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笔诗是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专门研究过的诗歌类型。宋代以后,各朝诗人热衷于创作试笔诗,形成了诗作数量庞大的诗歌类型。试笔诗最初只是为了试用毛笔、纸张、墨等书写物品,并未承载诗文的其他功能,但诗人从试笔中体验到了超越一切的自由快乐,这是未曾有过的体验。试笔作为文类产生之后,或用于贺岁,或用于科举练笔,或用于患病之后“聊试笔力”,形成了丰富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这种意旨模糊缘于作者对苦闷的心理体验和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作者借助否定、隐喻、虚化等语言策略和意象经营手法,把复杂的心理体验导向多义性的诗学叙说方式。以阮籍苦闷的心理体验为切入点,可以更深入认识《咏怀诗》“诗无达诂”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吴晓是当今诗歌界为数很少的既写诗又研究诗理论的一位。诗创作的丰富实践为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生动而又具体的材料和体验;理论研究成果又使他的诗在情感空间自由翱翔的时候具有了他人所缺少的理性的制约和提炼。从而使他的诗在灵动飘逸的想象中,拥有难得的一份凝重感。诗学建设的成就与相当丰富的创作体验的结合使吴晓具有某种独特性,这是讨论吴晓创作值得引起重视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这种意旨模糊缘于作者对苦闷的心理体验和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作者借助否定、隐喻、虚化等语言策略和意象经营手法,把复杂的心理体验导向多义性的诗学叙说方式.以阮籍苦闷的心理体验为切入点,可以更深入认识<咏怀诗>"诗无达诂"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梁宗岱以个人的阅读经验和生命体验为基础,致力于探究诗歌、生命与真的关系,其纯诗理论一方面受到了西方象征主义理论的深刻影响,同时与中国的传统诗歌理论又保持着深度的契合。正是将中西方象征主义诗学进行了融会贯通,在梁宗岱那里,诗,不仅是体验的、形式的,而且在其总体的境界上是"丰富,复杂,深邃,真实的灵境",也就是"象征的灵境"。梁宗岱的诗论充满着体验的、音乐化的、形式的、可实践的、本体论的特点,这些特点无不与生命——诗——真相关联,可以说梁宗岱的诗论是一种实践着的生命诗学。  相似文献   

6.
酒使人产生幻觉 ,诗激发人的想象。李白的饮酒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纵横驰骋想象的审美空间 ,陶醉在诗的境界中会体会出尼采所概括的“酒神精神”。这些诗歌既是李白极端的自我表现 ,又是他本质生命的展示 ,借助它们 ,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李白 ,体验李白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7.
浅论诗情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是诗人生命体验和人生颖悟的情感投影 ,写诗之前必须有一个诗情孕育的环节。人类的情感世界是非常丰富微妙的 ,但并非所有的人生情绪都能入诗 ,只有那种纯洁强烈、新鲜独特、意蕴丰厚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成为诗情。诗情的孕育实质上就是诗人情感纯化、强化、深化、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世纪反思--新世纪诗歌随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诗由群体返回个人,由外向走向内心,尊重诗人创作的个人感悟、体验以及充分个性化的艺术实践,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这种个人化以无可置疑的单一性和排他性出现,诗忘记了其内在的诉求,完全与世隔绝,偏离了它的读者.诗应该回归本位,诗应该是情感的、思想的,应该能够作用于人的心灵,能够疗救人的精神而始终引导人们前行.  相似文献   

9.
离别诗有偏于写离别之共相和偏于写离别之个相两类.杜甫的送别诗多是写极具个性的离别,采取写实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具体的离别情境所蕴含和牵连的种种复杂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具有超越传统离别主题更深广的思想与审美意蕴,这是杜甫在送别诗写法上的新变.  相似文献   

10.
送别诗在曹魏时进入了关键的发展阶段 ,突破了描写游子思妇离愁别绪的局限 ,把个人生活与广阔的社会联系起来。西晋士人将玄学素养展示在送别诗中 ,抒写离情别恨成为体验人生的重要机会和媒介 ,在形式上多采用新颖的五言诗。东晋后期景物描写成为送别诗的有机成分 ,对大自然的亲和与欣赏取代了以深奥的玄谈来超越离别痛苦的表现方式 ,并最终影响了唐代送别诗的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诗歌的近代变革与日本有着很深的渊源 ,日本之于中国近代诗歌发展的特殊价值首先是一种生存实感的价值。从黄遵宪到梁启超 ,中国诗人正是在日本的实际体验中 ,发现了诗歌创作的“兴味” ,从而推动了中国诗歌的“革命” ,“新派诗”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与当时的“同光体”诗歌甚至“新学诗”根本不同的价值 ,这一价值的获得就在于中国诗人的前所未有的“日本体验”。  相似文献   

