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气韵"一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出现的频率颇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词汇和文艺鉴赏术语,也是我国古典美学体系中颇具民族特色的重要审美范畴和我国古代美术品评的特有标准、美学原则。从历史的角度纵向研究了这一重要的审美范畴,从"气韵"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产生源头入手,按照时代脉络梳理出"气韵"理论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整个过程,阐明了"气韵"在不同朝代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2.
谢赫提出"六法"以来,"六法"逐步发展为中国画的核心理论,尤其"气韵生动"更是被奉为圭臬,自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的<论气韵非师>篇中强调了"气韵"是人的先天性气质,是不可学的以后,把谢赫具有内在联系的"六法"机械地割裂为两个部分,让后学迷茫,黄宾虹以其毕生的实践和卓越的见识,发展了董其昌通过后天性修养的方式,也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获得"气韵"的观点,指出了"笔力"的强弱是决定"气韵生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朝鲜民族舞蹈与中国古典舞“气韵”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舞最为突出的美学特征,便是讲究"气韵".在中国古典舞中,"气"、"韵"分别统领着教学、表演、创作中的"神"与"形".意、气、力、形四者是相互贯通、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整体.朝鲜民族舞蹈最显著的特点则是十分强调"韵律",最基本、最典型的"气韵"方式则体现在"粘劲儿"上,并以此构筑了朝鲜民族舞蹈韵律的核心.这种"气韵"相近之因,无外乎由于哲学理念和传统文化之源相通、"气韵"观相同.  相似文献   

4.
笔触亦称笔法,是指画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气韵是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绘画过程中,需要掌握纯熟的绘画笔触,才能创作出气韵非凡的油画作品.  相似文献   

5.
"气韵"的涵义大致是"气"与"韵"各自涵义的合成"气"是指创作主体以力量显现的心胸状态及其赋予作品的内在活力与外在动势;"韵"是指作品具有雅致、淡远、和谐的风貌之美;"气韵"即呈现于作品外观的气势与韵致.对于创作主体来说,气存在于其心灵的要求自我实现系列中,韵是其心灵要求和谐整一系列的体现气、韵的阳、阴之分及力、媚之别都导源于此.气韵的形成与心灵第三层面的敞亮有关,因此关系到"生知"和学养.气韵属作品的外形式,气与韵是合成艺术风格的两元,二者分别联系着笔与墨.由于社会、文化和艺术自身演变的原因,我国艺术在中唐以前重气,中唐以后重韵.当代艺术可能再度走向重气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6.
潘玉良是我国第一代赴西欧学习绘画的艺术家,她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中国传统美学"以形写神"的基本原则,具有"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为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山水画中的"气韵"是作品艺术生命的关键。本文从"山泽通气"和"地气升而为云,天气降而为雨"方面阐述天地交感的气机升降出入问题,探讨画家怎样摄取大自然的气机并创作出气韵生动的画作,以及欣赏者怎样欣赏作品中的气韵,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8.
气韵生动在中国南朝时期画家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论"中位居首位,千余年来被尊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绘画所表现出的一种艺术效果,即一种独特的气势和韵味.在中国绘画以人物画为主的时期,气韵生动作为一种人伦鉴识,指的是画中人物的风姿神貌.当中国绘画转向以山水画为主之后,气韵生动指的是画中所表现出的自然山水的气势和神韵.气韵生动是绘画主体与自然客体相融合的产物,是画家师法自然,从自然中"取势",将大自然客体气韵化为个人主体气韵,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结果.气韵生动不仅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而且广泛存在于中国各类艺术中,是中国艺术的普遍原则.由天人合一而产生的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重"气韵","意境"。气韵便是"形神兼备",中国画要求不但要绘出物象本身的形态,还需表现出精神气质,只有达到神似,才能气韵生动,整个作品里没有气韵的存在就不能叫做完整的画。"留白"之美体现在"留白"能够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意境是山水画中实境与虚境相对比得出的,实境就是画面当中所要表现的物象,虚境是通过画实境得到的,山水画的虚境能够表现出山水的灵性,虚境的表现是自由的,让观赏者达到可视到可想的地步,这就是山水画留白的思想原理。  相似文献   

10.
画论两题     
中国艺术推崇“意象”,讲究“气韵生动”。漆画作为新兴的中国传统架上绘画,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广,漆画应讲究“气韵”,摆脱传统工艺美术的束缚,才能成为与西方油画相媲美的东方艺术的架上绘画。中国油画要在这个时代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风貌,追求油画的东方神韵,才能在世界艺术格局中取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气韵"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韵"是中国美学最有代表性的范畴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本体论.以"气"作为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本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人生和艺术的基本观念.而这一形而上本体又是以"韵"的表现方式被呈现和传达的."韵"不是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追求表现超出形象之外的事物的精神状态或内在特质,它既源自对象自身的丰富性,又依赖于主体的心灵境界,并依靠两者的充分交融而得以生成. "气韵"范畴显现出中国审美文化的诗性思维特征.在中国文化史上,"气"、"韵"各自内涵的丰富性也为其在美学史上的意义演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发展的历史机遇———信息化,作为农业大省和工业弱省,根据湖南省情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着重从信息化改造来促使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从信息技术革命,深化企业改革改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出发,通过信息化来提升湖南工业化进程及其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建设是影响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了高校课程建设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任务 ,论证了保证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并就课程建设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旨在引起高校领导、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课程建设的高度重视 ,加强对高校课程建设内涵与任务的正确认识 ,以促进高校课程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师制度伦理的核心问题是伦理问题,决定了教师制度的建立和改革要经得起伦理的考验,要有充分的伦理依据。教师制度伦理的调节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提高着教师的伦理水平,维护着教育的尊严、公正与秩序。  相似文献   

15.
法律的视界是法律价值视界,法律规则视界,法律现实视界的统一体,而当今的法律理论大多是对法律的某一视界的特定研究,由此形成的法律理论不免带有片面性,而一种全面的法律理论是对法律的价值视界,法律规则视界、法律现实视界的综合研究,由此笔者倡导在我国建立一种综合的法律理论。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在取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的首场伟大胜利的同时,也为人们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得以提出,第一大理论成果得以成熟,历史经验得以形成。对该理论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进行回顾总结,将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傲慢与偏见》的译本不少,王科一先生的译本以其独到的功底和理解力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写作风格,突显了原作人物的个性。但由于译者忽略语境、望文生义而导致的误译也存在,对此也作出了客观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行政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信访制度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制度,但由于行政信访制度在功能定位与制度构设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局限,使得该制度在转型时期日益暴露出明显的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对信访制度的现状予以反思和追问,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考量其基本功能,设计其具体运作机制,以实现制度存在与制度效能之间的良性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党员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员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者之间拥有着内在的关联:党员的修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认知基础、前提与保障,并引领其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党员修养提供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凝铸党员修养的不同时代精神,其理论成果则为党员修养提供思想内容和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员修养有着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发展依托载体和最终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催娩了科技伦理学的诞生,也引发了学术界对科技发展中伦理责任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考察科技伦理失责问题,对失责问题凸显的时代背景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对失责问题的种种表现作了较具体的归纳,对失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