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熊》看福克纳对美国白人文明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克纳通过《熊》这部作品描述一场狩猎活动,反映出美国白人的到来导致了美国森林的退缩和"未受玷污而不可败坏"的森林居民的消逝,并为之深感难过。他反思了美国白人文明,强烈地批判了它的毁灭性和邪恶的一面,并希望能为人类找到一条合理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的小说《熊》讲述了一个生动精彩的狩猎故事,其中猎人布恩和猎狗"狮子"杀死大熊"老班"的场景悲壮惨烈,令人震撼。事实上,布恩屠熊之举有着深刻的隐喻性。通过分析布恩杀熊的隐喻,剖析了杀熊之举并不像有些评论所说是英勇之举,而是无知短视的现代人对原始大自然的破坏力的彰显,从布恩屠熊的隐喻中读者可以体会出现代人在被工业文明异化后的焦躁与困惑以及作家福克纳徘徊在工业化的理性和返朴归真的本性之间的矛盾心理,感受弥漫整篇故事中的悖论。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的许多作品都是对其早期发表的短篇小说进行二次修改而成的,这是福克纳创作生涯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在其短篇小说《熊》的基础上,福克纳经大量修改和扩充完成了中篇小说《熊》的创作,从而实现了作品主题思想的巨大升华与超越。从《熊》的两个版本的对比中,我们洞见到了福克纳的创作动机,考察到了作者在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背后更深层的思想嬗变。较之同名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熊》不仅赋予荒野与文明以善恶对立的道德内涵,还试图据此为美国南方种族制度的痼疾和生态危机寻觅出路,表现了作家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生态伦理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美国现代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中篇小说《熊》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说明象征性手法的娴熟运用是《熊》走向成功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5.
《去吧,摩西》中的短篇小说《熊》在看似简单明晰的文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尤其是带有强烈议论性质的第四部分,其叙事不仅暗示了小说审美风格的转变,而且体现了福克纳小说人学救赎观念与生态伦理思想的交汇融合。强调自然生态环境是人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对自然生态环境宗教般虔诚的敬畏情怀构成了小说《熊》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第一层内涵。强烈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现代工业文明对荒野和自然的破坏,深化宗教人学意义上的罪恶与救赎的观念构成了《熊》生态伦理观念的第二层内涵。此外,《熊》还传达出了福克纳强烈的拯救与重建人的本质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重读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熊>,指出作者在作品中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描绘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大自然的破坏,反映了作者要求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小说《熊》塑造了一位具备“福克纳式传统美德”(the good old virtues)的理想人物——主人公以撒·麦卡斯林即艾克(Isaac McCaslin)。艾克的精神成长历程,与《圣经》中的《旧约》里的摩西有很多相似之处。福克纳对他寄予期望,正如上帝寄希望于摩西一样,希翼艾克为危机之中饱受困惑与磨难的现代人找到一条精神上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熊》描写了一个男孩在开化的文明世界与尚未受破坏的混沌世界之间的边境上如何生活成长 ,并且懂得人事及他所了解到大自然的过程之永恒性及自然为生命之母  相似文献   

9.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成人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结合容格有关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学理论,对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作了新的解释。文章在确定成长小说与成人仪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小说的母题、原型、结构、人物,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含有成人仪式原型结构的成长小说。整部小说通过哈克的象征性的死亡与再生、出航与回归,充分地表达了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自世'与'他性'的冲突。小说的结局反映了作家面临上述冲突而作出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八月之光》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福克蚋选择了小说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形成他创作的独特风格.<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但它还是一部人们远未读懂的小说.这部小说在语言上凝重有力、奇形怪状,在小说的结构上也独树一帜,而且人物特色具有典型意义.福克纳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了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以他对文体的大胆实验,独特的叙事技巧而驰名世界文坛。《熊》以19世纪美国南方为背景,以大熊老班的几次相遇为中心,为我们展现了美国最伟大的狩猎故事,可以与麦尔维尔的《白鲸》相提并论。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很多评论家从生态批评、种族问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旨在分析它的文体特...  相似文献   

12.
张扬的小说《第二次握手》是"文革"期间被广泛传抄的一本小说。它是那个时代社会思维的标本,有明显的宗教化特征;其中人们的信仰和爱情都因政治化而神圣,人们盼望在"苦行"中获得拯救,他们的痛苦在"禳解"仪式中得到净化、转化,"膜拜"让人获得了神圣的力量。由此分析我们或许对当时社会的非理性狂热有更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短篇小说《艾莉》中的女性人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艾莉》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 ,她们飘忽不定的命运、面对社会和经济变化的严酷现实所进行的呐喊、抗争抑或屈从 ,也正是美国南方的历程的缩影。《艾莉》的最大价值在于为研究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出发点。”抛开艾莉 ,任何对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人物的研究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在小说的叙事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使小说的创作进入全新阶段,对小说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贾平凹在20多年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磨练自己的叙事技巧.同时,他能以谦虚的态度不断吸取前人的叙事经验.二者在叙事上既有差异,又有共性.福克纳始终坚持乡土叙事,精心营造着“约克纳帕塔法”这个独特的乡土世界;而贾平凹在去乡和还乡之间游走,其故事文本始终关注乡土世界的芸芸众生.二者尽管在叙事视点上不同,但他们始终关注社会底层的人情冷暖,体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主义小说家福克纳的作品以其对人类苦难的关注和同情、对人性的现代主义揭示而引人注目,其独特的小说技巧也一直是文学研究和评论的焦点。《我弥留之际》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于一身,成为现代主义小说写作的典范。文章从互文性角度解析这部小说的构思策略及主题,阐发了福克纳对人类苦难的描绘甚至歌颂,表达了对人类坚韧精神的敬意。  相似文献   

16.
叶舒宪教授的《熊图腾》一书,重构了一个失落已久的熊神崇拜的传统,在人类文化的广阔背景上探讨了熊图腾文化的普遍性.说明了人类文明对于农业社会之前的狩猎生活及信仰的遗忘。启示我们要跳出汉文本的主流定势和制约,从文学、历史和神话的多重角度反思农耕与文明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以《喧哗与骚动》为自己赢得很高的声誉,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小说《喧哗与骚动》命名独特,颇具深意。作品以作者熟悉的美国南方种植园主家庭为背景,弥漫着乡土气息,充斥着悲剧色彩。作品采用意识流的描写手法,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与白先勇,同是美国和台湾20世纪文学中现代派文学的"大师级"人物。从《文学杂志》中领略了现代文学魅力的白先勇,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无疑都受到福克纳小说的深刻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对《台北人》内容、形式的解读以及与福克纳小说的比较,在分析白先勇小说特色的同时,揭示出白先勇小说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描述道教的黄箓斋醮仪式,是一场具有深刻内涵与文化意义的仪式,构成了一个象征符号体系。考察仪式举行的时空、形式、结构、内容和功能,发现孔尚任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神道设教”的民族叙事传统,反映了明末清初儒学传统为政治提供价值基础、为社会提供认同凝聚和为个体安顿身心性命的作用和意义减弱时,与儒家互相渗透、影响的道教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构成了对儒家道德的支撑,揭示了中国宗教文化于明末清初社会的碰撞和交融。宗教文化以特殊而显著的形式深入到了《桃花扇》的主题、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话语表述方式中,折射着文学与宗教、历史与神话、仪式与政治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南方流派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是一位实验性的作家,在他的文学生涯中,他做过多种尝试,他的早期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这部作品的创作思想显示福克纳在上世纪30年代从人道主义向自然主义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