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北村的《伤逝》和鲁迅的《伤逝》篇名相同、题材相近,但两篇小说却呈现出大相径庭的艺术效果。文章以“真实性”、“艺术典型”、“悲剧性”为参照标准,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由此说明了各自的得失所在:鲁迅的《伤逝》达到了艺术真实而具有不尽的艺术魅力;北村的《伤逝》缺乏的也正是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的小说中,《伤逝》作为唯一的一篇描写爱情的文本具有特别的意义。这篇小说和一系列描写启蒙者的小说一起,活画出了彷徨中的启蒙者社会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涓生对爱情和启蒙关系的混淆与不当处理导致了一场本可避免的"伤逝"。作者对于启蒙者的爱情是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有迷茫的;同时,作者借叙述者涓生之口,隐晦地表达了一种否定家庭的观念。而这也正是和作者本身的彷徨处境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从鲁迅小说《伤逝》中油鸡、小狗和小鸟的动物形象入手,作者认为,油鸡成为子君为官太太暗斗的导火索,也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成为寄托子君内心孤独情感的一个载体;小狗阿随的形象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一个贫困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窘况;小鸟则是涓生、子君他们自己的象征.这些动物形象在作为小说叙事线索的同时,鲁迅通过它们引发了对涓生、子君一类小人物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伤逝》告诉我们一种貌相:当"人必生活着"成为可能之后,爱情也"必须时时更新、生长与创造"。北村的《伤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爱情最终是虚无而令人绝望的,无法使人类心灵得到拯救。鲁迅和北村的《伤逝》中理想爱情模式的主体是不同的。面对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绝望",北村确立了以神性拯救为唯一的终极救赎之径。而鲁迅在现实的土壤上信奉"绝望的抗战"。北村的愿望虽然美好,但在中国语境中,却很难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5.
对于《伤逝》中的爱情悲剧,历来大多从外部环境找原因,特别是经济原因。若究其根源,还应从人性的角度去找原因。其实在鲁迅看来,《伤逝》爱情悲剧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主人公对爱情持有太浪漫太理想的期待,更在于涓生作为男性的自私,在于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在于从古至今不变的这种自私的人性。鲁迅通过《伤逝》,向人们展示了那种被普遍歌颂的理想爱情的虚无与不切实际,揭示了追求自由与爱情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6.
从《伤逝》到"给我一条光"--鲁迅与许广平的情感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写于1925年的《伤逝》向人们指出了“五四”时期个人解放的困境,也未免是他对个人生活的一种拟想。厦门时期,鲁迅对新生爱情的疑虑仍然存在,然而,如果说《伤逝》揭示了当时险恶的外在环境对个人生存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那么,此时他所关注的是现代爱情更为内部的问题。经由一系列关于“牺牲”的讨论后,鲁迅和许广平终于走到一起。之后,许广平一直陪伴在鲁迅身边,除了现实的需要外,也未尝不是一种现代人的自我承担。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本文通过对《伤逝》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爱情观的分析,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指引方向。《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通过对《伤逝》这部小说的分析,认为鲁迅的爱情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个性解放是爱情成长的思想基础;社会解放是爱情成长的社会基础;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相似文献   

8.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其剧作的主题思想具有多义性.戈多是谁?为何等待?意象的迷离造成文本的张力,思想的魅力.本文试从戈戈、狄狄、戈多三个人物角度分析这一剧本,在存在、虚无的表面文字中去深刻观望文本深层之中的人文情怀:绝望中永存着希望.  相似文献   

9.
进入 90年代 ,先锋派小说家们的创作陷入困境 ,面对汹涌而起的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世俗性 ,他们无力重现当年的先锋精神。路在何方 ,成为他们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北村中篇小说《伤逝》的解读 ,揭示出北村这位勇于探索的先锋派小说家为中国当代小说开辟的新路 :注重追求探寻现代人的生存价值及意义 ,在仿写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同时颠覆其世俗性。  相似文献   

