开放与专制,极大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繁荣与衰落.  相似文献   

4.
世界华裔文学中的伊斯兰文化带分布于中亚、西亚、东南亚的大部地区,及欧美的个别地区.此文化带的艺术特质体现为:作品中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儒文化"化合",作家具有"三重"望乡心态,作品的美学风格为倾向民间底层的现实主义.发掘此文化带,能为世界华裔文学的文化地图新拓出一个中亚板块,能将华裔少数民族文学纳入学界的研究视野,还能通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世界华裔文学的比较,思考世界华裔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赵冬梅 《南都学坛》2011,31(3):47-51
在有关底层文学的讨论中,"当下"一词所强调的是底层文学的"发生学"及作品的写作时间,从而使备受争议的底层文学的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限定;"苦难"一词几乎成为了底层文学的主要标志,它不仅关涉底层文学的主要表现内容,也涉及底层文学的风格,即苦难以怎样的形态呈现出来;"直面"一词则关系到底层文学的表述形式,即"怎么写",不少论者在使用该词时,特别强调"直面"同"现实"、"现实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似乎只有"现实主义"才能够做到"直面"现实",但在"怎么写"的命题中,从伟大的现实主义传统中汲取营养固然重要,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也应是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6.
系统功能语法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韩礼德根据布拉格学派Mathesius的"二功能说"、Bühler的"三功能说"和Jakobson的"六功能说"提出了三大纯理功能,并且对主位重新进行了定义,区分了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主位—述位和主题—述题,将标记性应用到主位理论。韩礼德还对布拉格学派的语境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强调语言意义和语言环境的关系,认为语境与语言形式相互依赖,研究话语的意义和功能必须同时考虑语境和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7.
抱着启蒙主义、改良人生的宗旨投身文学的鲁迅,秉持的是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但学界在论述中多把它视为静止、孤立的形态,而忽略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具体而言:先是偏重于"科学实证"的写实主义阶段,鲁迅认同实证主义哲学的认知原则,追寻对客体对象精确、逼真的观察与反映;再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阶段,他赞赏陀思妥夫斯基那种进入人的心理、探测人的灵魂深处善与恶的创作方法;后是"现实底理想主义"阶段,他接受了普列哈诺夫的"艺术也是社会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接纳了卢那察尔斯基从历史发展总趋势的预测中来把握现实真实——这一后来成为"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三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现象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突出现象,一是左翼文艺运动给儿童文学注入新鲜血液,二是张天翼创作的三部长篇童话把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三是伴随着“科学救国”的思潮出现了科学文艺创作热。30年代的儿童文学体现出进一步强化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进程的倾向,并注入了“革命范式”的理想主义激情,但也有某种图式化而缺乏审美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学渐趋式微,现实主义每况愈下,但这只是进击前的后缩,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定将有辉煌的明天。伪现实主义的高扬以至“四人帮”阴谋文艺的出笼使真正的现实主义难以实现主体回归,即便是产生轰动效应的新时期文学也存在表现政治、图解政策的局限和急功近利的倾向,消蚀了现实主义的本质力量,而作家群体缺少推进现实主义发展的气质、才情和修养正是现实主义危机的要害.开放的、变革的、多样的现实召唤开放的、变革的、多样的现实主义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鼎新革故的批判精神的中国作家当能随着发展的现实踩出条现实主义的新路来!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姚新勇的新著《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与共同精神家园建设》为例,分析批评者自身的身份选择。其中结合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第三条道路",亦即"汉"与"非汉"之间的"文化夹居者"问题。笔者的观点是:对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大国而言,族群之间及其多元的文坛内部,需要的是相互宽容;而宽容的前提是尊重和了解。进一步说,尊重的对象包括自我也包括他人;了解则意味着做到公正客观的知己知彼。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指有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些运用现实主义原则的作家,由于对社会历史运动有基本相同的理解,而以文艺反映社会现实,并推动现实的发展变化,一个时期内形成的社会的文学潮流并在创作与批评上成为文学运动的普泛倾向。受这种潮流推动的作家,虽有多方面的表现,但真实地反映现实关系,深入地认识现实社会,却是这种思潮的核心特点,它联结广大的作家群,促成文学流派的产生。这样我们便可发现,有一个作家在创作实践中运用了现实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生长点。概括起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长点不外乎四大类:一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实践;二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和理论;三是非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实践;四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著作和理论。对非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观点,也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必须敢于和善于从非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理论中吸取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自足论是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理论形态,有着清晰可辨的具有延续性的学理系谱,是形式主义文论各派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以不同方式展现在俄国形式主义的语言自足论、英美新批评的文本自足论、布拉格学派的符号自足论、结构主义的结构自足论和后结构主义的"互文"自足论之中。自足论在理论上呈现出诸多内在矛盾,其根本性谬误在于要么将文学视为一个自治的语言领域,要么以二元论的观点看待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柳青文学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现实主义文学风格类型的存在现实主义文学。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它具体呈现为三种不同的审美面相:一是在文学内容上述写特定时空中的主人公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创造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存在论内涵,二是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实践和人物语言来发展典型与铸造典型,三是在价值取向上通过作家与主人公的躬行实践与确证自我来颂扬历史的进步与生存的美好。柳青存在现实主义文学的意义在于:通过作家自我与主人公的社会参与实践,作品较好地平衡了现实主义文学描写与规范、真实与训喻之间的固有张力,为其时社会现实、人的生存与文学发展开出了可能的药方。而其局限则在于:无所不在的政治性他律要求不可避免地会消解其存在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理想,进而危及作品的价值承诺。  相似文献   

