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战后 ,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的方针成为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严重障碍。在抗战胜利前后赫尔利公开声明扶蒋反共、不与中共合作的时期 ,中共对以赫尔利为代表的美国政策进行了公开的揭露和坚决的斗争 ,但仍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而且斗争的主要锋芒是对蒋而不是对美。在杜鲁门发表声明、马歇尔使华之后 ,中共提出“有时也可中立美国”的策略思想 ,争取美国执行“中间政策” ,赞助中国搞联合政府 ,不干涉中国内政 ;并曾提出与美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的方针。在美国提出“军事援华”法案、进一步公开暴露其助蒋内战的立场之后 ,中共坚决揭露其对华政策的“虚伪性、帝国主义性与残酷性” ,直至公开宣布美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一方面作好对付美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准备 ,一方面仍采取慎重态度 ,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中共对美采取的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是中国革命得以胜利推进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共“八大”将党的对台政策由武力解放调整为和平解放有着复杂的背景:国际形势的趋于缓和;台湾岛内形势的趋向稳定;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美台军事合作关系的加深;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共识等等。这种政策的调整,孤立和抑制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为后来党提出一系列新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中共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共制定“逼蒋抗日”方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二、中日民族矛盾激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要求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日本对华北加紧进攻,危害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开始反击日本。四、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和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逐渐政变。五、国共两党代表有联系和接触,制定“逼蒋抗日”方针是为了使谈判获得更大进展的一个策略。  相似文献   

4.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为了维护主权与领土的完整,于1954年9月开始炮击金门,揭开了第一大“台海危机”的序幕。之后,美国的对台政策逐渐定型,即一方面阻止中国解放台湾,为此与会湾签定了《共同防御条约》,出台了“台湾问题决议案”,正式向台湾撑起了保护伞,台湾长期偏安之局自此确立;但另一方面美国尽力避免与中共的直接冲突,并为一劳永逸地分离大陆和台湾,不愿协防沿海岛屿,逼蒋弃守大陈成功后,进而逼蒋弃守金门、马祖,但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美台分歧严重。在第一大台海危机期间,美国的对台政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抗日反蒋”是我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个历史阶段的口号和策略方针,目前在党史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今就教学中接触到的问题,谈点意见。 一、是“抗日反蒋”,不是“反蒋抗日”。 有的文章把我党“抗日反蒋”的口号和策略方针说成是“反蒋抗日”,①这是与历史实际不符的。“九一八”事变后,在我党的文件和我党领导人的文章中,使用过“反日反蒋”与“抗日反蒋”,但未提出过“反蒋抗日”的口号和策略方针。1933年10日26  相似文献   

6.
继祖国大陆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成员之后,台湾于2002年1月以“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的身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 在台湾入世问题上,祖国大陆始终本着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向世贸组织提出“我先台后”的解决方针,并得到WTO组织成员的普遍支持,从而使两岸入世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7.
美台军事关系的现状及其对中美关系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建交以来,美台军事关系的发展成为中美关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近两年,美台军事关系在新形势下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美台军事关系日益密切,成为当前双方关系的“重头戏”一、美台双方极力制造和散布“中国威胁论”,为双方发展军事关系寻找借口。近两年,台湾当局有意识地加大散布大陆“武力犯台”论的力度,李登辉、萧万长等当局头面人物多次利用公开场合宣扬所谓“中共不放弃武力犯台的意图”、“中共对台湾一直怀有高度的敌意,并在军事上不断打压台湾”、“(中共)不断向俄罗斯采购新式武器装备,造成两岸军力上严重不平衡”。〔1〕台“…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美国根据不同形势的需要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力争使美国能成为国共两党矛盾的化解者,中国统一的支持者,但美国却顽固地坚持了"扶蒋反共"政策,致使中共与美国的关系彻底破裂.探讨这一时期中共对美政策的演变,对当今正确处理中美关系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步伐近年来大大加快 ,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日渐加深 ,加入世贸组织后 ,两岸经济整合获得了新的推动力 ,前景看好。但与此同时 ,布什政府以霸权主义心态 ,从“美国至上”的利己主义出发 ,为从战略上防范中国 ,策略上支持民进党当局 ,稳定政权 ,拖延统一 ,大幅调整对台政策 ,不断提升美台实质关系 ,这无疑给政治根基薄弱的民进党“当局”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岛内的台独势力据此挟洋自重 ,活动日益猖獗 ,气焰十分嚣张 ,中国统一大业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从瓦窑堡会议到1937年夏,是中共的各项政策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中共关于国共合作策略思想的发展表现在:(1)进一步发展了“上层统战”与“下层统战”相结合的策略;(2)确立了“逼蒋抗日”的方针;(3)提出了“把敌军变友军”的策略;(4)改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为“民主共和国”;(5)调整一些具体政策;(6)提出“为三民主义而奋斗”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力行哲学是蒋介石统治集团的官方哲学思想。蒋介石认为,“行”能创造一切,“诚”是推动社会进化和一切革命之“行”的原动力。因此,蒋介石希冀加强党员、干部、军队、普通群众的伦理道德建设来激发个人“为公”的天性,从而促使国民都能自觉自愿地参加革命力行建国,实现民族复兴。然而,走向了唯心主义的力行哲学不仅内在地削弱了国民革命的主体力量,滑向了精英主义,而且在政策层面上重道德、轻法治,动摇了国民政府制度化的行政基础。所谓的“精英”并没有起到蒋介石所预期的道德模范作用,反在法制真空的环境下为所欲为。由此,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蒋介石的政治文化根本不具备强大的统摄力,从而不得不诉诸军事独裁统治勉强维持政权。   相似文献   

