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切韵》《广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后来在北方话里一般都变为去声,这是大家早已公认的事实。音韵学家把这一变化称之为“浊上变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中,有不少全浊上声字与去声字押韵,这也是不少人已经看到的事实。从《中原音韵》看,“浊上变去”在北方官话中,至迟在十三四世纪已经完成。那么这一演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白居易诗歌中全浊上声与去声相押,是否就能证明当时“浊上变去”已在变化之中呢?对这一问题,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从白居易诗用韵看浊上变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浊上变去,即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变成去声字,是汉语语音发展变化的一条规律。《切韵》(公元601年)音系中的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除了个别的,都读去声,这并非是近代才发生的变化。早在公元1324年元朝人周德清著《中原音韵》时,就根据当时北方官话的语音实际,把《切韵》的全浊上声字绝大多数都列入去声,同现在没有多大的差别。更早一些,公元1161年宋朝等韵学家张麟之就已经把浊上变去的规律看出来了,他说:“今逐韵上声浊位并当呼为去声。”再往上看,唐朝时又怎么样呢?本文拟通过考察全浊上声字在白居易诗中入韵的情形来看一看中唐时代北方官话浊上变去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8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冈岛冠山所编汉语教材《唐语便用》所载汉字的异读声调进行了梳理,笔者认为作者对异读字声调记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音面貌,比如“浊上变去”,保留古读等,一是作者不能够把握汉字的正确读音,比如多音字及古读中的两读现象,一是语流音变造成的协同发音,再就是纯粹的错读。  相似文献   

4.
藏本《图经衍义本草》源自元刻。全书音注数量不多,但内容丰富。其中同义异音类型涉及到了中古汉语语音演变的若干问题:声纽影以相混;韵部止蟹摄细音、梗摄三等入声与臻摄入声合流,入声韵尾消失;声调浊上变去。音注基本上是依据口语,符合宋代语音发展规律,且带有方言特点。  相似文献   

5.
明末浙江衢州叶秉敬撰同音字表《韵表》在明清等韵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得到认同,然其中之浊上变去现象却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尤其在方言声调确定方面的价值更是无人论及。我们在对《韵表》中浊上浊去声字进行穷尽考查后,发现其中的上去两读字是共时现象表现历时变化,符合词汇扩散理论,说明它所体现的这种方言的声调正处于浊上变去的进程当中,正可以印证后来衢州方言声调的情形,体现了它的方言特点。已变字数量少说明仍处于变化的前期阶段。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调查发现,中古全浊上声字在大部分方言中多数已变为去声,在少部分方言中多数仍保留上声,在个别方言中多数归入阴平、阳平,在极个别方言中归入去声与其它调类的数量基本相当.根据全浊上声字的变化比例或变化方式,可将归入同一调类的方言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1)"浊上变去"是一条强大的语音演变规律;(2)调型调值相似是全浊上声归入其他调类的重要原因;(3)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并不均衡;(4)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尚不稳定;(5)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受地域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7.
我与音韵学     
提起音韵学,不少读者感到很陌生.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一门传统学科,它属于汉语语音史.汉语语音史是汉语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它并行的是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语音史研究汉民族共同语和主要方言在各历史时期的语音构造,以及语音的演变规律.大学古文古史专业的学生到高年级要学语音史或音韵学.这门课没有多少形象思维,不少学生感到枯燥,不愿意学.当初我也是这样.记得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汉语史课.任课老师是许绍早教授.先讲语音部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是阶级斗争,学校里不停顿地批判“封资修黑货”,同学们就更不愿学.我的志趣在现代汉语和修辞学.大学五年级念完,毕业分配到  相似文献   

8.
关于方言中的破读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引言这里所谓“破读”,指“声调破读”的“好(上声):好(去声)”和“声母破读”的“奇(奇数。见母):奇(奇异。群母)。”破读在汉语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破读关涉到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由于汉字构形的特性,破读又关涉到汉字。研究汉语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乃至文字史,都必须注意到破读。破读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保存。方言调查应当注意记录方言中的破读现象。把传统的破读现象的观察研究之所得引入到方言调查研究中来,也就是,把“破读”同“方言调查研究”挂钩,这是很重  相似文献   