12.
王虹 《人文杂志》2012,(5):102-105
对王维创作的"禅悦诗"进行整理并分为三类来统计,找寻出王维禅悦诗中所表达的独特的心理体验与其日常生活审美化意义,分析其具有的文学价值,并希望能够为今人的文学创作和生活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萍 《兰州学刊》2011,(3):143-146
诗中有禅,在悠远深邃中传递智慧;禅为诗境,在佛光智理中体会宁静的禅趣诗,用禅的机锋、睿思、理趣来显示诗境的空灵,既见修禅本义,更见人心坦荡,但言禅理以避免理胜于辞,更藉重形象为突出禅趣之意。因此,今人品味禅趣诗不仅在体验历史,更寄托了自己内心所追索的一种愿望。  相似文献   

14.
清代卜奎流人诗作为卜奎流人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反映了特定时空背景下流人们独特的心灵体验。在这些描物写景的诗句中,无不带着几分伤感和忧愁,印着几许凄苦与彷徨。也正如此,让人们体验到了文中隐含的源于诗作,却又超出诗作的悲情特征。  相似文献   

15.
邓伟 《北方论丛》2010,(3):15-17
梁启超在"诗界革命"的伊始,提出了对诗歌"新意境"、"新语句"和"古人之风格"的要求,试图达到在旧体诗中表现新的现代性体验的目的。随着"诗界革命"的发展,梁启超又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来调适其中的矛盾,完成了"诗界革命"的历史定位,从中体现出两难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作者的《佛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系列研究之一,文章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探讨了古代诗学中个性化的审美理论。中国古典诗学中虽然没有体验这样一个范畴概念,却多有关于审美主客体融合体验的描述。严羽的“妙悟说”就属于一种个性化的审美理论。禅宗所讲的“顿悟”,是指个体的直接体验.不是靠理性思维或因定传授模式所能达到的。禅宗主张求佛不应向外觅求,而是对自身佛性的体验与发现,实际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个性化体验、以禅喻诗正是借禅悟的个体化特征来喻诗歌的个性化创造特征,以打破旧的诗学范式。诗的审美体验与禅宗的宗教体验有相通之处,一是随机性,二是超语言性。宋代的诗论家即往往受禅学的濡染启示,借用禅学的一些观念构建其诗论。  相似文献   

17.
葛永海  沈灵超 《河北学刊》2020,40(3):114-122
中国都市诗发展至近代,不仅在题材内容上变得复杂多样、新旧交织,且在时间分布上也前后交错、时断时续。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都市诗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而转型,1920年郭沫若创作的《笔立山头展望》,堪称这一转型完成的标志。以都市诗的城市体验为观察视角,可将近代都市的演进分为由浅入深的四种情形:其一为因古代城市经验的延续而产生的传承性体验;其二为遭遇现代都市新异经验而形成的应激性体验;其三为旅外文人对西方都市的拓展性体验;其四为观察并探究都市工业文明特质的反思性体验。通过细致梳理考察晚清至"五四"之都市诗的发展轨迹和历史逻辑,可以深入理解并把握都市诗新旧转型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8.
李琦的诗在情感之外有一种理趣丰盈的品质,充满对爱的本质真谛、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生命体验的凝眸深味;这种理趣因与具体的形象、情绪相伴生,所以使诗完成了合规律性的诗意造型;并以对理性、智慧的追逐撼动了传统的诗歌观念,敦促着诗歌走向了心灵与外物对话的感性哲学.  相似文献   

19.
诸葛忆兵 《文史哲》2006,(5):98-102
唐代以前,文人诗歌创作很少涉足男女情欲的描写。晚唐时期,文人群体笼罩在世纪末的绝望哀伤之中。李商隐大量的“无题”诗所倾诉的,是文人声色享受过程中的男女恋情体验。宋人对“无题”诗的理解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无题”诗是专门写男女情爱的;其二,不愿意标明诗歌题目的。陆游还原李商隐“无题”诗的本意,他所作的七首“无题”诗,首首写男女情爱。而且,诗风缠绵哀怨,轻灵空濛,隐约委婉。受李商隐诗风影响,陆游“无题”诗的抒情模式也近似歌词。苏轼的词,人称“以诗为词”,陆游的“无题”诗则可称“以词为诗”。  相似文献   

20.
治学诗是理论的诗,作者实际上是带着意象去构思的,是对治学中深刻关系的把握。诗人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把各种治学之道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治学诗是诗人为自身对治学的反省、体验、品味和感悟寻找到的最为合适的文学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