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论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概念,如神、理、气、韵、意、象、风、骨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气”。在古代文论中,“气”几乎无处不在,许多重要问题都与“气”有关,都用“气”来表述,许多重要概念如神、韵、风、势等都要联系“气”才能解释。但“气”又是古代文论最复杂的概念,它内涵丰富、涉及面极广,在很多情况下却又含义模糊、意旨源俄。因此,由之而形成的古代文论的“气”论思想既非常重要,又常使人难以准确把握,成为古代文论研究中的难题。但大体说来,古代文论的“气”论思想可以概括为自然之气论、作家之气论、作品之…  相似文献   

2.
“意境说”是古代文论家根据我国文学创作经验和特有的民族审美传统而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 意境这个词本是佛教术语,它原指某种悟道的境地。后来被人们移植到文艺创作和诗歌评论上来,成为品评诗歌优劣高下的一个重要原则。意境的概念比较宽泛,界说也很纷纭。但对这一概念最常见的解释是: 意,偏重于作家的主观;境,则侧重于现实的客观。意境是主客观的统一,即作家的主观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气,开始是作为哲学概念出现的,在《老子》书中有“抟气至柔”和“冲气以为和”。老子在谈到气和道的关系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得一以生。”这里所说的“一”,买质是指“气”。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气的概念引进了精神活动的范围,创立了“虚静说”。“无听之以  相似文献   

4.
浅谈中国古代文论的“气”论思想王忠良祁海文“气”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艺理论上有极大影响,古代文论中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都与“气”有关,其中的“文气”论、“养气”论就是由此而产生的。但是,“气”又是内涵极为丰富、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些特有的概念范畴开始引起学界浓厚兴趣.尤其是象“意境”、“境界”这样一些常见的术语,更是众说纷纭,出现了种种解释.正象人们常说的那样,文学的自觉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对文学的反思,即文学批评和理论的繁荣;同样,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本身的研究探讨,也是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正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样一种研究探讨,首先必须是对古代文论家的著作的本义的阐释,然后才有可能使  相似文献   

6.
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钟嵘论诗倡“滋味”说。通过他和其他一些文论家的论述,确立了我国古代以味论诗文的传统方法,使得“味”——这一起自人们对食物生理感觉的名词,从此跻身文学艺术领域,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一个颇有特色的概念术语。  相似文献   

7.
“气”之概念起源于春秋战国 ,在其流变过程中 ,孟子、荀子、王充等自成一说 ,但都属于哲学理念 ,直到曹丕创立“文气说” ,“气”才凝定为美学术语 ;“气”从哲学上的论人到涵盖作家的个性气质及文学的特点 ,充分说明了以“气”探求作家的个性和风格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术语有“高职”、“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术语的紊乱势必影响我们对概念的科学认识。因此有必要进行术语的厘清。这些术语中关键是要分辨清楚“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这两个术语可以围绕“技术”、“职业”作扩词式的研究。从“技术”和“职业”到“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值得尝试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文论,有其特殊用语,不同于国外与今日,更因古今语言有所差异,故在理解上往往多生歧意,这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论家的文学思想,便于今日借鉴。多有不利。曹丕“文气”说,即其一例。 “气”本中国古代哲学术语之一,自先秦诸子始,历代多有所论述。时至魏晋,由  相似文献   

10.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蕴含非常丰富。古文主气盛言宜,但骈文之气不同于古文之气,主要表现为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借助虚词启承转合以及潜气内转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气"是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苏辙首次以"奇气"论文,其渊源并非出自孟子、韩愈,而是来自庄子"养气"说.苏辙"奇气"说在内涵指向上,主要包含追求疏宕平淡的文风、抒发不平之气和强调生活阅历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这一批评理论是刘勰"江山之助"文论的发展和完善,对陆游"工夫在诗外"的诗学思想也有重要影响.苏辙"奇气"说对明清文学批评影响颇大,文人广泛以"奇气"论文的同时,也吸纳其内涵,使其成为古代文论中常用的术语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 决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决策问题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到社会的所有人,大到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活动,小到家庭和个人的行动和打算。从日常生活、工作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巨大变革,都与决策密切相关。所以,决策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成为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但究竟何谓决策,目前人们对它的含义有着不同的解释。例如,有一些人把决策解释为“拍板”或“决定政策”。在一部分文献中,可常看到诸如“决策就是制订方案”、“决策就是对若干  相似文献   

