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徐惠婷  陈煜 《浙江学刊》2006,(6):187-190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最为辉煌鼎盛的王朝,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行政法的发展也极其突出。本文在介绍职官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唐朝职官制度与现代社会制度的脉络联系以及唐朝职官制度的精神内核和负面影响研究,来阐述唐朝职官制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义芳 《社科纵横》2010,25(8):61-63
楚国和雅典在司法机构、职官设置及诉讼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楚国的司法组织系统和地域政治系统大体一致。雅典有专门的立法、司法机构和官员。楚国和雅典在普通的民事、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上基本一致,但雅典有特殊诉讼即立法监督诉讼,而楚国没有。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法制分别是楚国和雅典政治制度的保障,楚国和雅典的司法制度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3.
无论对发达国家 ,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公共部门的缩减都是经济改革重要的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曾经以计划经济为主的东欧国家和其他国家 ,人们更有理由去调整公共部门中的就业人数 ,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 ,在为数众多的拉丁美洲国家各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通行的经济政策 ,其结果 ,形成了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和负担过重的国有企业。 1990年初 ,厄瓜多尔中央银行曾拥有 5 80 0名报酬优厚的雇员 ,而现在这家银行仅雇用了 2 70 0名工作人员。与此同时 ,世界各地的许多政府机构和银行也开始实行公共部门的机构改革。这种机构改革的…  相似文献   

4.
在本文对战国时期燕国的官制、郡县制、俸禄制、兵制、刑制等制度进行了详细 考究。燕国官制分为政事职官和军事职官两大类,政事职官有相、司徒、司寇、司工等20余种, 军事职官有将和司马。燕国的都郡县制设置较晚,郡守、县令均由燕王任免。燕国任用官吏,是采 用俸禄制的形式,任免官吏,是以玺印凭证.燕国有左、中、右三军,燕王还有自己的禁卫军。燕 国有监狱及劓、刳腹、刳肠、斩、截等刑法,颇为残酷.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古以来即有注重社会保障的优良传统 ,并在城市中较早地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 ,辅以家庭赡养 ,家族间收养及私人捐献施舍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城市中社会慈善机构设置主要有养济院、漏泽园、育婴堂、惠民局等。历代备荒、救荒机构设置均以仓储为主 ,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救助程序。  相似文献   

6.
朝鲜半岛出土的木简,有食品货物标签、登记簿、祭祀呪符、题签轴、公文书、《论语》木简等,类型多样。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等古代朝鲜三国的木简各有差异,其中百济木简与古代日本的木简具有密切的类缘性。这表明伴随着物品与人员的移动,木简也随之在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之间、百济王权与倭王权之间流播。在自中国大陆传播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并被接受的过程中,木简文化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衍变。朝鲜半岛出土的各种木简,为探讨此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7.
古代恒河平原城市化是和北印度部落社会转变为国家的过程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是高级氏族世系转化为王权的时期,也是家族取代部落成为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时期。在这期间,佛教作为一个非正统宗教成为北印度占主导地位的宗教。这些政治变化和宗教变化使得恒河平原的城市化具有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宗教因素究竟怎样互相作用,怎样影响城市化过程的呢?本文就想从商人阶级这个角度来探索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8,(4):141-147
以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保存的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仁爱邑侯永定阴阳生僧巫省役德政碑》为引,结合历史文献,探讨官方"阴阳学"始于元代的阴阳教学和管理机构,发展至明代,更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地方性官方机构,主官方阴阳学教学和管理之职,兼司钦天监之责,及组织官方的祭祀仪式。而碑文中"阴阳学"的人员包括有职官训术、阴阳生、阴阳僧、巫等,文献记载这些都必须是通阴阳、懂术数之人,其中职官和阴阳生多为世业子弟传承的,而职官的荐举是严格的,阴阳生更是明代世袭阴阳户籍中的力役,所以,明代"阴阳学"是官方掌控属邑阴阳人士的主要机构。因此,该碑文为研究明代"阴阳学"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张亚辉 《社会》2022,42(5):37-61
在后弘期,绝大部分前弘期吐蕃藏王的后代流落到了卫藏地区之外,他们的贵族身份往往成为边疆土司制度的卡里斯马基础。本文从谷苞先生对卓尼土司政体组织方式的研究出发,系统分析了卓尼土司从明代的巫术型王权转变为清康熙年间的司法型王权的历史过程及其社会学机制。通过与其他王权形态的比较,可以发现,仅从部落头人或酋长入手理解王权制度是不够的,王权的本质在于对社会多样性的涵盖,基于祭司的等级制度和基于司法的和平是王权取得这一地位的关键。在清康熙年间的边疆和平运动中,卓尼土司通过刊刻大藏经和扩张禅定寺教区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等级制度,但这并不能彻底遏制土司治下各部的分离倾向,只有中央王朝的司法裁决才是土司维系自身的根本凭据。但是,无论是巫术型王权还是司法型王权都无法彻底控制武士集团,神圣王权始终都只是政治体系的局部而已。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渎职犯罪起源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渎职犯罪立法与夏、商、西周时期职官的世袭制密切相关,即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渎职犯罪的政治根源,在制度上为奴隶主贵族进行渎职犯罪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打击职官的渎职行为,夏、商、西周时期都对官吏渎职行为认定为犯罪,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对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先秦时期的反渎职立法对当代中国的渎职犯罪法律规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应该将"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加强对公务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同时,完善打击渎职犯罪的立法,强化权力监督机制,从而防止国家公职人员的渎职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1.
李文才  张琛 《阅江学刊》2011,(3):106-114
太子舍人、太子中舍人作为东宫职官序列的重要成员,在魏晋南朝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魏晋南朝此二职已成为国家正式职官,在此期间,太子舍人、太子中舍人的职掌及任职资格均发生过较大变化。从职掌来说,此二职的职能有所拓展;从任职资格来说,则从三国时期没有特别要求发展为两晋南朝时期要求门第较高,因为此二职已经变成世族门阀趋之若鹜的"清望官"。这种情况到陈朝时发生逆转,这主要是因为南朝士族到陈朝时已经趋于没落,并由此使职官制度产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地区竞争力本质上是体系竞争力。古代欧洲与亚洲的地区竞争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罗马体系和中华体系此消彼长的关系。基督教和佛教分别在欧洲和亚洲并行兴起是影响古代欧亚大陆政治变化的重大事件,它对后来欧洲和亚洲政治结构的形成及地区竞争力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本刊从本期起将以连载的方式发表这篇长论。论文以纪元初基督教和佛教在欧亚并行兴起为视角,比较研究东西方两大体系这段以千年为刻度的此消彼长的历史,并以地区竞争力作为比较参数。本文认为:一个中心为"忠"、两个中心为"患"是古代东西方政治及其表现的鲜明特点;严重的政教二元冲突是造成中世纪欧洲地缘政治破碎化的关键因素;分封的世俗王权和集权式的教权二元内耗,使欧洲从近千年的罗马统一时代进入到中世纪"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千年乱局;由于中世纪中国比较好地解决了政教矛盾,其政治则从"五胡乱华"式的诸侯割据转为高度统一且有巨大包容力的结构,中华体系由此成为中世纪世界文明的重心,亚洲也由此进入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夏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许富宏  杨青 《唐都学刊》2003,19(3):131-134
秦汉在地方政治制度的探索上,经历了不同的历程。秦延续传统一步到位实施郡县制,汉片面以秦亡为教训,历经数代三个阶段的艰苦探索,最终也确立了郡县制。两朝的历史及治国思想是形成两者不同的主要原因。秦汉确立的郡县制从根本上瓦解了我国早期带有浓厚血缘关系的世袭制度,催生了官僚制度,给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标志着自夏商周以来沿袭已久的职官制度出现根本性的变革,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4.
教俗之争是一条贯穿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红线。层层分封的封建关系造成了世俗政权的严重分裂和闭塞状态,然而以罗马教廷为中枢的天主教会却始终想要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督王国。教权与王权冲突的实质就在于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根据,由此产生了中世纪不可颠覆的"君权神授"理论。从加洛林王朝创建之初,羽翼未丰的罗马教会就在与世俗王权的相互借重中积蓄实力,经过数百年的激烈博弈,到13世纪下半叶,罗马教会已经无可置疑地确立起对西欧封建王权的优势地位,形成了一统天下的专制格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史学经过了近一个世纪发展,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成就斐然。就魏晋南北朝史而言,研究的深度体现在一方面是对新出土简牍墓志碑刻等资料进行整理利用;另一方面是对传统正史史籍等史料深入挖掘,对史料的解读继承了古人的成就并有新的突破,从而促进了史学的发展。在研究广度上,举凡古代史涉及的传统问题都有专门研究,在此基础之上,一些新的领域也被开拓出来。政治制度史中职官制度的研究,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老问题,不过仍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是否能够准确把握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对我们能否全面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  相似文献   

