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不能走发达国家消费主义时尚文化引导的老路子,而应走一条切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低消费、高福利”的新途径,构建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鲜明的民族性特征、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和明确的主体性特征的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指出就地城市化中,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常常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城市文明的传播,但是转变的背景是农村,转变时间长而且不稳定。异地城市化中,农民工生活方式的转型发生在城市,尽管部分农民工因不能适应转变而以失败告终,但绝大多数农民工实现了生活方式的转型。尽管期间历经矛盾、冲突,但是转型时间相对较短并且较为彻底。认为相对于就地城市化,异地城市化更有利于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空间位置和生活方式同时发生变化的过程.农民融入城市生活就是指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而这种转变过程存在许多障碍.通过分析城市与农村生活方式不同的表现及其原因,探讨农民无法全方位融入城市生活的障碍,并从认识、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广大中部地区,实现真正崛起的前提是这些地区农民“思想意识”的崛起。而对豫、皖两国家级贫困县111位农民(含农民工)调查反映出他们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惑。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构建一个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休闲文化生活方式,既是解决中部贫困地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问题的关键,也是全面提升他们生产生活水平、加速他们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深层动力和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江苏常州、盐城两地农村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交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是影响农村生活方式改变和农民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此外,农村教育、医疗、环境和文化建设等影响因素依然存在。有鉴于此,应将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城乡教育同步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护环境等作为促进农村生活方式改变和提高农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苏中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消费生活方式演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生活方式必将逐渐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未来生活方式的目标模式演进。通过对城市化不同阶段苏中地区农民消费生活方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农民的消费生活方式至今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需求的增长,从而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这也导致了即使是进入城市的农民,也不能实现向享受现代文明的新型市民的转变。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消费生活方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帮助农民打造积极、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离不开合理的教育引领。农村社区教育具备知识传播、文化娱乐、健康服务、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弥补等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方式的功能。因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程度不同,农村社区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应因地制宜。办好农村社区教育,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加强管理及配套体制建设,还应强调农村社区教育的公益性质,注意规避商业化的不良倾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立足于实地调查, 从文化层面分析了当代湘西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的内涵,具体阐述了这种变革的文化意蕴,提出要从实现主体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引导少数民族闲暇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本项研究以大别山区钟山村为例,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等方面探讨了山区农民的闲暇时间、闲暇活动以及他们对闲暇生活的感受.统计分析发现,近些年来,钟山村农民的闲暇时间有所增加,并且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及其对闲暇生活的感受在不同类型的农民间是有所差异的.这是山区农民生活方式分化的一个表征,也山区农村初步现代化的表现.同时针对钟山村农民闲暇生活的封闭性和僵化落后特征,提出从转变观念、合理分配闲暇时间、加强交通建设等方面来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0.
试论近代洞庭湖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时期的洞庭湖周边地区秉承了清代以来“湖广熟、天下足”的传统,仍然是中国主要的稻产区,粮食产量长期居于全国前列,湖南因此成为全国有名的谷米输出基地。与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相得益彰,近代洞庭湖周边地区的经济作物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棉花、茶叶、苎麻、烟草、油桐以及竹木水果等。茶叶、桐油的生产和出口甚至一度走在全国前列。但相对发达的农业生产并未给当地农民带来富足生活。影响近代洞庭湖周边地区农民生活的因素很多,如苛捐杂税的繁重、官吏的盘剥等,但有两点具有突出地域特色的因素不得不提:一是湘军的兴起以及由此引起的军饷赋役的增加,二是洞庭湖几乎从未间断的洪涝灾害。此外,西风东渐特别是岳(洲)、长(沙)的相继开埠,使得洞庭湖周边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也受到了欧风美雨的冲刷。传统自然经济结构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不断涌现;西方文明缓慢渗入,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发生亘古未有之裂变,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因之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1.
佚名 《社区》2010,(2):52-52
一、不插电生活 “不插电生活”是指断绝现有的通信工具联系,不使用高科技电器,回归简单质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周末怎样“不插电” 1.早晨起来,不吃微波炉食品,给自己煮一锅白米粥配小咸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宝丰县497位农村居民的入户调查,发现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采取了种粮直补政策,但农民单纯靠从事农业生产增加收入的难度仍然非常大。非农业收入已经成为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绝大部分人都拥有自己的住房,水电供应有保证,家用电器使用比较广泛。农民闲暇时间较多,农村社会关系比较和谐,农民对现实生活满意度较高,多数人对未来的预期比较乐观。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只有农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才有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一种新生活方式,这种新生活方式应是积极的、和谐的、文明的、健康的,具体表现为就业、消费、学习、交往等八个方面。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既需要发展经济,又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同时也离不开合理的教育引领。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在生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概念及指标体系界定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对江苏省常州、盐城两地农村的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满意度调研基础上,重新就其概念和指标等进行了新的探讨和诠释.  相似文献   

15.
土地征用作为工业化的必要环节对农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具体考察这种影响,以湖南省C县H村为调查点并以Q村为对照组进行实地调研.研究表明,土地征用使村民在生产方式、家庭收入、消费结构、子女教育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村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现代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体育生活方式是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时,人们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采纳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表明形成体育生活方式是行使人的基本权利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职业结构已由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由传统农业、乡村管理、外出打工、非农产业构成的多元职业结构。相应的传统农民群体、乡村管理群体、打工群体、非农经营群体在物质消费方式、休闲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虽存在程度不同的浅层和局部差异,但在整体上并未发生深刻变化。而且,大多数职业农民认可劳动收入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除打工群体外,没有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  相似文献   

18.
低碳生活方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针对"物本"至上的道德主体物化,利益至上的人际关系物化,"符号意义"至上的审美感官物化,享乐至上的家庭生活物化等生活异化现象,从伦理学角度来反思,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使一种追求天人合一和身心均衡发展的低碳生活极大地普及,以实现人和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试论生态型生活方式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工业社会生活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能否发展,就在于能否尽快地使自己的生活方式朝 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这要求我们在观念上要唤醒人们认同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形成一套符合可持续 发展的行为规范以加强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引导人们确立生态型的生活方式,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在莫尔描述的乌托邦社会中,人们具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在生死问题上,人们采取“安乐死”的态度;乌托邦生活方式的总体原则是快乐;乌托邦社会的生活十分强调集体性。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个性和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压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