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必骨灰撒江河娄少林“身后火葬,骨灰撒入江河”,此类新闻屡见报端。这对于土葬仍然盛行,死人与活人争地而致可耕面积日减的今天来说,还不失为殡葬改革之举。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我却不赞同人死后把骨灰撒入江河。此事大张宣扬,一旦人人效法,那坛坛罐罐装的许...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习俗不同,治葬方法各异,对死者遗体的处理办法就有十几种之多。目前,改革者们正在致力探索、研究殡葬改革问题,寻求利国利民之路。到底哪一种葬法最适合社会的发展?依笔者之管见,火化后立即把骨灰撒进大海为最佳,也应该是殡葬改革的最终目标。除了“遗体火化——骨灰撒海”之外的其他葬法,都是不理想不彻底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蒋言 《老人世界》2010,(1):28-29
2009年5月,北京市第六十七届骨灰撒海活动开始了。晨6时30分,参加骨灰撒海仪式的车队从军事博物馆门前出发,驶向天津港码头。  相似文献   

4.
1.昨天与老爸谈到环保,他说某国现在有一项环保技术,人死后火化,将骨灰高温高压,然后制成钻石,或者彩钻,可以镶嵌在首饰中,以做纪念。我:"以后大家都挂着骨灰钻石,见面就说‘哎,你的钻石好大啊!嗯,这是我爹'。"老爸:"啊!你看她的更大,‘你爹是大块头么?不是,这是我全家……'"  相似文献   

5.
魂归何处:世界无处不安灵文/张伟群,张逸图/星晨18年前,弥留之际的周恩来叮嘱家人说,死后将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是年,一位女词人填了一阔“满江红”,词中有“尽瘁孤衷天日鉴”,“要遗踪永伴山河一统”等句、当时,中国老百姓从中看到的主要是周恩来操...  相似文献   

6.
2010年9月8日下午,一位老太孤身一人来到陕西渭南市殡仪馆,在悄悄喝下50克敌敌畏农药后,她对一名素不相识的殡仪馆工作人员掏出570块钱:娃,这是钱,你把我火化,骨灰丢在院子后面就行…老人穿着体面,神情平静。10日上午,老人因抢救无效最终死亡。  相似文献   

7.
邓伟志 《社会学》2005,(3):63-64
《和谐社会笔记》一书己经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书名叫《和谐社会笔记》,有人问我读了哪些书?说实在的,精读加粗读,真不知读了多少百本书。记得单是一家出版社的书我就读了十好几本。可是,这笔记与其说是读出来的,不如说是跑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正"童年的饮食口味是戒不掉的味觉记忆,且影响一生。"读陈晓卿老师的《至味在人间》,看到这一句,不由搜寻起我自己童年的味觉记忆。想来想去,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小学时课间操那会儿,偷跑到学校门口的零食店里,买一包方便面,先捏碎,再把调味包撒进去,使劲摇,然后吃,吃得剩下最后一点全倒手里,然后左右手倒来倒去,把多余的调味粉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骨灰海撒已实现免费,并推出公益性墓地为低保等困难群体服务。在“上海市殡葬服务电子地图”上可查询殡仪馆、公墓、骨灰堂、殡葬服务代理机构的信息,避免黑殡葬牟取暴利。苏州市区户籍居(村)民遗体火化后,选择绿色殡葬可获政府补贴,具体为:海葬、树葬、可降解骨灰盒葬为每例2000元,花坛葬、壁葬为每例1000元。  相似文献   

10.
章人英 《社会学》2001,(3):60-60,F003
20世纪最后一个秋末,厦门大学教授应锦襄女士因事赴美,取道上海,枉驾过访,以其先德应成一先生遗著《中国书法探源》一书见贻。该书前页有锦襄女士手写《我父亲,他是一本大书》代序,文字亲切,意境深远。成一先生谢世已近二十载,睹物如睹人,读了这篇代序,对这位老一辈的社会学家,更平添一番倾怀之情。  相似文献   

