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思想在语言问题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演变 ,即语言的认识论维度、存在论维度和伦理学维度。海德格尔奠定了语言从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换 ,勒维纳斯则实现了伦理学的转换。语言伦理学转换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听”与“说”以及“听者”和“说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工程伦理学研究的全球化趋势,国内学术界作出了必要的回应.总结了国内工程伦理学的三种研究路径并指出了它们存在的共同缺陷.国内工程伦理学研究应针对中国背景中的工程伦理问题,这是进行中国工程伦理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目标和根本所在.而借鉴国外已有的工程伦理学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则是加快这一进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被康德本人称为“道德形而上学”的伦理学是一种理性主义伦理学,因为其基本道德原则被说成是由“纯粹实践理性”颁布的。这种伦理学自问世起,就遭到了形形色色的批判。在德国哲学界,黑格尔、叔本华和马克斯·舍勒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和超越,构成了三条各具特色的超越之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黑格尔以其思辨理性取代了康德的抽象知性,由此沿着理性主义的方向超越了康德伦理学;叔本华把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即恻隐之心当作道德的基础,由此将康德的理性主义转换为一种非理性的情感主义;舍勒则试图立足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建立起一种先天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这就从根本上超越了康德本人及其拥护者和批判者的共同预设:只有纯粹形式才是先天的,任何质料都是后天的。  相似文献   

4.
突现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三种基本理论类型,即自然科学突现论、哲学突现论和复杂性科学突现论。自然科学突现论主张物理主义本体论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哲学突现论则对性质突现、附生、下向因果等基本概念做出了明确界定;复杂性科学突现论则注重关于突现系统描述的方法论问题。三种类型突现论在理论上相互依存,发展呈现出协同进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罗国杰先生的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构成了一种“智库型”的伦理学,是一种资政建言的良知之学。他关于伦理学“正人心”的论断是对中国伦理学正题法则的经典表述,其意义体现在集体主义原则的确立和系统化阐释,其正题之“正”在于用集体主义道德滋养好制度,法则之“则”在于强调:道德更需要用好制度来推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道德关系是伦理学最重要范畴的认识,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的产生、道德的目的三个维度阐释了道德关系在伦理学中的核心和根本地位;从道德关系是道德意识得以存在的基础、道德关系是道德规范体系得以建构的依据、道德关系是道德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的载体三个方面阐释了道德关系在伦理学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实践基础上的“道德”,是伦理学的中心范畴,而对“道德”的研究则构成了全部伦理学内容。纵观西方伦理学发展史,因道德研究旨趣不同,出现了感性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目的论等伦理学发展流派。透过不同的伦理学流派可以看出,道德研究客观上呈现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元伦理主义、后现代主义三个研究维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环境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义学派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指出只有建立在复杂性视野下的发生主体论,即把主体视为由自在主体、自为主体、自觉主体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和网络系统,才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的新平台。文章也密切关注植物的主体性涌现,力图以此为环境伦理学由“人际伦理”向“种际伦理”的演化奠定合理性和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理论,它要反思、论证和回答的问题主要有三个: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问题、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问题及道德的应用和实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求和回答既形成了伦理学内部的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等形态的区分,又指示了考察伦理学形态发展的三维向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当代伦理学的发展定位于三维向度:其一,厚薄之间,即权威伦理—境遇伦理—程序伦理;其二,群己之外,即义务伦理—权利伦理—责任伦理;其三,由近及远,即族群伦理—全球伦理—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10.
应用伦理学虽然是当前哲学领域的热点 ,但没有理论伦理学 ,就谈不到把伦理学的一般原理原则应用于各个具体领域之中 ,就谈不上应用伦理学。相对于应用伦理学而言 ,理论伦理学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元伦理学 ,它探讨伦理学理论和判断的性质 ;二是规范伦理学 ,它力求为人们的行为制定规范和标准。在我国 ,规范伦理很发达 ,元伦理学则相对比较薄弱。规范伦理学是很重要的 ,没有规范伦理学 ,只有元伦理学 ,伦理学就只限于抽象的理论的研究 ,就不能发挥伦理学的作用。但如果只有规范伦理学 ,缺乏元伦理学 ,那么这样的伦理学的理论层次就不高。江畅教…  相似文献   

