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六镇长城南线、北线两条长城墙体,均总体呈东北-西南向蜿蜒分布于乌兰察布草原,于中部地段有短暂交汇。六镇长城南线、北线均以阳山秦汉长城东段所在山脉的北麓地带作为其西南防御端点,其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约25千米。选择丘陵间的谷地修筑墙体,是六镇长城的主要特点之一,六镇长城的墙体以土筑最为普遍,保存较为低矮,墙体外侧普遍见有壕堑的痕迹。北线墙体对南线墙体的局部沿用,及墙体沿线发现的32座戍堡,是此次北魏长城调查的重要发现与收获之一。六镇修筑在先,后有六镇长城南线和北线。六镇修筑完成于延和二年至太平真君八年之间。沃野镇最初即建在了根子场古城,白灵淖城圐圙古城经考证为怀朔镇镇址,抚冥镇镇址已确定为位于今四子王旗乌兰花镇的乌兰花土城子古城,而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克里孟古城、三工地土城子古城应分别为武川镇、柔玄镇、怀荒镇旧址。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固原的寺庙及其寺庙文化薛正昌中国的寺庙宫观各有所指,是有区别的。庙是奉祀祭祖、神佛或前代先哲的地方;寺是佛教僧吕供佛和聚居修行的所在;宫观是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处所。但作为一种精神信仰,民间对此并没有严格区分,经常把错综复杂的神仙系统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境基250公里,五峰环抱,峰顶平坦,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据《重修园照寺碑记》所载:上古黄帝时封此山为白云山;殷商时,汤王封它为五峰山;周武王封它为雁门山;秦始皇封它为园光山;刘邦封它为五台山;汉明帝封它为灵鹫山;东晋时封为五顶山;唐武则天封它为清凉山.  相似文献   

4.
北魏羽真考     
刘凯 《学术月刊》2015,(2):128-144
北魏羽真有羽真号、羽真姓氏和羽真侯国三义。三义之间存在关联。学界以羽真第一义为官职或爵称,并不准确。羽真号的合理表述应当是鲜卑拓跋使用的"类官号",内部存在一般羽真、大羽真、内行羽真和内大羽真的分别;其最初功能是分定以血缘为纽带的统治集团内部及与内入诸姓、四方诸姓之间的权力等级边界。道武时羽真号已有大羽真、内行羽真、内大羽真三职的分别:获赐大羽真的原因主要是世领部落,率部归魏及有捍边之功,当类领民酋长;内行羽真可能是针对帝室十姓;内大羽真当是给予昭成皇帝嫡系子孙。以太武帝统一华北为转折点,稳定下来的北魏政权开始收紧对于大羽真等三者的授予,一般羽真大量出现,并因适应权力来源由贵族转向皇帝的大势,而更多地被应用,太武以后诸帝开始将一般羽真号授予汉人,以削弱贵族政治,确保政权由宗王政治向皇权政治的过渡,孝文帝时的羽真号更多地成为一种得到皇权认可、可以进入核心统治圈的身份标识。而在拟制血缘的皇权政治中羽真号逐渐失其意义,以孝文改制、河阴之变为两临界点,在人为制造的历史真空与异质载体历史书写的熏染、挤压下以"理性"的方式被选择性遗忘,出现中古时期鲜明可见的结构性失忆。  相似文献   

5.
卫文江 《晋阳学刊》2002,(1):106-107
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后,铸行"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钱,但谷帛依然是通用的支付工具.从而形成了北魏以谷帛为主,金银,铸币为辅的独特货币流通方式.  相似文献   

6.
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后,铸行“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钱,但谷帛依然是通用的支付工具。从而形成了北魏以谷帛为主,金银,铸币为辅的独特货币流通方式。北魏在平城建都长达97年,长期通用谷帛,遍及一切公私收付;计价、借贷、俸饷、税收、计赃、赏罚、军用,都以布帛作价,有时还用牲口。太和八年(484)颁布官司员俸禄以帛、桑、丝、粟四物发放。“魏初至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魏书·食货志》)。北魏还规定了“三匹绢抵两匹布”交换办法。北魏王朝在平城“营宫室,建宗庙,凿石窟,立社稷”。胡太后还在平城建…  相似文献   

