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已成历史,21世纪已经到来。在过去的百年里,伴随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曲折历程,中国哲学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哲学确乎起到了“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在新世纪,中国哲学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国哲学表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哲学能够而且应该做些什么?中国哲学如何在反思传统和现实中提升新境界,从而为世界哲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带着凡此种种问题,我们特别组发了一组“21世纪的中国哲学”的笔谈文章,我们感到,这几篇文章具有浓缩性、深刻性、针对性等特点。希望引起哲学界同仁的关注和思考,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术界肩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在21世纪“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大使命,基于一个“反思的问题学”视域:要准确揭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出场、何以发展的现实根基和出场语境,用时代精神、时代内容、时代风格、时代形态、时代话语与时俱进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深刻解答21世纪的系列时代问题。一是要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使之成为能够引领从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奔向新科技革命的强大潮流的思想旗帜;二是要深度展开全球资本新变化原因和本质的哲学—经济学批判,深刻把握全球大变局的走向,科学解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三是要把握从“观”到“体系”建构的思维转换,全面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四是要以“反思的问题学”实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自觉,推进研究范式创新与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作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哲学框架 ,“自主创新”实践观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中 ,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同具体国情相结合 ,总结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根本理论依据。这一基本哲学观念的提出 ,拓展并深化了理论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里的对立统一矛盾规律问题 ,以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等重大哲学问题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4.
怎么才能解读出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容?既关系到完整、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也关系到通过发挥哲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直接切入作用,使哲学逐步走出“贫困”。存在着用“教科书哲学”公式化地解读和用经济哲学解读两种不同的路径。笔者主张经济哲学的解读。如果用经济哲学的视域解读科学发展观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可以看到: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是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一次关于经济的范式或方法论创新;科学发展观提供的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即经济的价值观或基本经济理念;我们应该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与世界观相结合,为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庄严宣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谱写新篇章的神圣使命。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足全球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重大哲学主题。“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必然带来一系列深刻变革。一是中国化主旨议程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主旨将从原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应用化”转向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研究使命的变革,从当年转向当代,聚焦和把握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全球大变局的伟大时代实践;三是研究主体的变革,从“学徒状态”转向“当代作者”状态;四是理论溯源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方式的变革,中国传统哲学与原初马克思主义一道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从碎片化、抽象继承法转向整体性、历史性梳理范式;五是研究范式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从单一视域、单一范式、单一路径转向多元范式和复合创新体系,在推进理论创新中努力形成以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旨的协同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中国哲学面对的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自身的总体现代化建设,应承担起对这个时代生活世界和整个社会理性反思和理性重建之重任。中国哲学界近几年紧紧围绕21世纪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哲学文化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根据中国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将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到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作出深刻反思。在这种反思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斗争与融合将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透过文化,人类在不同层面和视角中确证着自己的本质。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意识理论,从古至今,有一个不断向人自身回归的发展逻辑。当代文化哲学建构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回答和解决当代人类文化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面向21世纪人类发展所日益关注的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进步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而在一种自觉的意义上反映和表达人与文化世界关系的理性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与人”的关系折射着文化哲学的最基本内涵。哲学立足于人的现实存在与发展而对文化的能动思考,为文化的现实发展与…  相似文献   

9.
交往实践观:21世纪中哲、西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汇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在对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的展望中,我们无可回避地面临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什么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展开“对话”、交流和互动的交汇点呢? 笔者认为,尽管答案的选择可能是多元的,但是,交往实践观必将是其中极其重要、甚或是主要的答案。究其根据,无非有二:其一,交往实践观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色,又是现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趋向,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视界,因此它是三大思潮内在贯通点、融汇点。其二,交往实践观是21世纪全球主题的辐辏点、时代精神的凝聚点。因此,交往实践观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哲学三大思潮对话的主题,融合视界的交汇点,进而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0.
科技、经济发展与美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当代美学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科技与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发展将延续到21世纪。在我国,从8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的势头正在形成。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愈来愈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即将到来。面对新的时代,作为哲学思维的美学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代美学由“热”到“冷”,由“高潮”进入“低谷”,几乎与8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出现较快增长势头同步。这种状况是否意味着美学在经济发展时期的必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论述我国今后15年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针时,再次强调:“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全面发展问题,是一个大的“问题系统”,目前,它已成为哲学的前沿课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思想和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新战略。当前,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趋加剧,可持续发展必将作为21世纪的主题和人类新文明的象征,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当代中国来说,面临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实践,这预示…  相似文献   

12.
