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飞  吴先华  孟克 《江淮论坛》2011,(6):149-152
西方的人文传统和价值体系由于中西方现实条件的不同,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大学人文教育。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必然要走本土化道路,必然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发扬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在大学人文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本科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大学生文化自觉及主体意识的唤醒是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2.
徐晓风  刘英 《北方论丛》2016,(5):124-127
20世纪下半叶,西方科学哲学实现了从传统科学哲学向科学文化哲学的转变,经过“文化转向”之后的科学哲学所持的立场基本上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哲学立场,标志着对科学哲学的“人文理解”明显增强,力求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通.这种“科学文化哲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科学和哲学的定位,从而从整个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来认识和理解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将促进科学哲学与人文哲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从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而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为载体来培养人的活动。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息息相关,文学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文学教育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在这过程中要注意明确培养目标,避免把文学庸俗化、模式化,并且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与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4.
人文教育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人文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冬  宋彩萍 《齐鲁学刊》2005,3(5):137-143
历史上,大学人文教育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形成并保留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传统,男一方面随着社会变革又加以发展、丰富且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视域下人文教育的特征对当代中国人文教育的重建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主要体现为:以历史的眼光,把握人文教育的根本;以开放的眼光,吸收世界人文教育的精华;以战略的眼光,重塑未来人文教育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语文的文化熏陶对学生影响很大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使学生欣赏到真、善、美 ,并能使其语文能力与人格健全平衡发展 ,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谈人文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内涵(一)人文教育的内涵。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人文教育是对培养人文精神,致力于人的道德精神价值领域的一切教育的高度抽象。人文教育最重要目的是使人成为一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格高尚、志趣高雅的身心健康的人,成为一个对他人、社会、自然生态环境具…  相似文献   

7.
王治东  卢传斌 《理论界》2004,27(6):114-116
科学与人文的对立,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嬗变而不断加以表现的.在哲学反思的层面上,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使人们无法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质.只有二者的融合,才可以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我本质的统一.以思辨的观点,考察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是抽象的哲学思辨,也是我们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再坚定.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人文的对立,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嬗变而不断加以表现的。在哲学反思的层面上,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使人们无法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质。只有二者的融合,才可以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我本质的统一。以思辨的观点,考察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是抽象的哲学思辩,也是我们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再坚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都在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素养,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为了更进一步增强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大学加强人文教育应融合科学教育,强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大力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0.
李晓燕 《江淮论坛》2009,(6):175-179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个人的充分和谐发展服务。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有“科学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这些教育思潮在特定历史阶段顺应了时代需要,但由于科学与人文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些思潮呈现出相互更替、妥协和融合的历史轨迹。基于对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审视,文章提出“科学的人文教育”这一理念,指出它既不是“‘科学的人’教育”,也不是“‘科学的并且人文的’教育”,而是“科学的‘人文教育”’,其根基是“人文性”的,其发展方向是“科学性”的,其宗旨是使人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11.
艺术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华 《天津社会科学》2007,2(2):106-110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当代艺术教育都处在发展的困境之中。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社会功利性与文艺复兴所呼唤的人文情感性之间的矛盾,既是西方近代以来艺术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当代艺术教育应当重建社会功利性的基础,从而使人文情感性的引导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对于新世纪的中国艺术教育来说,历史经验或许可以为它走出两难困境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史学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铸就了以史为鉴的民族文化智慧,并培育出深厚的人文征实传统。其发端于周公,成就于孔子,复经历代史官、史家的努力,蔚成吾族一贯风采,亦为吾族几千年生机所在。在面对西方文化和现代的世界变局时,如何重新使之彪炳,再度为之定位,乃是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的创新性,通过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教育,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学生。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把科学——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实质是使学生学会和谐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综观当代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其缺陷常体现为“人文知识贫乏,学习目的功利趋动明显;人文价值残缺,缺乏整体判断能力、是非观念、同情心和吃苦耐劳精神;感情冷漠,无责任心,举止失范。”文章认为提高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校关键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二要科学设置好相关的人文知识。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理念基于人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价值,人文关怀源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潜能及其需要,人们享受人文关怀与创造人文关怀是同一个过程。人文关怀至少可分为六个层次:生命关怀、生存关怀、权利关怀、道德关怀、终极关怀、自然环境关怀。人文关怀思想发源于西方,中国传统文化也饱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性维度,马克思主义把人类思想史上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应吸取先发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教训,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基本精神,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文关怀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素质、素质教育暨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金星 《天府新论》2006,(Z1):263-266
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其涵盖面很广,但主要的是人文和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立世之基,人文素质是为人之本.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能促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栋梁之才.人文素质包涵了人文知识、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多个层面且与文化的关系密切.目前重理工轻人文教育的现象非常突出并已造成严重后果,应予高度重视和迅速改变.  相似文献   

17.
人文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和高尚精神,构建以对社会本体正确认识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时代呼唤大学生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要立足于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切实有效地推进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需要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呼唤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在图书编辑活动中,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需求,关注人的存在的文化之根,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从而推进社会主体的人格、意志与品格的完善,达到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阎保平 《江淮论坛》2004,(5):150-152
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在人文教育方面肩负有重大使命。新形势下,高校人文教育应当着重关注以下问题:(1)重建大学理念和理想;(2)制定实施高等学校人文教育行动纲领和规划;(3)高校内部要加大人文教育的建设力度;(4)人文教育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旋律;(5)人文教育及学科建设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人文精神有着内在的本质差异,但文明源头的人文精神内核却是相通的:即注重德性,通过教育以达"德性教化"的目的,实现生命个体同群体的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既要汲取西方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人文内涵,又要继承中国"道德性人文精神",重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此达到"文"和"人"真正的统一,实现社会真正的大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