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图像转向诱发感觉美学的狂欢,图像增殖导致"戏剧失魂",即文学性的缺失,文学性让位于表演性,剧场以"秀场"的形式成为戏剧审美场域的掌控者,"演"与"看"成为图像社会的审美倾向.戏剧审美在完成语言艺术的范式主型向图像艺术的范式主型的后现代转型后,必然会肯定一种新的美学话语,即非超越的、消费性的日常生活活动的美学合法性.戏剧审美必将在戏剧因时顺变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重组与重构.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文学表达与文学的文化呈现是文学与文化在当下历史语境中构成的一种新的表意镜像关系.作为泛审美主义的一种表征,文化的文学表达意味着文化在技术层面显现为一种审美形式,在精神层面日益生成为一种以非功利性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感性存在.文学的文化呈现则指涉着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的重新历史化特征,它意味着文学实现了从纯粹审美自律存在向社会性与文化性存在的转型,重构了文学的文化身份与历史之维.作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它们共同地表达着文本语境理论的意义诉求.  相似文献   

3.
后图像时代和视觉文化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对图像时代视觉文化的影响,采用媒介技术美学和文化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后图像时代的概念.如果说,图像时代是影像向拟像的演进,那么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后图像时代则是拟像向拟物的转化.这是一个以全身心投入的联觉体验为主导的交互式的"第二媒介"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逼真直观转化为虚拟交往,游目骋怀的视觉审美消费转化为上手操作的实践审美生产.简言之,视觉文化走向终结,虚拟体验的联觉文化方兴未艾.这种新的文化,强烈地呼唤一种全新的伦理型美学,并亟待学理上的澄清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审美文化中当代情结的提出与表现审美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项。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一个文化转型,如果从文化转型的过程来看审美文化这一子项,那么它不过是转型过程的一个方面,然而当我们从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接受等状况来审视,则当前审美文化的转型就不只是以一种变化可以说明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经历了一次革命,以至于当人们要言说它时,已不能简单地以审美文化中的当代状况来描述,而必须称之为当代审美文化了。在启用“当代”这一术语时,它的涵义是指当前的时代,当下的、现时的状况之义,那么,审美文化必冠以“当代…  相似文献   

5.
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以文字为媒介的传统文学正在遭受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文学呈现出一种图像化的态势,而这种图像化不仅表征为外部的图像文本,还表征为内部的文本图像。图像时代文学的接受范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从精英阅读到大众阅读,从审美距离到距离消蚀,从凝神感悟到消遣体验,从主动阅读到被动看图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视觉文化冲击下,传统意境产生了新的生存模式--图像意境.当代中国影视剧中,空镜头、光影和色彩、音乐与音响、蒙太奇等是图像意境的主要呈现模式;借景言情、借物表意的情感张力,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情节与节奏律动是影视剧图像意境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7.
图像艺术与话语文本的结合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随着当代视觉艺术的发展,文学创作的视觉化趋势更加明显,并体现在图像艺术与文学话语的结构组合与意蕴融合中。文心画意是散文家自觉的审美追求,影响着散文的叙事、写景与抒情。西部散文中就有许多图文并茂的作品集,成为散文创作与图像艺术审美互生的艺术表征。  相似文献   

8.
广告通过图像传播强化了它的文化功能,成为隐含在销售目的之下的深层内涵。图像对于广告的意义有其历史的衍变过程,在当前的图像时代,商品生产逐渐向符号生产过渡,广告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图像在视觉基础上具有传达信息,甄别标识和审美意向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既是图像所特有的认知优势,又是当代广告通过图像实现其文化功能的机制,也是当今世界图像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当代审美观念对主体的高扬必然导致直觉的诞生,而直觉的诞生又必然导致主体的否定。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值得注意的趋向。然而,主体的否定并不意味着审美主体的消解,而只意味着审美主体的转型,考察这一转型,应该说,是当代美学研究的重大课题,然而简单地说主体的否定,却显然只能导致这一课题的遮蔽。在我看来,在当代美学中,审美主体的否定意味着审美主体的转型,这转型就是:从再现到表现的转型。一般而言,我们往往以再现作为西方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实际上这并不准确。因为即便是从时间上来考察,再现也是一个后起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图像文化对人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图像的具像性丰富人口的感觉,图像的可视性改善人口的环境,图像的知觉性可观照人口的素质.图像文化以其特有的具像性、可视性、知觉性表征克服了仅仅被社会精英享受的语言文化的局限,处处体现出对众多人口的精神关怀.当代文论的建构必须以人口发展为鹄的.  相似文献   