9.
张平忠 《东南学术》2012,(4):257-265
开口呼与合口呼是描绘汉语韵部发音面貌的一组对称体系,是汉语语音性质重要的区别性特征。开合口在历史进程中的转化透露出了汉语语音传承衍化的信息,探讨其演变历程有助于发现语音发展规律。文中以唇音为对象,逐个分析了各韵字从隋唐经两宋、金元、明清直至现代所发生的开合演变情况,从唇音开合口的角度展示了中古以来汉语语音发展的概貌,同时认为,唇音声母的影响是唇音各韵字发生开合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粤语系内的大部分地区,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字清化后的发音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阳平及仍保留读阳上的为送气音,浊上变了去声的及阳去、阳入的读为不送气音。广东南海县沙头话古全浊平声字的演变情况则另具特色①。本文拟着重对其特点作动态的分析,即区分沙头话古全浊平声字读音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1.
汉语代词在历史上往往发生一种特殊变化,即由一个疑问代词跟一个非疑问词组合形成一个复音式疑问代词,这个复合式疑问代词又可以通过省缩原来的疑问词部分而保留起初的非疑问词部分,然后成为一个新的疑问代词,这一过程又常常伴随着音变。汉语史上代词的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汉语代词历史演变的一种特殊规则。注意这种特殊变化,对于研究汉语代词的历史演变及探索汉语发展变化的规律,都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慢道”、“慢说”和“漫道”、“漫说”两个词条。同时,我们发现《聊斋俚曲集》里也有“慢”与“漫”两个字形,而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既有不同又有交叉。从词义的联系性和系统性出发,对俚曲集里“慢”和“漫”的实例进行考察,发现“慢”、“漫”都作为同样的两个词的书写形式而存在。作为学习和使用汉语典范的规范型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忽视了词义的系统性,在词条的收录上存在不确切现象,并且牵涉到了汉字的规范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主要有三个途径即声转、韵转、调转,声母在古代称为"声纽",是汉语音节的"枢纽",声母的变化是汉语语音变化的关键因素,汉语词语衍生、古籍训释、语音发展都跟声母关系极为密切,运用"声转"理论结合韵转、调转理论,可以说明汉语语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从句”? 在汉语里,我们常常遇到句子作成分的现象,作成分的句于就叫“从句”。例如: (1)面色红润。这是一个句子,“面色”是主语,“红润”是谓语。可是在下边的句子里,这个句子却作了另一个句子的谓语。如: (2)老人 面色红润。例(2)的主语是“老人”,谓语是“面色红润”。“面色红润”在例(2)里就是“从句”。 句子作成分,这本是汉语的实际。把这类作成分的句子叫作“从句”,正如实地反映了这个实际。可是,多少年来,这种语言现象被人们解释成主谓词组作句子成分。大家所熟悉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就是这种观点。这样解释我们认为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杨宇枫 《殷都学刊》2012,33(4):109-114
“趋向范畴”是指用来表达“趋向”这一语法意义的句法手段,在汉语中主要用趋向动词系统来体现.但趋向动词作为一个“语义一句法”范畴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在中古时代随着趋向补语的产生和使用、以及趋向动词具有共同的句法表现之后才产生的.同时,汉语趋向动词系统也是在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演变后才成为现在的面貌.对于汉语趋向范畴以及趋向动词系统历史演变的考察可以为我们观察汉语语法系统的历时面貌提供一个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语法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再加上方块汉字不直接表音,书面语言没有按词分写的习惯,不能显示音节的变读等等,这就给汉语语法分析造成很多实际困难。这正是我国目前语法教材和专著讲述观点分歧的客观原因。能否在汉语语法分析中更多地注意运用语音标准,从而减少语法分析中一些不必要的分歧,以利语法研究和教学,这是本文所探讨的中心问题。 语言是一定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形式的符号体系。语法和语音互相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一种语言,任何一句话,如果脱离具体语言,都将无法存在,不可理解或产生误解。这是我们强调语法分析必须运用语音标准的理论根据。 目前流行的一些语法教材和专著,对运用语音标准认识还不很一致,因而对一些语言现象的分析论述也不一样。 请比较各家对词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去分析 ,社会上的伦理观总是“义”与“利”的不同程度的结合。其结合模式(类型 )是“义利双轻”、“重利轻义”、“重义轻利”、“义利双重”这四种基本类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应是“双重型”的义利观。本文从新的角度对此作出探讨 ,以求教于读者。   (一 )社会主义义利观属“双重”     型的理论依据  首先 ,明确社会主义是双重的义利观是受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启示。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己有数百年历史 ,因而有丰富的正反经验。尤其是社会主义在苏东 2 0世纪初的胜利和 80年代的演变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  相似文献   

18.
自1985年朱德熙发表了《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一文后,汉语方言反复问句开始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20多年来的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研究,大致可分为兴起期、深入期、繁荣期三个阶段。其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对各种方言反复问句格式的揭示、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分布及相互关系、方言反复问句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层次、方言反复问句的归属等方面。其研究较注重语言事实的描写和分析、多元视角的探讨以及历时和共时的比较。而扩大发掘面、加强共时的比较和结合语音研究将是今后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葛峥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6):137-139
现代汉语流行语中,外语语音词汇的借用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语语音词汇以各种形式被借用到汉语中来,包括字母音的借入、词语的完全音译和半音译,以及旧音新用等。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受向外语借词的传统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化的影响。外语语音词汇虽然丰富了汉语流行语,但我们在吸收外来语音词汇时不能盲目,而应使之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陈抡先生自三十年代起即发心立志以西学研究先秦古籍,迄今五十余年。虽几经挫折,而雄心不减,今于八十高龄,卒成《天问》、《离骚》、《九歌》、《九章》译注,及《诗经》译注之大部。《诗经》译注拟于一九八七年完成。陈抡研究《诗经》的特点是对语音对应规律的应用。他认为清代学者虽然比较尊重语言的历史,但没有从汉语演变过程中找出古今语音和各种亲属语音的内部联系——语音对应规律,仍然无法解通古籍。他认为欧洲历史语言学中的“历史比较法”通过对一种语言及其各亲属语言的语音、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进行比较,从而揭示语音对应规律和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