16.
西周前期中央官制,依据国家、社会发展形势 需要,在承继夏商官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调 整,到中期已基本系统化。这套官制既有原始社会 痕迹的残存,又有夏商机构职官的照搬,更有在新形 势下的发展提高,因而它显现出了诸多特点。 其一是还具有一定原始性。这表现为: (一)有些职官名称为原始社会末期某种工作 性质的映写。如太保原本为“保”, 即“保姆”。 太师又称“师”,其有教养职能,亦和“保姆”有 关。《诗。葛覃》云:“言告师氏”。《毛传》 云:“师,女师也。”《春秋·襄公三十年》云: “宋灾,宋伯姬年。”《左传》云:“宋伯姬卒,待 …  相似文献   

17.
吴艳 《社科纵横》2012,(3):36-37
中国进行的历次乡镇机构改革都难以逃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之中,为了解开让乡镇处于怪圈之迷,本文以民族行政文化为切入点,分析"宗法"、"官本位"观念,"集权"观念,"人治"观念,"封闭保守"观念的民族行政文化对农业税取消之后民族地区乡镇机构改革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以便从中找到阻碍乡镇机构改革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对乡镇机构进行改革,从而实现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18.
四、印度行政官制度 (一)印度文官制度的由来印度行政官制度是由印度文官制度演变而来的。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近代资产阶级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的时期。1757年普拉西之战后,东印度公司实际上已开始成为印度领土上的统治者,由原来的商业性机构逐渐变成为统治这个国家的官僚机构。官员由公司董事会任命,“卖官(?)爵”成了董事们的一项主要收入。1786年以前,公司行政部门就已通过订  相似文献   

19.
伞锋 《日本学刊》2007,(6):5-18
本文在回顾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地产泡沫从形成、膨胀、再到破灭全过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地产泡沫的形成机制,认为地产泡沫之所以在形成后迅速膨胀,除了一般性原因外,金融加速器机制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应对泡沫经济中,无论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是税收政策,都存在着明显的失误,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就业角度分析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公共服务)之间存在的不协调,即在总结北京就业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就业与经济、就业与人口及公共服务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探索形成经济与社会之间不协调的原因。检验结果表明,以基建及房地产等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了消费者服务业及政府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就业,并进而带动了人口膨胀,而人口的膨胀是形成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并得出结论:经济增长及就业的水平不高是不协调的根本原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质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