11.
艺术本质与语言问题紧密相关。科林伍德受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影响 ,主张艺术与语言同一 ,是总体想象性活动。科林伍德的所谓“语言”是广义的 ,舞蹈动作、表情变化、音乐符号及教堂建筑等都借“语言”来表现其审美内涵。科林伍德将语言与艺术的关系绝对化 ,断言一切语言的表现均为艺术表现 ,凡艺术的表现必然为语言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城市可持续发展导致城市景观类型的更替和城市景观格局的演变。山城重庆的城市景观和视觉形象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应该有与时俱进的变化。这种改变需要一种整体的视域,即首先依据自然地理条件,构建水环境整体艺术景观;其次要尊崇历史文脉,在公共空间中利用公共艺术展现地域文化细节,同时还要定位于国际化大都市,用公共艺术的当代语言和艺术观念来构筑城市的未来想象,三者共同构成重庆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的整体视域。  相似文献   

13.
Euphemism is a remarkable feature of Ci-poetry of the Song dynast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euphemism style in Ci-poetry. As a deep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a nation, Jade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ceful style of Song Ci. Jade is the symbol of feminine beauty and has similar aesthetic meaning with women. As an accompanying text,jade culture acts on the creation of feminine soft image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 Song Ci. Jade culture interacts with the stylistic structure of Ci to guide readers to form graceful aesthetic complex. Jade culture constitutes the graceful style of Song Ci from the aspects of image, language style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4.
艺术是文化的反映及其组成部分。中国当代艺术是对当下社会文化、政治等问题的思考、追问和个人生存经验的结果,更是中国文化的当下诉求。然而中国当代艺术是在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语境中产生的,或多或少受西方当代思潮的影响。而在能指的表现和所指的表达中,文化形象是现代美学结构中一个突出而敏感的现实问题。审美、非审美、泛审美和审丑,都成为文化形象由内向外的投射。这不仅是艺术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形象学的问题。形象学跳出了艺术形象范畴,它直接指涉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形象,因此形象学是与他者关系中进行比较的结果,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的输出和跨文化视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电子游戏已成为了“数字化时代”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电子游戏的审美研究既是电子游戏艺术形态和游戏产业发展走向成熟的理论所需,也是新媒介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电子游戏的审美研究由于研究路径选择上的偏失,造成了理论困惑与技术主义的“概念先行”的研究困境,使得游戏审美研究既不能回应现实对理论的需求,同时阻碍了新媒介审美研究在深度、广度、视界上的拓展。走出这一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对“电子游戏文本”的细读,纳绎出电子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组建原理,建构一个基于电子游戏文本描述的游戏诗学。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文艺学本体论生发于审美文论对文艺主体性及内在规律的探讨;成熟于本体论文艺学对于文艺作品、形式及语言本体意味的追问;最终又在解构文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形而上意义消解中被颠覆和拆除。作为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艺学发展的主导走向,它的建构与解构过程标示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整体演进、文化背景的转换及哲学观念的位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人对泉的审美体验经历了从形、色到声响的衍变,“听泉”日益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休闲体验方式。听与心灵相联系,“听泉”在古文人的情感投射与不断吟咏中转变为富含闲逸之情的审美意象,并形成“夜间闻泉”与“隔物听泉”两种审美范式。“听泉”由诗歌蔓延至绘画与园林,在诗歌、绘画与园林艺术空间不断流转往复,完成诗意景观的审美建构,成为文人追求闲情逸趣与诗意生活的美学符号。“听泉”意象的形成及其休闲审美内涵,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听觉审美情趣,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传统听觉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土族服饰是土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土族服饰艺术是土族文化最具特色的显象表征,是土族特有的审美追求和审美心理的自然体现。  相似文献   

19.
《周易》的卦象是一个文化模式。它作为元美学的创造,向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实践与思维过程推衍,形成了与易象模式具有同构性的审美文化模式,集中定点在具象的抽象、意象形象、阴阳和合的境界、言辞能指的无方性等层面上。把握这些模式的创造,是从审美文化源头上认识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经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小说和绘画同属艺术范畴,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特征不仅仅是外部影响的问题,而且也是小说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内部存在的需要。现代小说的绘画性特征首先是通过语词描绘的可观性而获得的。另外,从审美共性、审美个性的层次分析,现代小说的绘画性特征也是其作为一门艺术存在的必要性因素。现代小说因其绘画性特征的存在,其美学风格更加丰饶多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