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9,(3):36-43
现代革命以资产阶级革命作为典范,并借助现代政治哲学的范畴塑造了革命的现代形象。这一形象失落了革命的原初意义。革命的原初本意作为对永恒与秩序的最高象征,表达了古人对"最好政制"与"最美人性"的追求,是一种纯粹理念性的存在。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作为超越现代革命的可能性诉求,既立足于现代性的问题背景,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与历史根据,又在更高的理论界面和更根本的问题域中回归到革命的原初本意,从而达到了对革命问题的现实与理念、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封建社会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然而马克思生前没有明晰地界定它。本文从马克思所确定的研究目的、方法和视角出发,围绕着日耳曼公社、中世纪和农奴制几个相关概念,来揭示马克思封建社会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封建社会是马克思为理解资产阶级社会而提出的重要概念,它是一个能够导致城乡对立的中世纪日耳曼社会。这种社会类型不同于亚细亚的、古典古代的社会,而且只有它才能导致后来为共产主义社会准备条件的资产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3.
科学变为社会的直接生产力和这个过程不断加深的思想正是属于马克思的。在这里他所说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可是马克思的论点可以揭示整个科技革命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科技革命的主要实质正是在于科学(首先是自然科学)变为直接生产力速度的增长。上面提到的转变过程在马克思本人生活的时代就存在了,但是在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出现了崭新的特征。这里指的不仅是这个过程的规模、它的范围和深度的急剧增长,而且是当前科学与生产和技术之间相互关系中产生的质的根本变化。我们探讨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达尔文进化论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马克思虽然对达尔文高度评价,认为他的学说打击了宗教神学,并为自己的理论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但对达尔文进化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分析的内容,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马克思对人类进化的分析与达尔文的观点具有重大不同。  相似文献   

5.
原本,这个月的时尚关键词对于青岛来说应该是奢侈品登陆,新庙开张、一切却被突如其来的天灾打破,地震震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08年一轮又一轮的灾难不停地在提醒我们:灾难面前,生命如此脆弱,所以,请好好生活。是的,好好生活。四个字背后蕴含的内容何其丰富,身体健康,心情舒畅,衷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之前,“生产力”一词就被人们使用着。马克思给这个词赋予自己特定的内容。他对生产力作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区分,使用过一系列用语,主要的有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劳动的个人生产力、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生产力总和、  相似文献   

7.
柯尔施始终坚持某种"革命历史主义",即认为革命理论必须随历史发展而改变。基于对无产阶级革命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处困境的反思,柯尔施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本身进行变革,从而恢复其作为指导理论对现实的效力。问题在于,柯尔施超越了革命历史主义的限度,试图在马克思主义之外寻找一种"新的革命理论"。柯尔施未能找到应对危机的出路,反而在种种误读中逐渐放弃、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柯尔施方案"的失败既是其个人悲剧,也折射出历史主义自身的严重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论成为共同关心的课题苏联东欧旧体制的崩溃,加上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方向,很容易让人们把它们视作资本主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的全面失败,甚至被认为是历史的终结。在这种风潮中,日本社会的一般看法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社会影响降低了,进入了受责难的时代。这种看法的背后,无疑也有日本经济相对繁荣并将稳定发展这一原因。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与马克思都将生成与毁灭的必然规律内嵌于辩证法,因而赋予其以强大的革命性.不同的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元动力是那个永恒的绝对精神,生灭的规定并不及于作为绝对者的精神本身,而仅仅适用于精神的诸现象形态即感性世界的诸存在物.黑格尔哲学也因此陷入了结构性的矛盾.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正在于他不承认在生灭的感性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不灭的绝对者,而是认为全部存在物都必须经历生灭的历史过程.这一超越在他们的国家学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黑格尔论证了各类具体国家形态必然灭亡,必然被更合乎自由原则的制度所取代;马克思则论证了国家形式本身的必然灭亡,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也必将走向历史性的消亡.  相似文献   

