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国家卫计委在八个城市的调查数据,将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分为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和心理融入三个维度,主要预测变量家庭特征变量涉及基本家庭特征、成员随迁、代际互动、农村家庭资产、老家困难事件这几个维度。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家庭特征对于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特征除了婚姻以外,其他特征均对农民工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融入三个维度有不同方向和程度的影响。政府需要从家庭整体角度设计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提升他们城市的社会融入水平。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的流动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民工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农民工的流动既是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客观要求,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能壮大农村经济,又能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融入社区的身份认同研究——以长春市D社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社区“场域”内的农民工、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为立足点,通过对长春市D社区的个案调查,结果发现,无论是主观的自我身份认同还是客观的社会定位都表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其根源在于城乡户籍制所造成的身份分类、利益冲突与文化隔阂。  相似文献   

4.
钟虎 《社区》2013,(22):19-19
江苏省大丰市依托20个城市社区,把农民工党员群体作为社区流动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服务举措,扎实做好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文章对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解读,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构建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依据采样数据通过单项指标评价模型和评价总模型对江苏省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江苏省进入城乡初步一体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进城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已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帮助他们实现与城市的相融与发展是城市和谐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本研究以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视角,自编<进城农民工城市融入调查问卷>,对苏州市261名进城农民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农民工低层次的安全感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他们萌生了更高层次需要,即普遍具有中等程度以上"融入效能感"和"发展意愿".各类进城农民工(如不同年龄、进城时间、文化程度等)群体间差异小,反映出农民工群体的共性特征.不同性别、不同行业间的差异显著,在"后顾之忧"和"融入效能感"两个维度上,男性农民工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女性;而工业领域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心理显著低于商业服务行业农民工.在以上调查及分析基础上,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乡一体化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城乡统筹、实现一体化发展,努力开创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江苏省以苏州市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率先进行实践探索.本文在阐述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必要性的同时,以现代社会管理理论为指导,对苏州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战后日本城市化的历史过程.指出:日本城市化过程是城乡互动的过程;以工业与住宅区的迁移为手段推进农村地区的城市化,但农民也在保存对土地的占有权的前提下有条件地接受农村城市化的这一现实;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出台与完善相关法律,使城市化过程在法律的保障下顺利地进行;积极发挥民间团体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官民一体推动城市与农村的共生,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农民工融入城市进程中,对城市而言可能滋生着"动乱",孕育着社会风险;对农民工来讲则伴随的往往是痛苦和无奈。无论从理想考虑,还是从现实而言,农民工都应该是"和谐地"融入城市,而不应是"机械地"融入城市。影响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的关键障碍是制度歧视与供给不足;深层次障碍是利益分歧与冲突。实现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目标,既要从现实问题入手,解决好、维护好农民工的权益,更要未雨绸缪,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思考,促进农民工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乡协调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间互动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城乡收入差距、适度城乡收入差距及城乡协调发展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机理:一方面,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和要求,过高或过低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针对我国城乡发展现状,从振兴农村经济、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和政府对农村的教育、税收、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政策及投入两方面分析了促使我国城乡协调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互动的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的生产往往会出现积聚现象,其中某些集聚地还会逐步形成占较高市场份额的主产地,在市场中具有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以往对于农产品产地间竞争的研究主要是从农业区位理论、竞争理论、农产品主产地形成等方面展开,对产地竞争力的研究则较多选择比较优势为评价指标,通过局部、静态的分析方法研究产地间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因此需要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动态的研究框架,为我国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产地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城乡差别不仅源自地理环境的不同,还源自二元体制的长期分割.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城乡关系和城乡发展的研究成为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之一.学者们对我国城乡关系和城乡发展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张我国城乡互动发展就是颇有价值的思想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使预防研究的科学成果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社区心理学家联合其它学科专家开发出交互系统框架,它为人们跨越科学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带来新的启示。依据专家讨论的结果,以该框架为指导,整理并列举出社区预防领域的新项目在传播与执行中存在的难题及应对方法并进行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行体制之下,国家宏观战略部署对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务工、定居融合等起着决定性作用,地方政府则主要通过政策性扶持和服务性支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合。文章以新型城镇化为管理实践背景,尝试将中国层级治理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理论引入城市融合这一观察视域,以层级政府职责同构和层级职能为理论启发,突破以往农业转移人口融入研究中“权益—冲突”的理论分析框架,转而以政府职能和地方政府行为理论为分析工具,构建“制度—政策—服务”的政府支持+系统,从中央制度环境、地方政策工具、服务供给支持三个层次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合的政府支持机制,既能解释城镇化进程中政府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合行为的内在规律,也拓展了政府行为理论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5.
试论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言记载了民俗,民俗反映了方言,方言与民俗密不可分,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呈互动、互补关系.文章从5个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关系,指出只有将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结合起来,由民俗收集方言,以方言探索民俗,才能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创新源泉,并呈现出与制造业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徐州市为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首先,本文在阐述物流标准对物流产业竞争力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标准视角的物流产业竞争力的概念模型及其评价指标,包括专利申请量、产业集中度、资产利润率和标准化财政拨款;其次,结合江苏省和浙江省2002.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分别从单个指标视角和基于DEA模型的综合视角对两省的物流产业竞争力进行定量对比,得出“浙江省物流产业竞争力比江苏省的弱”的结论;最后,针对结论文章提出了提升浙江省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核的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互动效应。高校经济圈的形成,提升了城市的消费能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城市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创新动力。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为高校经济圈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为推动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政府应做好发展规划,实现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无缝隙对接;构建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互动发展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车用乙醇汽油项目看互动式技术评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项目的社会及企业收益率为指标,对我国车用乙醇汽油项目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然后结合互动视角下的技术评估流程图分析,研究互动式技术评估方法的自身特征及其应用。最后基于互动式技术评估方法,给出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解放后海南城乡人口变化的特征,探讨了海南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变化的规律,提出了10年(2001-2010年)中海南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的速度要求,并分析了实现海南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特殊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