12.
1935年,蒋介石、汪精卫争取德国对中日冲突的调停,不是企图投靠德、日的反共卖国阴谋,也未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蒋介石的真实目的是希望通过德国的调停拖住日本,制止日本进一步扩大华北事变,以免中日发生全面战争,双方“同归于尽”。此外,也想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赢得准备时间。此时,蒋介石正准备联苏抗日,不可能与日本建立反苏阵线。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发生某些重大变化,从妥协退让转向决心抵抗,蒋介石决定终止德国的调停。   相似文献   

13.
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对日只应战,不宣战的策略是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素的。客观上是由中日实力对比悬殊造成的,主观上则是由于蒋介石集团的″攘外必先安内″策略及其争取西方外援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策略奠定了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对日方针的思想基础,从而对中国前期的抗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2 3年 9— 1 1月 ,蒋介石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莫斯科 ,与苏联、共产国际就“西北军事计划”以及国民党与苏俄之间的合作问题进行协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苏联、共产国际改变了以前的态度 ,不再支持“西北军事计划” ,而且共产国际做出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也使蒋介石感到很不满意。 1 92 3年访苏之行对蒋介石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对苏联、共产国际的基本看法与态度即萌生于此时  相似文献   

15.
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宋美龄对蒋介石劝勉、关爱、体贴颇多,成为蒋介石之“内助”。藉由“内助”的角色,“操流利之英语,兼善写作”“智勇”且具有政治远见 的宋美龄逐渐与闻政治,在抗战前十年参与了伤兵慰问、遗族学校筹建、航空建设等事宜,发挥了一定的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汪精卫和蒋介石在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态度前后多变。尚处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未能根据这一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进而失去了对汪、蒋的制约。中共对汪、蒋策略的失误既有自身的原因 ,也有外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陈诚日记》是新发现的研究民国史与当代台湾史的重要史料。通过《陈诚日记》中对蒋介石的评论,可以考察台湾时期他与蒋介石的关系。在国民党政权撤退台湾初期与1958—1961年间两个时间段,陈诚对蒋介石有过明显的不满,两人在一些问题上意见不合,甚至有过正面的冲突,这些史实使我们能够重新认识台湾时期陈诚与蒋介石的关系。以往的研究总强调蒋陈之间的“合作无间”,蒋介石扶植陈诚,陈诚服从蒋介石。而新的史料展示了历史复杂的一面:蒋介石与陈诚之间其实也曾经有过较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8.
二战时期,美国出于削弱日本的目的促成《开罗宣言》的签署。但是美国政府即使在全力支持蒋介石政权的同时,也玩弄两面手法,暗中试图将台湾分裂出去,无视中国海峡两岸的历史联系,刻意淡化《开罗宣言》的法律效力,为“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出台作好铺垫。从《开罗宣言》到“台湾地位未定论”,表明美国对台政策的急剧转变。实际上,这种转变是有内在逻辑规律的,其政策也是一贯性的。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主要精华是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说"思想,"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以及"以党建国"、"以党治国"思想,这些思想极具进步意义。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并未真正按孙中山遗教办事,而是在"训政"的标榜下,建立和维护其反民主的一党专制和个人独裁政治体制。主要表现在:训政时期国民党从未"萃全力于县自治",限制、剥夺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和违背了孙中山先生"以党治国"必先治党思想,日益专制、腐败、独裁,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终致失败。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作为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的关键人物,影响了一定历史时期的中国政治走向,他的对日外交问题也成为同时期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蒋介石对日"和谈"问题进行客观地、阶段性地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他在这一时期的对日"和谈"活动的主客观囚素的分析,力求使人们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蒋介石的对日外交策略做一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