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A Psalm of Life"是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作品,全诗共有9节,36行.分别从词汇、句法、节奏、韵式、修辞等方面分析原诗,比较三种不同的译文:黄新渠《生命的礼赞》,黄果昕《生之颂》,黄一宁《人生颂》.  相似文献   

2.
"A Psalm of Life"是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作品,全诗共有9节,36行.分别从词汇、句法、节奏、韵式、修辞等方面分析原诗,比较三种不同的译文:黄新渠《生命的礼赞》,黄果昕《生之颂》,黄一宁《人生颂》.  相似文献   

3.
罗漫 《北方论丛》2003,(1):62-66
中国远古至战国学,整体上依照感知宇宙、颂神、颂人、颂我的人轨迹向前运行:神话与早期传说感知宇宙和颂神,《诗》、《书》与史颂人,诸子及战国策士颂我。屈原的成功和伟大,在于他生当四大主题形成第一个完整序列的时代终端,故能将四大主题独家高唱。  相似文献   

4.
不囿于统治者及世俗好恶,且能超越一己怨愤,司马迁对实录进行了彻底坚守。《史记》的美颂,无畏无私,实事求是,充满正义和骨气,是实录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首篇选择示美颂、客观叙事寓美颂、他人肯定寄美颂、"太史公曰"表美颂,构成《史记》美颂艺术的表现方式。运用互见法、创体后破体,凸显《史记》美颂艺术的实录特质。先秦美颂传统的陶染、汉代美颂风尚的影响、最初创作动因的诱发,促成《史记》美颂艺术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陈怡良 《云梦学刊》2012,33(1):30-47
《橘颂》是《楚辞·九章》中之一篇,是后世托物言志诗赋的典范,被誉为“咏物之祖”。屈原创作《橘颂》之缘因,有外缘,还有内因。自然生态之引发,巫风盛行之诱导,神话典故之感悟,艺术氛围之冲激,是屈原创作《橘颂》的外缘;表达愤懑之诉求,博览群籍之启示,展现才德之自信,流露参政之志向,则是屈原创作《橘颂》的内因。楚辞乃为《诗经》之变,《橘颂》之标题、体制、主旨、写法乃因袭《诗经》之《野有蔓草》、《鸱鹗》等诗作而来。更可贵者,是屈原创作《橘颂》之突破,如主题之新创、体制之改造、比兴之错综、比拟之巧用、语言之精炼、形象之塑造等。而屈原创作《橘颂》之高明处,则在体物得神,不即不离;因小见大,寄托深远;生命投入,物质升华;民族思想,寓意无穷。从《橘颂》可以看出,屈原确为一位奇才,亦确具伟大之创造才华。  相似文献   

6.
这是作者从屈骚情思、艺术方式、风格发展轨迹角度研究屈原的系列论文之一。全部屈骚,是屈原不同时期政治处境、生活境遇、心态变化的审美物化形态。而屈骚的情思、艺术方式、风格发展则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探讨其间的联系与发展轨迹,则不仅有助于科学判定屈原作品的特定序位,判断其创作时间及它们各自在屈骚整体中的位置,而且有助于全方位认识屈骚的创作个性。基于这种动态的考察,本文将屈原创作分为两朝、三期、五个阶段这三个层次。屈原的创作是以《桔颂》为发轫的。其中以道自任的人生理想,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其句式、结构、象征手法,都发轫于此而贯穿了屈原创作的始终。《桔颂》清新丽朗的风格,则正体现初期创作特点,与昂扬奋发时期的心态相适应。《惜诵》是屈原早期创作第二阶段的重要标志。屈骚个性化的抒情诗从《惜诵》开始,是屈原第一首辩诬抒愤之作,更鲜明体现了屈骚本色。《桔颂》、《惜诵》都奠定了屈骚艺术个性的因子,为以后两个时期三个阶段的创作的发展、完善奠定了根基  相似文献   