15.
Thomas Hardy的小说 The Distracted Preacher具有阅读的多义性。它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标准的显性文本 ,我们从中可窥见现实主义创作的一般原则和潜在的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因素 ,从中可探寻现代主义反抗社会现实的某些倾向。正是基于对现实的批判 ,The Distracted Preacher表现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承接与共生。  相似文献   

16.
侯外庐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具个性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一。他从翻译《资本论》入手转而进行思想史研究的独特学术路径,不仅奠定了"侯外庐学派"的理论特色,也发前人所未发,得出了一系列对中国古代社会特点极具启发性的认识。外庐先生不是书斋里的学者,而是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怀融入学术研究,他对封建社会"异端"思想、早期启蒙思想、宋明理学的研究,都表现了这一特色。外庐先生是史学家,也是教育家,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侯外庐学派"后继有人,不断发扬光大。发掘上述具有鲜明个性的学术特征,便可发现外庐先生学术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处于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流变背景下的胡风、周扬和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形态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独尊现实主义理论倾向,它是通过对浪漫主义的有效兼容、对现代派等非现实主义文学的彻底排斥、对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无情批判等理论活动表现出来的。从实践上讲,这种倾向确立了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在新文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在理论上它却使现实主义在现当代中国陷入二难境地。这是理论家的悲剧,也是作者的理论困惑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世界文学从现实主义发展到现代主义,这是文学循着反映现实的认识论方向直线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所决定的。根据世界文学发展的这一规律,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选择和前途不外乎两种或者坚持文学的认识论方向,走向现代主义;或者放弃现实主义原则,转向主观表现,承接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表现自由生命。后一种前途亦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并没有按照一种"标准"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进行创作,而是走向了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所谓"泛现实主义化"创作,即作者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而是运用各种创作手法,去不断开拓现实主义"疆域",具体表现在创作中分别向心理的、自然的、古典的三个领域拓展,由此形成了三种"新"的现实主义:即心理主义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其相应的代表作分别为<伊凡·伊里奇之死>、<哈吉穆拉特>和<复活>."泛现实主义化"创作现象的出现,既与作者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使其不甘于一种表现形式有关;也与当时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趋于衰落有关.托尔斯泰的"泛现实主义化"创作一方面使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暂时化解了现实主义所遭遇的危机;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总的来看,"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是对托尔斯泰一生创作风格摇曳多变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李达是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巨匠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奠基人。李达于湖南大学任教时所著讲义《法理学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著作,首次用科学的世界观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法理学体系。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法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研究对象,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探索了现实路径。《法理学大纲》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思想基础和哲学依据,对法理学哲学派、自然派、分析学派、历史学派、比较学派、社会学派等其他学派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在李达之前,法理学研究虽初具规模,但多为舶来品的翻译介绍,《法理学大纲》 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结合中国现实,体现了法理学研究本土化的趋势,彰显了中国法学研究的自主性与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