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唐四杰较为充分地吸收了六朝文学之积极成果,在创作中融进了时代精神与自己之真情实感,从而在更广阔的前景上为文学开辟了一条康庄的大道。可想而知,要研究伟大的唐代文学,不能不研究初唐四杰。而要研究它们,就得了解其生平事迹与作品写作时间及在何种情况下作(或为何而作)等等。这主要就是年谱的任务。张氏80年代中期曾为四川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开过“初唐四杰研究”一门课,切年代初出版了(初唐四杰年谱)(巴蜀书社1992年。后引本书只写页码)一书,这是初唐四杰(不论总体,其中一人、二人)年谱中分量最大、用力最勤的。其特色…  相似文献   

2.
诗圣杜甫曾以“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之二)的诗句高度评价初唐四杰的文学业绩,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四杰当日活动与创作的详情却若明若暗,若干疑案悬而未决。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志烈先生新近推出的《初唐四杰年谱》(巴蜀书社1993年版,以下简称张《谱》),精心地勾画出了四杰一生的轨迹,在很大程度上重现了初唐一段时期的历史面貌,让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了那形成“江河万古流”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唐代立国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初唐诗坛都笼罩在齐梁诗风之下.7世纪下半叶开始,作为下层文人集团代表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相继踏上诗坛.随着诗人们社会生活基础的巨大变化,开始了有唐一代批判宫廷文学中齐梁遗风的自觉意识.在唐诗发展史上"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无论是从理论实践上,都为初唐诗的革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然而无论是"四杰"还是陈子昂从其理论、实践、地位与影响均不具备彻底荡除当时诗坛上六朝形式主义诗风的能力,他们的影响也很有限,不足以改变当时诗坛的状貌.盛唐诗人所继承初唐诗歌革新的优良成果,并不是直接来自"初唐四杰"和陈子昂,而初、盛唐间近30年的诗歌史正是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勃是我国初唐著名的文学家,少时即显露文学才华,写出《滕王阁序》的名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工齐名于世,被称为“初唐四子”或“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创作偏重于描写个人生活,抒发个人感情,但其意境开朗,格调高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就是他的一首有代表性的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相似文献   

5.
初唐四杰     
所谓初唐四杰乃王勃、杨炯、庐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因为他们生活于唐初,诗文一时颇有盛名,所以被称为初唐四杰。即简称王、杨、庐、骆。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为隋末大儒王通之孙,诗人王绩的侄孙。八岁善文辞。后渡海省父于交趾溺水鹜悸而卒,年仅廿九岁(647——675)他诗文并茂,《滕王阁序》一时惊震文坛。其中以“落霉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脍炙人口。《杜少府之任蜀州》一  相似文献   

6.
“初唐四杰”作为社会变革时期下层文人的代表,影响他们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选官制度由豪门垄断到寒士参预的变化;文人队伍从官廷台阁到市井沙塞的变化;皇帝对文学的爱好和倡导三个方面,分析时代发展的特点对“四杰”步入诗坛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四杰”及其诗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论初唐四杰     
四杰是初唐后期“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其中王杨擅长五律,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他们上承梁陈,下启沈宋,突破了宫体诗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扭转了南朝诗风,改造和发展了诗歌形体,代表了文学革新的时代风貌。本文论证了“四杰”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中的贡献和地位并比较其异同。  相似文献   

8.
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唐代诗文审美观念的更新,可以说是隋唐时代诗文以及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他们继承了齐梁诗风,但是他们没有拘泥于其中,诗文风格没有流于轻浮,他们的创作更加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歌颂,主题也更加深刻了,特别是体裁和题材的突破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本文就"四杰"徽号的起源和思想渊源;"四杰"文学的体裁和题材的突破和"四杰"诗文的艺术特色等方面来综述"四杰"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9.
“嘲风雪、弄花草”的六朝形式主义逆流,经过初唐四杰、陈子昂和李白、杜甫的荡涤,到盛唐时代,已经销声匿迹了。但是,自从安史之乱后,随着政治上的腐败,社会上又泛滥起一阵虚美文风。这种文风专以自欺欺人、阿谀奉承为务,对皇帝、宦官、“执政柄”的权臣,肉麻吹捧,对民不聊生、残破凋蔽的现实,则曲意粉饰,流毒所及,甚至影响到当时的古文大师韩愈,使得他也干了些“谀墓中人”的勾当。虚美文风和梁陈诗风,以脱离现实为共同特征,都属于“瞒和骗的文艺”,为一切直面人生的作家所不容。于是以“扶起诗道”为已任,锐意于诗歌改革的白居易,很自然地承担起了批判和荡涤这股污泥浊水的重任。  相似文献   