国内经济哲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在边际革命以前本来和哲学是融为一体的 ,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等人既是著名的哲学家 ,又是著名的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人。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期 ,经济发展己经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非经济因素的困扰 ,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研究的问题多为边缘性或交叉性课题 ,就是证明。这些理论和实践都在呼唤经济哲学的诞生与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关怀需求的召唤下 ,依托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活力 ,中国哲学工作者把产生于西方经济学界的经济哲学发展成为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的理论支撑点 ,这是很有意义的。回顾经济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催进经济哲学21世纪的新繁荣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经济哲学在中国已经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我们应把什么样的哲学带入21世纪,哲学学科应如何转向,哲学的未来形态究竟怎样,时下成为哲学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和思路。一、“应用哲学说”在哲学迈向21世纪时,不可忽视应用哲学的发展。应用哲学的含义,一是从哲学层面上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根本问题进行反思和考察,形成各门科学和各种学科的哲学,二是对人类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和审视,三是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问题。应用哲学的发展是对哲学的学院化和教条化的反叛和冲击,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矛盾发展对哲学的呼唤。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世界时代与世界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则是他那个时代的早产儿;因此,我们为可能在过去的时代里找到现成的真正哲学旧日的哲学,照它原来的样子,不能成为我们今日的哲学,哲学思维在每一个时代都是重新起始的,并且每一个时代都必须按新的时代条件历史地实现自身。纵观哲学史,每一个时代的哲学都曾采取过合乎时代要求的新的精神形式和思维方式:古希腊是“存在”;中世纪是“神”17世纪是“自然”;18世纪是“理性”;19世纪是”社会”;20世纪是“人”。21世纪将是世界世纪,世界化是新世纪的基本特征所谓”世界化”,是指经济全球化;二是指人…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践淬炼而成,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全球发展样态的理论化表征,实践与理论、历史与当代、中国立场与世界格局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张力构成这一理论话语的内在规定。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要处理好实践与理论的张力关系,在“拉近”与“拉开”理论和实践间距的过程中形成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我主张”;要处理好历史与当代的张力关系,在对马克思主义“原本”“副本”的继承和借鉴中厘定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代创新边界;要处理好中国立场与世界格局的张力关系,在审慎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宽泛性”的前提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有重点的相互促进;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张力关系,在整体性与学科化的视域融合中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高质量发展。只有通过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多重张力的辩证把握,才能不断明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创新进路。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在边际革命以前本来和哲学是融为一体的,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等人既是著名的哲学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人。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期,经济发展己经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非经济因素的困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研究的问题多为边缘性或交叉性课题,就是证明。这些理论和实践都在呼唤经济哲学的诞生与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关怀需求的召唤下,依托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活力,中国哲学工作者把产生于西方经济学界的经济哲学发展成为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的理论支撑点,这是很有意义的。回顾经济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催进经济哲学21世纪的新繁荣,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经济哲学在中国已经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检验认识与认识指导实践是同一个过程。例如,有一本哲学教科书这样写道:“由认识到实践,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还有一本哲学教科书说:“人的全部活动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或者说,一是在实践中形成思想,一是在实践中实现思想,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是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还说:“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18.
当前,如何从哲学视域反思和解答利益差别和贫富差距问题而达到利益和谐,在实践上成为我国走向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关键,理论上成为推动哲学自身创新的契机。为此,新的哲学反思应当深化三重维度:(1)实践哲学维度,即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相适应,既反对任何从某种抽象观念或者原则出发、超越社会阶段和基本国情的唯心主义空想,又要在“改变世界”中积极引导历史建构;(2)历史发展和过程思维的维度,利益和谐、公平正义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其实现方式、实现程度必须与发展主题、历史基础相一致;(3)以和谐为宗旨的历史辩证法的维度,科学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矛盾的新特点,致力探索进行合理调控的独特路径与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9.
臧宏 《学术界》2006,10(6):218-227
本文对冯契的世界哲学思想从四个方面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一、世界哲学的涵义,认为世界哲学主要是指东西方不同民族哲学的沟通与合流。二、世界哲学的开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标志着世界哲学的开始。三、“智慧说”中的世界哲学思想,认为冯契的“智慧说”堪称是形成过程中的世界哲学的一个范例。四、如何推进世界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认为只要态度正确、方法得当、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哲学家的队伍,就能够使21世纪的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已经深入到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此大环境下哲学也面临新的课题。基于此,本刊刊发“哲学与全球化”为栏目的5篇文章,这是2006年11月26日~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日本哲学会主办、浙江树人大学东亚研究所承办的题为“21世纪的哲学课题———从东西问题与视点出发”的中日哲学论坛上的交流论文。这组文章分别从“全球化的‘哲学’意义”、“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论课题”、“全球化与共生思想”、“全球化与哲学的可能性”、“实践、文化与全球化———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共产党宣言》”等不同角度,探讨全球化与哲学的关系。开首篇为鹿島教授关于全球化对哲学的影响以及哲学的自我反省两个方面的论述,认为既要使哲学成为大众的哲学,也要从“哲学”的原本意义出发拓宽其内涵。这组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侧重点不同,对哲学教学与理论研究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