7.
屯田,就其经营形式而言,是我国历史上各封建王朝按照一定的组织系统,强制军队或平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方式;就所耕种的土地所有权的性质来说,则属于封建国有土地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起源甚早,至晚在西汉文帝时已有边郡徙民屯田的明显开端。此后,屯田的地区日广,逐步由边陲及于内地;屯田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屯田者也由徙民逐步发展到以军队及一般民户屯垦;屯田的组织机构,也同样在日趋完备。自魏末晋初废除了屯  相似文献   

8.
张齐政 《船山学刊》2005,(1):136-140
南岳寺庙散文的产生归结于佛、道的传入南岳和南岳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南岳寺庙散文,就其表现内容和形式来说,主要有赋、游记、序跋、碑记和书院记等五个大类。  相似文献   

9.
<正>本教在藏区的流传,虽不如某些本教徒所说的那么久远,但至少也可以追溯到藏族历史的史前期,这期间本教的寺庙从无到有,从兴盛到衰微,都与藏区长期的佛。本斗争紧密相连。对其演变的了解,也是我们加深对本教本身演变过程的一种了解。 一、神坛、修法堂 作为我国藏区古老宗教的本教,也同其他古老的宗教一样,其初期是没有寺庙的。因为连本教自身,这时也仅是“下方作镇压鬼怪,上方作供把天神,中间作兴旺人家的法事”①的既无组织体系,又无系统教义的“巫者”,当然谈不到有专门供其举行各种祭祀和修法的寺庙了。即使有被今人视为寺庙雏形或类似宗教寺庙的场所,也不过是一些极为简陋的神坛和修法堂。而这些神坛和修法堂,不是设在偏僻的岩洞里,就是在郊野的帐篷之中。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有一席之地,可以放得下法器和祭物,本教巫师即可举行祭祀或施行巫术,以及个人虔修了。 关於这些本教初期的神坛和修法堂,意  相似文献   

10.
南岳寺庙诗歌的产生归结于佛道二教的传入南岳。我们可以根据其作者身份的不同,分为南岳寺庙主体诗歌———即僧道们的诗歌与南岳寺庙客体诗歌———即文人墨客咏佛、咏道、咏寺、咏祀的诗歌两大类。一、南岳寺庙主体诗歌:僧道们的诗歌早在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就已传入南岳,但真正产生诗僧诗道却是在唐代。据现有资料,南岳寺庙的第一位诗僧应是唐代的懒残和尚。懒残即明瓒和尚,是北禅南来之第一人。唐天宝年间(742-756年)为南岳衡岳寺执役僧,与唐肃宗至代宗年间隐居南岳的唐代名相李泌投缘。李泌为相后力荐其德,唐德宗遣使南岳召其入京,懒残…  相似文献   

11.
均田制自北魏太和九年至唐中叶,历时近三百年。在这近三百年中,均田制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一直为历代所沿袭。然而在具体内容上,则不断地因时势变迁而有所损益,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均田制的变化,不惟发生于嬗递相交的各朝代,而且还发生于各朝之内。北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都颁布均田令,又都不断地调整、补充和修订均田令。遗憾的是,各朝均田令修订的具体时间和内容,除唐代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外,其余各朝皆无比较明确而翔实的记载。这给我们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均田制的发展演变带来了很大的困  相似文献   

12.
鲜卑拓跋部传统的西郊祭天,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化历程。祭天地点由早期的不固定转为固定发生过多次历史转变。始祖神元帝首次祭天选在夏四月,很可能与汉文化的历法思想密切相关。天坛四门的四种颜色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但追究源头则来自汉文化的五行思想。尽管道武帝皇始元年已经成为天子,但是在举行西郊祭天时则以"可汗"身份。这说明拓跋珪在北魏政权内,具有"天子"和"可汗"两种不同文化的称号。  相似文献   