10.
略论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文之“气”即是指骈文创造者借助对偶、声律、辞藻等要素,在骈文中所展现的充实内容所寄予的那份足以打动人、感染人的真情实感,从而所生发的那股贯穿始终的生动气韵,这也是骈文的生命与灵魂所在。六朝骈文多有一种内在的阴柔之气,然其中梁、陈时期有些骈文渐失于柔靡,其风延至初唐,而“初唐四杰”骈文则气象高华阔大、词采宏博瑰丽、气势充沛刚健,升腾着一股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1.
关于“梅村体”的艺术渊源,前人多重视其源出初唐四杰与中唐元白,相对忽视了其转益多师的艺术继承。本文论述“梅村体”所受李、杜歌行体之影响,弥补这一认识缺失。受李白之影响在梅村是偶一为之,受杜甫影响则为“梅村体”之常态。受李白影响在于其个别诗歌之想象、格调;而受杜甫影响则在其“诗史”精神、现实态度、叙事艺术等大方面,在“梅村体”的大量诗歌中都有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二、刘希夷、张若虚等人的七古稍后于“四杰”,初唐的七古主要沿着两条路子在发展。一是以沈俭期、宋之问、李峤、张说、郭震等人为代表,以怀古、咏物和应制而负盛名。他们多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或者文武兼备的宰执大臣。二是以刘希夷、张若虚、乔知之、吴少微等人为代表,以抒写人生感慨、生活哲理和闺怨恋情为题材。他们则是一些下层或不得志的文人。这些作家,特别是巨擘刘、张,当时虽也有文名,但到底并不为时所重。刘希夷生前颇为不章。“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时所重。”他死  相似文献   

13.
王杨卢骆“初唐四杰”,是开拓我国古典诗歌新时代的先驱者.他们的诗作,虽未脱尽齐梁藻绘余习,但为了挣脱浮艳气息的桎梏,都作了很大的努力.他们反对宫廷诗派,鄙视龙朔初年“争扬纤微,竞为雕刻”的形式主义诗风,积极扩大诗歌抒写的领  相似文献   

14.
唐代边塞诗的先声——谈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是有唐一代边塞诗的高潮。然而任何高潮的出现,都不可能是平地风波,总有它的基础和准备,边塞诗也毫不例外。 在整个唐诗的发展上,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可说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先行者。在初唐,写作边塞诗的作者有五、六十人之多,而其中能够开一代风气、影响后人  相似文献   

15.
秦汉以来,我国就成为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是主流,但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的错综复杂,汉族中央政权与边境游牧民族之间,曾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六朝、隋及初唐,反映边塞战争的边塞诗已经产生,鲍照,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都有名篇流传,但是数量不多,没有成为风气。到了盛唐,诗人们才大量写作边塞诗,它的主题已  相似文献   

16.
杨慎于前七子近体唯学“盛唐”的诗学复古语境之中,将唐近体诗歌源头由初唐上溯至六朝,从声律理论和诗歌创作上肯定六朝初唐诗歌在律诗的产生、发展以至于成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杨慎采用“从盛唐回到六朝”这一溯流追源的律诗学策略,目的是主张整体而全面地继承前人的文学传统,博学众体、融会贯通,通过提倡学习六朝初唐诗歌来矫正复古派唯学“汉魏”、“盛唐”这两种诗歌范式而导致唯古是从、剽窃雷同的理论弊病,以此寻求明诗的另一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王绩——在文学史上通常被认为是在初唐时期的“独树一帜”的诗人,有的同志则认为他是在当时“诗坛上颓靡绮丽的风气正盛的时候,敢于沿着相反的方向向前推进”的诗人。应该说,在初唐诗坛,王绩诗歌的艺术风格,确实大不相同于当时的宫廷诗人,而当时的诗风,也确有着南朝以来宫体诗的余波,如同王绩这样以朴素自然的文字歌唱出自己的真实情感的诗人,也还是寥若晨星,惹人注目。但如果说,当时的诗坛正是“颓靡绮丽的风气正盛的时候,‘却未必准确’,再说王绩是象初唐四杰那样有意识地“敢于把诗歌沿着相反的方向向前推进”的诗人,更未必符合事实。问题还在于:过去的一般文学史家都对王绩的  相似文献   

18.
笔者拟就中国诗歌史上有关“以复古为革新”之理论主张,自唐初至明末清初为止,检讨相关资料,作一较深入之探索辨析。此为第一篇,系以陈子昂为讨论重心。 初唐陈子昂为矫正当日齐梁绮靡之遗风,及沈期、宋之问工于声律之习,标榜“汉魏风骨”,提倡以复古为革新。此后李白、杜甫等人相继而起,终于蔚为风气,使唐诗开创一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科技发展到23世纪,空间的距离早已被一再缩短,人们甚至开始致力于消除时间的距离。一日,某研究院邀请位列初唐四杰首席的王勃前来现代世界一游,意在请他领略何谓真正的天涯若比邻。王勃欣然  相似文献   

20.
张说是初、盛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文学思想可用“完美”二字概括,即功用的“完美”和艺术的“完美”的统一。加之他所强调的“风雅”、“吟咏情性”及更为具体的要求(如“风骨”、“滋味”、“文采”、“声律”等),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成熟的思想体系。在当时,张说的思想较“四杰”、陈子昂等人更为全面,也更为现实。他本人的创作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文学思想。又由于他特殊的政治地位,使他对盛唐文学的影响非同一般,也使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