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唐宋诗词中“雨”的审美意象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宋,是古典诗歌意象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在唐宋诗词纷繁的意象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态的“雨”意象群。诗词创作中的“雨”意象,始终不脱离它作为客观物象固有的自然特征,同时,在反复运用和沿袭不衰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审美感情和审美趣味长期积淀下来,使之固定地带有纤细绵柔、明丽清润、朦胧迷离、凄清冷寂、迅疾狂骤等审美特征。心物相契的“雨”意象具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诗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其他意象组合,构成具有内在生命的完整形象,用来烘染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等,以追求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
“流变型”艺术创造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造成“流变型”艺术变体的原因有三:心理上的“回归”、艺术上的“认同”和政治责任的回避.“流变型”艺术使“原始型”作品的内在意蕴得到了升华,它具有多元审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内容、体裁丰富多样的唐诗,不仅仅表达诗人个体的情感、意绪和心境,更多地表达了经过千百年发展、积淀下来的中国诗人代代相承相继的共有的情感、意绪和心境。唐诗中"月亮"意象丰富而多彩多姿的意蕴,是深刻而高远的艺术创意和千古诗心的丰厚载体。"月亮"在诗歌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已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抒情、达意、释怀的一种文化符号、情感载体和心灵止泊的温馨港湾。  相似文献   

4.
庐隐的文学世界里灵动繁复的自然意象的使用,成为其创作的一大亮点。对庐隐作品中自然意象的解读可以展示她创作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5.
“二十四桥月”是宋诗意象之一,它既继承了唐诗“二十四桥明月夜”中对扬城繁华的感慨赞叹,也注入时代内容,尤其是南宋与金人对峙时,扬州是战争的前线;南宋被蒙古所灭时,扬州又是爱国志士浴血奋战的沙场,由此,“二十四桥月”蕴含了沧桑之叹、黍离之悲。此为宋诗中“二十四桥月”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审美意象经历了"易象"、"意象"和"审美意象"三个发展阶段.本文从纵向对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目的在于明晰古典审美意象的发展历程,厘清"审美意象"这一范畴的内涵、外延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大鹏"意象的起源,分析、探讨了"大鹏"意象的发展及其演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鹏"是一个带有神奇象征色彩的意象,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对于华夏民族的审美心理,尤其是士子文人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都活在时间的洪流中,对时光的思考也是每个时代的诗人关注的人生主题。文章以《唐诗三百首》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唐代诗人对"时光"意象的思考:"时光"意象是诗人反思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是诗人衡量自我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诗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杨柳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成为他们表达某些特定情感的载体。文章重点讨论宋词中杨柳意象所体现的不同审美取向,以及它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以期从一个新角度,对柳意象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维吾尔族爱情诗传达了生命之美、爱之美、身体之美、服装之美的美学意象,不同的美的意象贯穿着统一的文化价值,诗歌中的各种物象构成一个风格独特的符号系统,表达出维吾尔族文学和民族精神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徐、王、张是明中叶至清初生活在浙江山阴的三位杰出人物。徐与张的先辈交往密切,王与张则有师生关系,王、张都推崇徐并视之为效法的榜样。受地域环境和文化渊源的影响,三人在精神气质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而在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上则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关于鲁迅的研究,一直伴随着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阿Q的命名,是鲁迅小说文本细读研究方面的具体问题,其中含有的文化密码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其文化密码的含义大体已经形成了象形说、情节说、意义说、拼音说等四种说法,包含了几十种不同内容的理解,这些阿Q命名的含义理解其实与阿Q形象的理解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风雪夜归人》中的"妇女解放"意识的高扬和"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并没有有机的融合,而是"捏合"。主人公始终处于半梦寐状态,剧本没有为其提供现实的出路。剧作本身的艺术魅力来源于民间文学精神的再现,观众在艺术境界中获得心理的缓解和平衡。该剧本现在仍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的角度去观照蛇意象,蛇意象的文化意蕴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包含着四种文化意蕴女人与性;邪恶与凶残;自由与抗争;智慧与寂寞.在诗歌的发展历史中,蛇的这四种文化意蕴累积并沉淀在诗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成为引发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程式化意象,致使后来的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这些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论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内涵信息的传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汉民族相隔地域遥远,各有其历史文化渊源,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以及文化差异和文化内涵.这些差异难免会导致翻译中出现文化内涵信息的传递障碍.为了减少或消除这些障碍,翻译时可采取修辞补加、总括补加、重复补加、语气助词补加、加注、空缺填补等处理方式,以保证原文主信息的正常传递,实现文化意象对接和信息连通的有效翻译,使译文读者能顺利地理解原文作者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修辞和文化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抓住一些实例,从宗教文化、物质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背景等几个方面解读《高级英语》中的修辞运用。  相似文献   

17.
在赋学研究领域中,科技赋以独特的创作内涵,使文学与科技融为一体.这里通过对科技赋创作历程的考察,认为科技赋创作孕育于两汉,完成于魏晋,兴盛于唐宋之世,其创作与科技史的发展及成就相对应,主要体现在天文、地理、医药、机械与生物学诸方面,指出科技赋创作蕴涵着中国古代的道伎传统、神学与科学杂糅的文化精神,体现了盛世作赋的文学致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赋学研究领域中,科技赋以独特的创作内涵,使文学与科技融为一体.这里通过对科技赋创作历程的考察,认为科技赋创作孕育于两汉,完成于魏晋,兴盛于唐宋之世,其创作与科技史的发展及成就相对应,主要体现在天文、地理、医药、机械与生物学诸方面,指出科技赋创作蕴涵着中国古代的道伎传统、神学与科学杂糅的文化精神,体现了盛世作赋的文学致用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对当代文艺理论分歧的解决,不但有助于克服文艺创作的现实人生游戏化倾向和文艺批评的文艺经典作品空心化倾向,而且有助于当代文艺批评的深化。优秀的文艺作品既是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有机结合,也是作家、艺术家对客观对象的开掘和主观创造的有机结合。作家、艺术家只能在这种有机结合中化解作家、艺术家与人民的矛盾和差异,并成为"社会的共鸣器"。文艺理论家在文艺争鸣中应自我批判和调整,努力把握作家、艺术家的艺术进步。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以研究人和文化见长。在人和文化组成的人文世界中,文化通过不断地传递得以存续。人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环节和载体,在以文化表征的传递为主要方式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其心理表征以及该表征所指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动,从而使由心理表征外化而成的公共表征发生改变。这些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与不变皆能统辖于文化表征本身,因此在网络通讯技术和新媒体高度发达的现实社会语境中,以文化表征的传递的视角理解文化的传递和嬗变就成为必要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