11.
从1998年的第一篇稿子到现在,惊鸿一瞥已是四年。当然希望没有同一歌手两次占有同一空间,这狭小的天地里有那么多值得纪念的名字,又有那么多值得推荐的歌曲。郑秀文的名字每次出现,不是她以前不够出色,是她现在更成熟,更出色,自然选择这首《舍得》,又是我感性地借歌传情。如果这是我在这里最后一次与你分享什么,我该选择什么样的话题?如何表达对于未曾谋面的你们的心意?  相似文献   

12.
《小王子》是一本经典童话,这本书中描述了小王子的奇遇,在平淡、平实中展开了他的记忆,小王子单纯、善良,时而快乐,时而忧郁,本文描绘了“我”读《小王子》的感受,并分析了《小王子》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相似文献   

13.
人在草木中     
很久以前读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其中两句是被爱茶人多次引用的诗,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读者诸君请勿见笑,我从来不是高雅的人,我读这两句诗时,那笑意从心底冒出来,仿佛打了一个饱嗝一样。  相似文献   

14.
自编“珍闻集锦”李世俊早些年,我读了《世界珍闻》、《天下博览》,奇虽称奇,但偏于古怪,缺少情趣,不想卒读。改革年月一来,报纸杂志越办越活,时有“天外天”、“楼外楼”之类的珍闻,读了饶有兴味。我心想,现在退休了闲着没事,若把这些散落之珠搜集整理一番,岂...  相似文献   

15.
麦子 《炎黄世界》2010,(4):58-59
清明节,我冒着纷纷细雨,手捧鲜花,来到风景秀丽的麓湖湖畔聚芳园追思一代音乐宗师马思聪先生。我默默地站在先生坟前,心如潮涌,热泪簌簌而下!我想得很多很多,也想得很远很远。马思聪先生平反以后,一直希望回到祖国怀抱,可惜他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最后回来的却是他的一盒骨灰!这是为什么?有谁能解其中之谜呢?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梦圆     
当我捧着这部装帧华美、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新书──我的译作《暴发户秘史》时,心情无比激动,我终于圆了这长达30余年的出书梦。早在中学时代,我就十分喜爱读外国文学作品,同时非常仰慕像博雷、朱生豪那样的翻译名家。进大学以后,我自学外语,读原版小说,并练习翻译。1963年,我偶然读到亨利希·曼的作品《暴发户秘史》,它是德国二十世纪初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国内还没有译本,就着手翻译起来。不久,我因被错划右派,离开学校,白天出去打工,晚上还是坚持挑灯夜战。我译书,严谨认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尽量追求完美。傅雷先…  相似文献   

17.
珍稀动物 《有报天天读》的杨锦麟,既是我的员工,又是我的兄弟,我尊称他为“杨先生”。这是个敢于唱反调提意见的人,曾经扬言要在凤凰卫视成立“团结工会”,但我看中的是他面对生活时的那份真诚、认真与勇气。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立体化教学法是时下教改探讨的热点问题,文中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立体化教读法为例实证了这热点问题的核心。并且从学理层面把读分为四类。提出吟读是古诗词教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值得提倡的“免了”胡季仲涟钢离休干部李子春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力b革命的老同志,早晨去世,上午就火化,既没有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也没有开追悼会,连鞭炮也没有放一挂。据其亲属讲,他生前就有交待:“我上午死,下午火化,下午死,晚上火化,其它费力花钱的名堂都免了...  相似文献   

20.
1987年一个秋日的傍晚,我从团部阅览室里借了一本《当代》杂志,回到宿舍便读了起来。记得我读的那个中篇小说就是作家毕淑敏的《补天石》。一口气读完,已是繁星如雨。战友给我打来的饭菜早已凉了,当兵才两年的我仍深深沉浸在故事之中……9年后的今天,我作为一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