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民陪审员制度对贯彻落实人民民主、实现司法公开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加强司法监督和法治宣传、解决法院案多人少问题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受制于法律法规对人民陪审员选任条件的要求过高,对人民陪审员的职权行使、业绩考评和责任追究等方面规定不明确,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陪审员在案件审理中的作用,需要从选任机制的建设、管理制度的完善、实质性参审职能的发挥、奖惩手段的运用、培训和退出机制的健全等方面入手,逐步推进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提升司法服务水平和加快司法文明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
在对徇私枉法罪的构成要件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犯罪客体是指符合司法公正价值目标的秩序;在犯罪客体方面不以职务之便为构成要件,只要实施了枉法追诉行为就已自足,同时也界定了"徇私、徇情"的范围;在犯罪主体方面,阐述了政法委不符合犯罪主体的资格;在犯罪主观方面,认为"徇私、徇情"是必要要件要素,而且不是动机,而是目的.  相似文献   

3.
徇私枉法罪疑难问题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涉及本罪的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论述,同时对位于其延长线上的牵连犯的处罚原则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一概念的分析来探讨玩忽职守罪的主体,说明其主体的广泛性和人们认识上的不一致性,提出需要由法律和法规对其进一步明确;同时,鉴于玩忽职守罪的复杂性,若要有效地阻遏这类犯罪行为,需要通过明晰的立法,从法律上对玩忽职守罪的行为主体进行堵截,以防止犯罪嫌疑人的脱漏。  相似文献   

5.
正确界定徇私枉法罪的客观行为对于司法实务中正确理解和把握该罪尤为重要。首先,关于“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是指在没有或缺少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对无罪的人进行立案侦查、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提起公诉以及进行审判等,以达到追究其刑事责任的目的。其次,关于“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是指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通过对犯罪的证据和事实施加直接影响以达到不使其受追诉这种枉法的目的。再次,除作为外,不作为可以构成徇私枉法罪。  相似文献   

6.
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改革,是当前健全审判权运行机制的重大问题。而落实司法责任制则是这一问题中的突出难点。地方法院对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局部改良及其成效和问题,成为准确定位审判委员会制度、科学评估司法责任制落实状况的注脚。以实践层面的地方改革和理论层面的定位、评估为基础,以落实司法责任制为目标,为完善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提出建议,也正是研究分析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审判委员会是中国司法制度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审判委员会存在案件审理简单化、法官选任待遇化和司法思维行政化三个缺陷。对此,已经开始摸索诸如细化审判委员会的讨论案件的范围、建立摆脱官职论位的专业委员会和完善开会制度等完善举措。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完善审判委员制度的立法思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玩忽职守罪主体的界定存在很大争议,尤其表现在对特殊主体的认定上。笔者认为,党政人员和人民团体的成员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人大代表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的工作人员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在代表国家从事公务时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改革,是当前健全审判权运行机制的重大问题。而落实司法责任制则是这一问题中的突出难点。地方法院对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局部改良及其成效和问题,成为准确定位审判委员会制度、科学评估司法责任制落实状况的注脚。以此实践层面的地方改革和理论层面的定位评估为基础,进而提出限缩讨论范围、完善运行模式、增加开庭审案职能等建议,以最终实现完善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有效落实司法责任制之目标。  相似文献   

10.
徇私枉法罪是典型的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犯罪。据此应结合司法实践,对徇私枉法罪主观方面的三个疑难问题进行研讨:对本罪中“明知”的理解;对本罪中“徇私、徇情”的理解和把握;间接故意不能构成本罪。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各种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社会法是大陆法系国家学者提出的与公法、私法并列的第三法域。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法学领域,社会法特别是其基本理论问题有很大的争议。通过多角度、广范围的研究,特别是对其研究意义的讨论、现实意义的估价、以及社会中弱势群体保护等问题的具体分析,能够进一步明确社会法和社会法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以便大家对于社会法学理论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朱海波认为,在学科建设上,应当将社会法定位为与公法、私法并列的第三法域;在理论研究上,目前可以策略性地运用多角度界定的路径,从而分层次、分阶段地促进社会法理论的逐步完善。刘建成认为,可以从社会法学作为反映时代主题的主题性法学、社会法学对多元差异性主体的终极关怀以及作为法哲学、实定法与社会学的交汇点所具有的价值三个角度来揭示社会法学研究的意义,从而为当下的社会法学研究提供一个深层的理性视角。刘伟认为,作为弱势群体的行乞者的问题值得关注,行乞者也必须被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来对待,从而进一步解决对人的尊重和社会进步的矛盾,即正义和效率的矛盾。龚晓洁、杜以芬认为,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探讨社会法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构成了阻碍社会公正实现的障碍,有鉴于市场机制无法自发实现社会公正的缺陷,所以需要社会法的规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从一个案例入手多方面进行探讨首先,结合目前刑法学界具有代表性的正反两方的观点来剖析现行受贿罪在实践中的缺失;其次,对现行受贿罪界定范围狭隘性的理性反思并提出应对措施,最后建构对这个问题解决的理论与实践框架.  相似文献   

13.
管理有效性与价值主体及其价值态度是紧密相联的。高职教师管理的价值主体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不同需求的价值主体的价值态度对高职教师管理有着不同的影响,应从价值主体的角度合理正确地引导高职教师的管理,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高职教师的管理效益。  相似文献   

14.
论法治文明与人文精神的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文精神弘扬问题有很多讨论,其中法治与人文精神关系是重要内容.法治不能看作只是对社会进行控制的方式,它也是一种价值趋向.法治文明与人文精神有着内在联系,这也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要强调德治的重要根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的法律服务市场中,法律工作者执业存在许多弊端.法律工作者立足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法律服务,在我国因律师少而无法顾及的地域起拾遗补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网络英语教学中的学习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并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环境的促进作用,这对外语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文章结合教学实际,从网络英语教学与学习主体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主体论在网络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原则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合理应用网络资源,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让学习个性化,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与行政法是独立的两法律部门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本文从经济法与行政法产生背景和本质差异的角度来比较两部门法中国家主体的不同,认为在经济法中国家主体是积极主动、创造性的;而在行政法中,国家主体地位是被动的、消极的,并从社会法之角度指出行政法与经济法在边缘上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8.
机械时代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机器进行创作。本文阐释了电影作为机械时代的艺术作品与传统艺术创作的区别及特点,尤其是数字技术出现后,计算机作为电影艺术创作中一个新的工具和媒介,对传统时期电影"真实美学"理论的彻底颠覆,以及带来的艺术创作主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主体地位是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各项活动中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并赋予其相应的地位。确立大学生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要真正确立大学生主体地位,高等学校必须更新办学理念,增强两种意识,实现三个转变,从培养和完善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等方面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商主体具有不同于民事主体的若干法律特征,民商分立制多将其在商法典中予以规定,并在商法通则(总则)中系统规定商主体的概念、特点、种类等。我国采用民商合一制,虽不拟制定商法典,但有必要建立完备的商主体制度,这必将有益于商主体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