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小说《熊》塑造了一位具备“福克纳式传统美德”(the good old virtues)的理想人物——主人公以撒·麦卡斯林即艾克(Isaac McCaslin)。艾克的精神成长历程,与《圣经》中的《旧约》里的摩西有很多相似之处。福克纳对他寄予期望,正如上帝寄希望于摩西一样,希翼艾克为危机之中饱受困惑与磨难的现代人找到一条精神上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的许多作品都是对其早期发表的短篇小说进行二次修改而成的,这是福克纳创作生涯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在其短篇小说《熊》的基础上,福克纳经大量修改和扩充完成了中篇小说《熊》的创作,从而实现了作品主题思想的巨大升华与超越。从《熊》的两个版本的对比中,我们洞见到了福克纳的创作动机,考察到了作者在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背后更深层的思想嬗变。较之同名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熊》不仅赋予荒野与文明以善恶对立的道德内涵,还试图据此为美国南方种族制度的痼疾和生态危机寻觅出路,表现了作家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生态伦理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3.
《去吧,摩西》中的短篇小说《熊》在看似简单明晰的文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尤其是带有强烈议论性质的第四部分,其叙事不仅暗示了小说审美风格的转变,而且体现了福克纳小说人学救赎观念与生态伦理思想的交汇融合。强调自然生态环境是人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对自然生态环境宗教般虔诚的敬畏情怀构成了小说《熊》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第一层内涵。强烈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现代工业文明对荒野和自然的破坏,深化宗教人学意义上的罪恶与救赎的观念构成了《熊》生态伦理观念的第二层内涵。此外,《熊》还传达出了福克纳强烈的拯救与重建人的本质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美国现代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中篇小说《熊》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说明象征性手法的娴熟运用是《熊》走向成功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的小说《熊》讲述了一个生动精彩的狩猎故事,其中猎人布恩和猎狗"狮子"杀死大熊"老班"的场景悲壮惨烈,令人震撼。事实上,布恩屠熊之举有着深刻的隐喻性。通过分析布恩杀熊的隐喻,剖析了杀熊之举并不像有些评论所说是英勇之举,而是无知短视的现代人对原始大自然的破坏力的彰显,从布恩屠熊的隐喻中读者可以体会出现代人在被工业文明异化后的焦躁与困惑以及作家福克纳徘徊在工业化的理性和返朴归真的本性之间的矛盾心理,感受弥漫整篇故事中的悖论。  相似文献   

6.
一、时间从这里诞生福克纳是一个打猎的好手,他在一系列美国南方狩猎小说中准确地表现了一个富有经验的猎人对自然的种种感觉和印象。福克纳当然不仅是一个打猎好手,他在他的大自然中、狩猎经验中悟出了猎人未曾悟出的真理,索回了历史未能索回的美。这一点,在《熊》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熊建 《社区》2011,(5):41-41
前两天偶然看到日本一部拿过奥斯卡奖的电影《入殓师》,讲日本一个地方有一种职业,以一种优雅的仪式给故去之人更衣、化妆、敛人棺材,将对死者的尊重体现得淋漓尽致,将对生者的抚慰表达得贴切可心。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派的代表,他的作品以美国南方为背景,乡土人情是其许多小说的共同主题,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福克纳通过对艾米丽一生的叙述,说明了艾米丽和杰弗镇人之间的千丝万缕而又紧张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南方乡土人情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是蜚声世界的文学大师,他的小说多半描写人采取行动的心理动机,发掘人在现代世界中进退维谷的处境。《熊》是其短篇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评析这篇作品,以帮助我国读者了解和认识福克纳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并对我国的小说创作有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10.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女主角凯蒂·康普生历来被指责为道德败坏的女人 ,被认为是导致康普生家庭衰落的罪魁祸首。其实 ,应受谴责的不是凯蒂 ,而是她生长的那个不健康的有障碍的家庭。父母失职、家庭冲突和同辈嫉恨把美丽的凯蒂一步步推向了毁灭。福克纳试图通过讲叙凯蒂的故事来向人们传达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因素 ,家庭环境对人的成长及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主人公爱米莉表面看去象似一个悲剧形象 ,然而细细读之 ,就会发现福克纳赋予了这一形象以深刻的内涵。本文认为福克纳通过爱米莉形象的塑造 ,旨在揭示“人”生存的困惑以及颂扬“人”在与命运抗争中所表现出的超凡的“忍耐精神”  相似文献   

12.
孙恒存 《东方论坛》2012,(5):110-113,118
曹文轩在成长小说系列的创作中切实地关注了少年的成长。成人仪式具有少年流浪的因子。少年流浪的仪式化和完美化在《根鸟》中建构起来。少年流浪的互文本分析可以从共时轴线上理解曹文轩成长小说中内含的成人仪式。成人仪式的文学再现显示了曹文轩古典形态的文学观念和形而上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成人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结合容格有关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学理论,对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作了新的解释。文章在确定成长小说与成人仪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小说的母题、原型、结构、人物,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含有成人仪式原型结构的成长小说。整部小说通过哈克的象征性的死亡与再生、出航与回归,充分地表达了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自世'与'他性'的冲突。小说的结局反映了作家面临上述冲突而作出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叙述文本具有多重视角,叙述者又往往故作反语,从而造成了《红楼梦》中的叙述迷雾现象。袭人形象的歧义性就是红楼叙述迷雾的一个反映。袭人并非传统中的奴性、柔顺,恰恰是个以仆束主之人,而爱是她的有力武器。以妾择妻现象则是她左右宝玉命运的又一反映。袭人不是大观园众女儿中的幸存者,而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叙述技巧创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聚焦转换是多角度叙事的完美展现,显示了极大的自由度和创新性。小说频繁的聚焦转换不仅展示了福克纳高超的叙述技巧,同时完美地刻画了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16.
成人仪式是人类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古老的青年教育的方式,积淀着一个民族的古风遗俗,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成人仪式是一种“成人”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生活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责任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生命教育。它启示我们:成人仪式的形式要庄严隆重;成人仪式的内容要丰富多彩;成人仪式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感。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伦理的视阈下,重新透视福克纳的中篇小说《熊》中主人公艾萨克的成长经历和荒野狩猎的内涵,从中剖析大自然所承载的固有价值、荒野自然与技术文明之间的冲突及“回归荒野”的含义,可以阐释其中折射出的美国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拓荒史”,以及存在与占有、和谐与对峙的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史的嬗变。《熊》所透露出的作者的生态忧患意识及其前瞻性的生态伦理观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18.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叙述技巧创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聚焦转换是多角度叙事的完美展现,显示了极大的自由度和创新性。小说频繁的聚焦转换不仅展示了福克纳高超的叙述技巧,同时完美地刻画了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19.
《熊》叙述了主人公艾萨克两个阶段的成长:第一阶段在黑人山姆·法泽斯的引导下,在大森林里学习打猎技巧,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猎人;第二阶段在家族旧账册里发现祖先的罪行和奴隶制的罪恶,选择放弃遗产继承权,为家族赎罪。艾萨克的成长行为与他本人的荒野情结和宗教情结有密切的关系。分析他的荒野情结和宗教情结对认识艾萨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以下简称《押沙龙》)中朱迪丝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解读,认为生于一个种族主义盛行的南方家族,朱迪丝的成长历经了三个阶段:叛逆、觉醒、救赎。其中成年期间的转折是埃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即恋父情结失败后作的一次调整,是朱迪丝童年心理经历的一次解脱,她的变化寄托了作者福克纳对堕落的南方尚存的一丝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