7.
《桔颂》与《九章》“其余的八篇气象和格调都迥然不同”。从内容来看,“这里面找不出任何悲愤的情绪”;从形式来看,“大体上是遵守着四字句的古调”。于是有人说《桔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也有人说是晚期的作品。至于《桔颂》所颂者也说各有异,或曰自颂,或曰颂人,或日“所颂者不知究系何人”。凡此说明还需对《桔颂》作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颂"作为一种与诗、赋不同的独立文体,它的起源与古代宗教文化有关,其文体风格是"雍容典雅、庄重肃穆"。先唐颂体呈现出正体和变体两种形式。《诗经》中《周颂》和《商颂》是宗庙正歌,《周颂·时迈》更为颂体树立了规范;但《鲁颂》的题材、内容形式呈现出了新变化,故被后世视为"变颂"。汉代既有郊庙乐歌的正体,也有被称为变体的颂文;魏晋时期颂体的世俗化进一步加强,这时期颂体的功能、歌颂对象、题材都呈现出新变化。先唐时期颂体的正与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着,它们共同促进颂体文学审美品味的形成,通过辩体能帮助我们更好了解颂体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9.
《桐颂》是上博楚简中数篇楚辞体作品之一,是与屈原《橘颂》在性质、旨趣、体裁、结构、艺术表现甚至文字篇幅等方面都颇为一致或大略相同的咏物诗。其作者,当是类于屈原、任职官府的楚国士大夫;其内容,犹同《橘颂》,赋桐成颂以颂扬热爱家国、心志专一、坚贞刚毅、特异独立、端正梗直、不从流俗、抱负远大、志节高尚的品格精神;其表现,则如同《橘颂》的"赋而比之也",咏物抒情,托物言志;其产生时代,也大致是屈原生活时代的战国中晚期。比较而言,《桐颂》与《橘颂》有着形式的朴雅之别、境界的低高之分等差异。《桐颂》及上博楚简中其他楚辞体作品的面世,使得人们对楚辞的兴盛、先秦文学的演变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佛教文献《出三藏记集》和《梁高僧传》中的《鸠摩罗什传》里,都记载了鸠摩罗什诗体偈颂《赠沙门法和》一首。两首偈颂主要寓意相同,但词语略有差异。偈颂的第三句由"哀鸾"与"孤桐"两词组成。长期以来,有的学者由于对此二词理解的偏颇,使整个偈颂的本意被严重曲解,这种"南辕北辙"的解读,还影响到对鸠摩罗什一生事业成就及人格品德的正确评价。本文主要从考证"哀鸾"与"孤桐"二词入手,对"哀鸾孤桐上"一句,进行辩正,恢复偈颂全部原本的旨意,以准确而公正地认识鸠摩罗什的人生与贡献。  相似文献   

11.
潘先林 《学术探索》2004,7(7):93-97
作者对陈度及其所著《昆明近世社会变迁志略》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并对陈度的生平及其研究概况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艰巨任务 ,以及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有利条件 ,并结合海南实际倡导全力以赴建小康。  相似文献   

13.
陈云从“文革”中来江西“蹲点”到1978年重返党中央领导核心,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下,忠诚不改,坚持思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问题,并为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遭受冷遇后重新进入党中央领导核心,既因其资历和原有地位,也因为他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关头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段经历与贡献,深深地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博大智慧。  相似文献   

14.
李忌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9,26(1):110-112,F0003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之一,陈宏薇教授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彰显了鲜明的文化特色,渗透了当代翻译理论,体现了传统与当代翻译研究的有机结合,且练习形式多样化.该教程既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以此为鉴可以进一步改进教材编写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波格丹诺夫两部重要著作《经验一元论》与《组织形态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波格丹诺夫"系统思想"的概念、机制、方法等方面作了分析,得出其基本的理论构架。并且对波格丹诺夫与贝塔朗菲、普利高津的思想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波格丹诺夫可以称得上是"系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6.
黎虎 《阴山学刊》2005,18(5):59-63
<中华文明概论>是<中华文明简史>的姊妹篇,两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史的完整架构与体系.<中华文明概论>对中华文明诸问题进行理论性的阐述和探索,是一部具有开拓创新特点的著作.该书具有四个方面鲜明的特色一、理论为先,深度开掘;二、论从史出,资料翔实;三、中外对比,突出特色;四、立足现实,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红楼梦》的父权制话语进行女性主义的批判 ,以阐明在这部引人注目的中国古典作品里 ,女性用自己的言语和口吻说话的空间是根本不存在的 ;并提供新的证据证明 :倘若我们不仅仅满足于男女”平等”的抽象谈论的话 ,就应该让大众听到女性的呼声或女性的内心。  相似文献   

18.
共时性:一种阐释《红楼梦》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囿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无法超越社会学的范畴,但是文本阐释应以回归或还原作者简介本意为前提.本文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感慨的主要不是社会,而是天道,是家族命运后面的运数,所谓"天道颓堕".过去指为迷信,这是一种哲学的懒惰.荣格的共时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简单社会历史决定论、不事对立、不拘于因果逻辑的时空观念和存在观点,本文以此来观照<红楼梦>,拟就相关艺术方法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9.
李存山  魏长宝 《学术界》2002,(2):273-275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 ,范畴史研究曾一度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显学。大量关于范畴史研究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及多部各具特色的范畴史研究专著的出版 ,不仅推动了中国哲学专门史的研究 ,而且深化了学界对中国哲学自身个性和特质的认识 ,对于中国哲学摆脱教条化、模式化的研究倾向 ,并走出西方中心立场 ,起了重要的作用。九十年代后半期以来 ,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逐步由着眼于传统思想的特殊性来揭示中国哲学的不同品格 ,而转向立足于哲学思考的普遍性 ,来对“中国哲学”的学科定位做更深刻的反省 ,以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寻找稳…  相似文献   

20.
《汉藏史集》是研究元代和明初西藏历史的一部重要的藏文资料,但是关于该书的作者达仓宗巴·班觉桑布(stag-tshang-rdzong-pa-dpal-vbyor-bzang-po)的记载很少,不为学术界所知,影响了对该书的研究的深入。本文通过对元末明初西藏地方的政治和宗教状况的分析,探讨班觉桑布生活的历史环境,再结合藏文《至尊宗喀巴大师传》的记载,考证出班觉桑布即是该书记载的嘉乔贝桑穴skyabs-mchog-dpal-bzang雪,在宗喀巴推动“宗教改革”的初期,是宗喀巴的一个重要的合作者,对宗喀巴创立格鲁派的准备工作有相当的贡献,在当时的西藏佛教历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