11.
工程伦理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工程界和社会公众的工程伦理意识比较淡漠,这直接影响到工程伦理学的发展,也妨碍工程师自觉履行伦理责任。本文从人们对工程的认识、工程所采用的方法、伦理因素及伦理学本身的特点、工程的社会体制以及工程伦理问题的复杂性等多个方面,对造成工程伦理意识淡漠的原因进行分析,揭示工程中的伦理内涵,以唤醒人们的工程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2.
论科学伦理精神的审美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伦理精神的审美之维包括自然的审美之维和创新的审美之维。科学伦理精神自然的审美之维也可称为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客体之维,它是科学活动主体对自然物或现象的表现形式、内在结构、运作规律、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性的好奇惊异、敏锐感悟、执著追求、不懈探索,进而生成独特的美学透视、美感领悟和审美直觉。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创新之维也可称为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主体之维。就其本质而言,在它所关涉的对象(科学理论、技术产品)的美,无论是其概念及其目的,还是其外在的特性,丰富的复杂性和实在性,都显得是从其本身生发出来美。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即由政治化转向经济化,由简单化转向复杂化,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由伦理化转向功利化,由从众化转向个性化,由亲近化转向冷漠化.分析其原因寻找其对策,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人际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洛丽塔》和《阿达》等作品中提供了新的乱伦书写的文学经验,跨越了传统的伦理边界。纳博科夫的这种书写呼应后现代伦理思想。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后现代自我伦理学一方面强调了个人所具有的道德自由感,摒除了现代性的秩序和规范对于人的约束和束缚,另一方面又最终把道德的个人化引向了"审美化"的方向。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狂喜"可以从身体美学和文学的游戏精神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这种审美狂喜是后现代自我伦理学的表现方式,以便证明人性的自由和复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改运动是多重话语支配下的产物,其间各种因素交叉互动,合力塑造着这场运动的历史镜像。政治伦理与民间伦理的融合为诉苦动员赋予了经济、政治以外的道德意义,利益和情感的勾连给农民参与斗争地主提供了双重动机,而中国共产党着力培养的新的乡村精英则兼具现代官吏和传统循吏的复合特征。阶级政治虽然是土改运动的主导性权力诉求,但它并未排除乡村社会的所有"他者"。土改运动呈现出的多质性是民主革命进入传统乡村后的必然结果,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科技伦理与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得某些科技活动可能导致恶的结果,科技伦理的非强制性使其对科技行为的规范作用具有局限性,因此必须进行科技伦理立法的研究,创制科技伦理法,以更有效地规范人们的科技行为.  相似文献   

17.
高校辅导员在执业过程中,由于职业具有的政治性、教育性、服务性、管理性、直接性、基层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使其不可避免地陷入伦理悖境、角色悖境、工作生活悖境、职责情感悖境和抓思想与管事务悖境,同时也面临新的伦理悖境的挑战。寻求可能的解构路向,有利于辅导员工作脱离困境。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中媒体身份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作用的二重性。媒体伦理是媒体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并避免消极影响的基本保障。在公共危机事件的预警防范中,媒体应当尽量追求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实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地把信息传递给公众,发挥好化解危机或提供警示的作用。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媒体应当具有大局意识,报道要理性、客观、准确,避免情绪化,同时,还要担负起凝聚人心和激发公众热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比较文学的角度,从社会伦理道德出发,对《红楼梦》中的女主角王熙凤和《飘》中的女主角斯佳丽的形象进行了比较研究。两个女主角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有相似之处,一方面恪守传统伦理道德;另一方面都贪财敛财,心肠狠毒。二人就像《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正面一看是美人——天使,反面一看是骷髅——魔鬼。两人身上所彰显出来的"天使"与"魔鬼"形象透现了人性的纷繁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与基本安全的生命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的重要基地,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是贯彻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与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媒介化时代,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媒介应用的异化加剧了教育生态的复杂化,媒介化环境中教育对象个体的迷失等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构成巨大挑战。新形势下,教育者应淡化身份权威、强化职业伦理,学会用新媒体理论引导;加强信息媒介环境建设、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社会生态;强化大学生媒介伦理素养教育,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认同,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以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