13.
董芬 《宿州学院学报》2004,19(1):46-47,136
"气"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人们在不同的领域中对"气"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因而"气"之含义变得更为丰富和复杂。本文从哲学、文论与画论三个方面对"气"的基本含义进行解释,并概括了其所蕴涵的基本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4.
意境”作为中华传统的审美范畴,至今依然面临中国文论走向世界过程中类似译不达意的困境。“The World”①作为现象学的重要概念,有着与中国“意境”之“主客统一”“本质直观”“自然缘发、涌动”等相通融之处。与此同时,“The world”又较少展示出“意境”中的“无我之境”及“虚”和“空”的内涵,在“言意问题”上也与意境说的观点不尽相同。本文拟通过中西两个术语范畴的比较,寻求中西文论话语融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不同于西方古代文论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主体活动。尽管两者都把文学创作看作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审美过程,但古代西方文论是以主体对客体的摹仿为基本点的。摹仿,是古希腊美学的普遍原则,亚里斯多德就是在“摹仿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诗学体系。不管“摹仿说”包含了多少主体的创作意识,其视角始终是着眼于自然,着眼于创作客体的。中国古代文论则不同,它以创作者的主体活动为基点,从来不把文学看成是对客体的摹仿,客体只是主体活动中的一种载体和媒介,永远没有与创作主体有同等的品格。文学不是现实的“影子”,而是精神世界的披露。它所特有的一系列贯串性的核心概念,如“气”、“情”、“意”、“趣”、“才”、“性”、“神”、“韵”等无不与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这种以创作主体为中心的文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  相似文献   

16.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文气说”以“气”论文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本文论述了“气”从哲学范畴到文论范畴的演变,并从创作主体、创作功能和创作风格三个方面对“文气说”细加辨析。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二十世纪当代文学研究的四大方法之一、文学批评的五种模式之一,原型批评在当代中西方文论中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它试图从宏观的、整体的和系统的原则出发,把“单篇诗作放回到作为一个整体的诗歌系统中去”,加以研究,从而构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此,我试图从它的理论中汲取一些合理的因素,来观照《红楼梦》。由此看到:《红楼梦》在爱情文学的这一系统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范式”。“范式”,从理论上讲,是一个具有巨大解释力的词。但在本文中,“范式”只具有原型的意义。原型或原型意象,本是原型批评的重要概念和核心术语,它…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是深耕于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即是深耕于中华民族的原始思维。“原始思维”作为古人重要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使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方式由品评“人”与“物”向品评“艺”过渡。“艺”的评价术语与标准都是从对“人”与“物”的评价中移用而来。特有的思维方式只能运用于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不可移用于其他的文化语言环境中,所以,有必要探讨现代文论界的理论热点:中国文论失语的原因及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过去的几年里,“文学性”这个概念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其考察大致形成了两个派别的观点,一派被视为本质主义的,例如“纯文学”的概念就是本质主义观点的派生物;一派被视为非本质主义的,认为所谓的本质仅仅是一种幻觉。前者处理的问题较为简单,后者却是将自己置于不尽的问题之流中。与此相关,文学研究的成果是一种知识。知识具有多种形态,科学知识仅仅是一种形态,文学研究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显示的是另一些知识形态的意义。文学研究时常出现从概念定义出发来衡量具体的文学现象,而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用具体的分析抵制形而上学的理论趣味。联系后殖民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援引西方的术语范畴可以阐释民族文化的特征,甚至成为反击文化殖民的手段。如果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命题无法企及现今的理论高度,或者远远地游离于现今的历史语境,那么,这种理论就无法承担“现代转换”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奇正”这一术语是刘勰用来解决其文论与实际相矛盾的方法的概括。本文作者在前人对该术语的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刘勰提出“奇正”的原因和目的,并概括了“奇”与“正”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