10.
代价问题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刊本期特组织几位中青年学者从不同角度就代价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对学界更深入地解决这一问题有所裨益。邱耕田等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了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的内涵、发展与代价的数量关系、发展与代价关系的历史演变性、发展收益与发展代价的逆向互动性等问题,并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当然的总体方略;李钢提出,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动荡的转型过程中。然而,由于主要的两种转型路向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态度,要么全盘西化,要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没有实现转型的历史任务,反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反思这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创造出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化;施惠玲从现代性的维度审视了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代价问题,把代价看做现代性的危机与困境,并力图阐析全球化、现代性与代价之间复杂交织的关系;王林平提出,马克思的代价概念不仅是价值哲学层次上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奠基于现代性基础上的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11.
12.
如何对历史领域以及旋绕在历史上空的各种虚幻意识形态进行“解蔽”和批判一直是马克思的重要工作,马克思正是用前提性批判、总体性批判、历史辩证法批判的方法论拨开了历史领域内各种虚幻意识形态的迷雾,使历史的本来面目得以显现,并坚持了现实性、历史性和主客同一性的方法论原则,这为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南。  相似文献   

13.
一、目前对福利彩票概念的界定最早对福利彩票的界定是1994年民政部在《中国福利福利彩票管理办法》做出的:"本办法所称福利彩票,是指以筹集社会福利资金为目的而发行的,印有号码、图形或文字供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马尔库什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一书,试图对马克思理论作出人道主义解读.全书围绕“人的本质”概念展开,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概念的内涵.一是以劳动为切入点,说明人是普遍的自然存在.二是通过对社会性和意识以及体现在其中的普遍性的探讨,说明人是社会的、有意识的存在.三是指出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以及人的本质只有在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中才能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15.
姜海波 《求是学刊》2007,34(6):52-58
国外学者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格外重视,在各种学术争论中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责难和辩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沿袭着生产力概念的古典经济学用法。经过《神圣家族》、《评李斯特》等文本,马克思变革了生产力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恩格斯手写稿上的批注表明了生产力概念的哲学内涵,而且把生产力理解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果你注意一下马克思原著中直接讲到或内容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的章节,可以明显看出,这个术语的使用,几乎都是出于一种批判的、直接论战的方式。例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含义无例外地都带有否定的,甚至揭露的性质。诚然,在某些地方,马克思好象也在这些论战的段落中运用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所有那些与超历史的、永恒的一般原则有关的文化方面客体化的东西。例如,费尔巴  相似文献   

17.
18.
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要素在社会范围内合乎生产力发展的流动。即它既不仅仅是生产资料使用的集中化、大型化,也不仅仅是生产组织的一定形式。它要求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使得无数分散的个别行为合成为有效的社会总体行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判识的确立,从客观角度乃至社会范围揭示了经济行为的合理性意义,这将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重新审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分析,重新审公有制(国有制)与社会化的关系,进而打破国育制=社会化这一传统理论定势。  相似文献   

19.
无产阶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后成为马克思理论建构的基本概念,是辩证法运作的中间环节,是创造性的否定。无产阶级作为创造性的否定一方面是经济学概念,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失去财富;另一方面是一个哲学概念,在普遍改变整个自然界的同时使自身抽象化。传统的见解过于强调其经济学维度。通过辩证法运作的方式梳理出马克思早期作品中无产阶级概念在不同文本中的阐释逻辑脉络,呈现出无产阶级概念在马克思话语体系中的逻辑地位与哲学维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巨大改变之后保持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所必需的,也是更全面地进入《资本论》语境的必要之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资本概念有三个隐喻:“魔法师”“蝴蝶”和“吸血鬼”。“魔法师”的隐喻揭示了资本的魔法妖术及其消除。资本作为“普照的光”具有文明与野蛮的双重效应。马克思揭开资本的“物化”面纱,为无产阶级的驱魔行动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蝴蝶”的隐喻揭示了资本自我积累的秘密。劳动力商品化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马克思从商品“蛹化”为货币、货币“羽化”为资本的过程揭示了资本增殖的机理。资本的华丽外表之内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吸血鬼”的隐喻破解了资本增殖的神话。资本幽灵只有靠吮吸活劳动才能获得生命力,活劳动是资本增殖的源泉。资本自我增殖是骗人的鬼话。马克思撕掉“吸血鬼”的面具,暴露了资本的嗜血本性。更好理解马克思资本概念的三个隐喻,有利于我们认识资本本质和超越资本逻辑,有利于我们确立劳动主体社会地位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