13.
北魏征讨都督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征讨都督的设置 ,应始于明元帝泰常年间 ,从太武帝之后 ,在制度上开始完善起来 ,并具有诏令任命、加将军衔、持节、称号不统一等四个特点。北魏设置征讨都督的目的 ,在于加强外征内镇战争的能力 ,因而征讨都督具有多方面的军事权力。征讨都督的设置 ,与北魏国家的将军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北魏早期官制中,有诸多汉胡文化杂糅的因素。城门校尉作为两汉、魏晋时期都城防卫的重要官职,在北魏前期却由于少数民族禁军制度的发达而不受重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晋官制的诸多因素重新进入北魏体系。城门校尉亦得以在世宗、肃宗时期再次出现,且任职人员更换频率频繁。东西魏时期,随着宇文泰军事制度的改革,出现十二柱国将军,有两大将军专属禁军,城门校尉亦正式退出城门屯兵这一军事制度。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5,(5)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颁布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土地法规,历史影响深远。近百年来学术界对均田制展开了大量研究,研究的中心议题包括:均田制的渊源和实施背景问题,均田制的目的、作用及其实施情况,以及均田制的性质问题。关于均田制的渊源,一般是从北魏百年历史发展及中原传统土地制度中探寻,大多追溯到北魏初年以来实施的计口授田以及西晋的占田制,或进一步上溯到曹魏屯田制、汉代名田制、战国授田制、西周井田制等,既强调北魏初前期制度的影响,又认为均田制的渊源具有多面性。关于北魏均田制出现的原因或背景,往往是和其目的或作用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主要是在分析李安世均田疏及孝文帝均田诏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论述,即实施均田制就是为了解决豪强兼并、贫富分化而导致的民众贫穷饥馑的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认为均田制既有抑制豪强兼并的一面,同时更强调均田制是为了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目的是使无主荒田与无地农民结合起来,其在恢复北魏农业生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关于均田制的性质,也就是其所体现的土地所有权问题,主要是围绕均田制是国家土地所有制还是私有土地所有制,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孰轻孰重的问题展开论述,也有个别学者强调均田制体现了拓跋鲜卑的农村公社性质,或者是带有村社性的一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总的来看,学术界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观点还存在较大分歧,应该说尚未形成最后定论。  相似文献   

16.
一北魏均田制度与三长制度北魏均田制度,今为便于研究,抄录全文如次:“太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授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迁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人倍田分。于分虽盈,没则迁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夺其不毕之地。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人还分。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  相似文献   

17.
西汉时鲜卑与草原丝路已有接触,东汉魏晋以后,鲜卑尽据匈奴故地,占有草原丝路亚洲部分的大部,建都平城后,拓跋鲜卑逐步扩张,长期拥塞的绿洲丝路重开,西域、海东诸国与北魏的使节、僧人频繁往来,相关遗存也在平城一带出现,如金银器、鎏金铜器、玻璃器、银币、漆器、石窟寺及石雕、胡俑、壁画以及装饰纹样和植物遗存等,真实地反映了公元五世纪平城文化的多元与繁荣。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展的北魏平城美术,以及长江流域的建康建业美术,构成了中国隋唐以前美术的主流意识,也成为唐代艺术文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北魏初期,儒学地位不高,卜筮之风盛行,郑玄易学并没有成为官方主流思想.崔浩推行汉化.推行儒家学说,不过此时官方采纳的学说更多的是崔浩个人的学说,郑玄易学仍然不是主流.直到孝文帝改革之后,随着儒学的全面繁荣,郑玄易学才成为构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来源,在民间也出现了郑玄易学传播的盛况.应该说,所谓的"北学"在北魏中后期才真正形成气候,郑玄易学也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9.
关于北魏的赠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本文所探讨的,是北魏官僚去世时所被赠予之官号,有无一定的基准?若有,这个基准又是怎样的呢?并由此论及北魏将军号之意义,及超越基准的赠官之意义。纵观晋代赠官事例,以赠予包含将军号之类的中央官为主,原来是太守或刺史,死后获得太守、刺史或中央官名的赠官,但无原为中央官而被赠予太守、刺史官职之例。  相似文献   

20.
云南地处中原、东南亚和藏文化的结合部,受到这三大文化体系的渗透和影响,云南的佛教寺庙因而呈现出了多元、多色彩的特征。本文将云南的佛教寺庙划分为汉式、藏式和傣式三大类型,就其历史源流、总体布局和单体结构进行了概括性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云南佛寺艺术作了一些较新的观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