10.
《伤逝》的情痛之真、语言之美、灵魂之善,使作品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悲剧意味.《伤逝》的悲剧之美,不仅因为有真诚的悔恨、沉重的怀念、凄凉的悲楚、无奈的分离,更因为有泪水的挥洒,爱人的逝去,理解的缺失,感动的远离。鲁迅在《伤逝》中,以追忆的形式,倾诉了无尽的悔恨和愧疚,抒发了高洁与美好无可奈何逝去的悲痛。《伤逝》以忏悔开场,以忏悔结束,让我们在至情的刺痛中泪流满面,让我们在感伤之余,去思考生活、领悟人生。小说着力描写的不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是现实的无奈与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11.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内在的、富于整体性的意义建构体系。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鲁迅杂文中隐含着相当明晰的生命信仰"路标":启示"虚无体验"、呼吁"虚无超越"、邀约"战士"人生。  相似文献   

12.
汉唐之际"心丧礼"虽作为普遍存在的一种学礼制度,但未纳入国家正式礼典,且长期存有异议,其内容较为集中地反映出集权礼乐型国家政体是以"师"即教育作为重要纽带方得以成就的事实。"心丧礼"的实质是明确"师"介于君权与父权之间的特殊社会角色,并强调其对个人、社会及国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认为犯罪本质上是虚无的,要深层次去揭示犯罪本质的虚无性,就必须演绎整个思辨逻辑的全过程再回到起点,才能达到对这一论题的深刻把握。自由意志是黑格尔整个法哲学体系的核心,从自由意志到抽象法、从抽象法到不法、从不法到犯罪、最后从犯罪到自由意志的逻辑回归,犯罪本质的虚无性得到了深层次的揭示,其虚无性就在于扬弃了作为法的定在,但却不可能扬弃作为绝对的东西的法本身,对于法来说,犯罪就具有虚无性,而这一切最终极的源头就在于自由意志的虚无性,这也是犯罪本质虚无性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宇宙观是实体论,认为神所创造的宇宙是一个不生不灭、无盈无缺、单一完满的存在,宇宙之本原或始基是实体。20世纪,经过尼采振聋发聩的呼号,在海德格尔、萨特等一大批哲学家的影响之下,“虚无”终于由叔本华、克尔凯郭尔等的“旷野呼告”发展成为了西方思想界蔚为壮观的大潮。到了20世纪下半叶,实体(连同上帝)已经瓦解,“虚无”已经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一样来到西方。  相似文献   

15.
"无"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力图以"无"为立足点来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老子哲学以"道"为本体论,"道"具有无形无象的特点,是对一切实有的超越,其本质就是"无"."无"不是无形无象的原始之气,不是无限,也不是乌有,而是指对"有"的无限超越,这是一种否定的形而上学.正因为老子以"无"为本,所以老子哲学决不是权谋之术,而是主张因顺自然,追求体无的生存智慧.有"无"为哲学基础,老子的哲学充满了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约翰·多恩是英国诗歌史上倍受争议的诗人之一.本文首先探讨了约翰·多恩的生平对其诗歌特点形成的影响,接着对约翰·多恩代表作即玄学诗的经典诗歌<别离辞·莫悲伤>中丰富的奇思妙喻和奇特的意象进行了分析,以此来欣赏其作为诗坛奇葩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风格分析法是现代西方艺术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关注于作品的形式、手法和风格等问题的阐释。沃尔夫林在《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提出了“线描与涂绘”、“平面与纵深”、“封闭的形与开放的形”、“多样性与同一性”和“清晰性与模糊性”这五对风格范畴,概括了文艺复兴风格向巴洛克艺术的转化。本文通过《哀悼基督》这一主题,运用五对范畴试图总结其形式分析的特点,并探讨风格学方法在不同阶段的适用性、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五年的数据表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调查发现,影响教学效果的三大主要因素——教师、学生、学习环境也是影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成绩的主要成因。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基础教学阶段的教学现状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鲍德温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非裔作家,宗教对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鲍德温的宗教体验不仅帮助他对美国的种族关系进行深入考量,也促使他对非裔美国种族自身的优劣进行认真的审视和评判。通过对鲍德温小说中的宗教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宗教观由“上帝之爱”向“人间之爱”的转变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