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芳芳 《浙江统计》2006,(12):41-42
2006年5月,国务院明确规定: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此消息一发布,引起各界对套型建筑面积的种种猜测。随后,在中国房地产协会主办的2006年房地产市场形势和调控政策报告会上,沈建忠表示,套型建筑面积是设计规范的技术层面的概念,套型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标准层的使用面积系数,不包括阳台在内;而现在房产交易中涉及的销售面积使用的是测绘范畴的建筑面积或套内使用面积。根据一般的测算,套型建筑面积和建筑面积大…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DID模型选取成都市的两个区域作为对比研究区域,采用2008年3月至2014年2月两个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全样本微观交易数据采研究限购政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限购政策对住房价格的负向影响是显著的,导致住房价格下降约6.5%~6.8%,且对大套型住房的影响超过中小套型住房.此外,在控制价格以后,限购使得消费者偏好发生了变化,购房家庭倾向于购买大面积的住房.  相似文献   

3.
刘朝马 《统计研究》2007,24(10):88-90
一、国际住房支付能力现状住房支付能力反映了家庭从市场购买或租赁住房的交易能力。其衡量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是房价收入比。所谓房价收入比,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是指居住单元的自由市场价格的中位数与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数之间的比值。为了解国外住房支付能力的现状,笔者开展了  相似文献   

4.
杭斌  余峰 《统计研究》2018,35(7):102-114
笔者认为,收入不平等与家庭消费的关系与信贷约束程度以及家庭社会地位偏好有关。住房是典型的地位性商品,收入差距扩大时,人们为了维持或提高现有的相对地位会努力改善居住条件,住房攀比最终会导致全社会住房面积标准提高和房价上涨。在信贷缺乏的环境中,购房标准提高和房价上涨意味着家庭未来遭遇流动性约束的风险加大,为此,家庭在增加购房预算的同时会抑制日常消费。利用2010年、2012年和2014年的微观跟踪调查数据所做的实证分析支持了我们的观点:(1)周围人群的住房面积的扩大,会促使家庭选择购买更大的房子。并且,攀比效应对住房需求的刺激作用明显大于房价上涨对住房需求的抑制作用。(2)家庭平均住房面积扩大和房价上涨都与收入不平等引发的住房攀比有关。(3)收入不平等对城镇家庭消费皆有拉动作用和抑制作用。(4)潜在流动性约束对家庭消费的抑制作用与家庭地位等级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以实物分配和集团购买为主的住房消费方式的淡出,个人已经成为住房消费市场的主体,未来房价走势如何备受各方关注。通过对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我认为,短期内房价居高难下的态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从长远看,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目前房价: 总体稳中有升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个从“过热”到在规范中逐步走向平稳的发展过程,其间房地产价格尽管也有过涨涨落落,但总体上是持续攀高的。从绝对价格方面看,2000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103元/平方米,比1990年约上涨1.85倍。…  相似文献   

6.
从另一种角度计算房价收入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房价收入比是衡量居民住房消费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普遍认为房价收入比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文章认为仅仅用现在的房价收入比不能准确地反映居民住房消费的整体水平,而应该对房价收入比细分,建立一个房价收入比指标体系,不同的研究方面对应不同的房价收入比指标。文章选择了三个细分的标准,根据每一个细分的标准计算有关的房价收入比。  相似文献   

7.
据近日召开的“黑龙江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工作会议”宣布,全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方案规定,1998年12月31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原则上只售不租。职工购房资金来源主要有:职工工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以及由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转化的住房补贴等。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房价收入比,即本地区一套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平均价格与双职工家庭年平均工资之比在4倍以上,且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可转化为住房补贴的市…  相似文献   

8.
房价收入比计算方法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伟 《浙江统计》2004,(9):31-32
房价收入比通常是指商品房销售价格(指平均每平方米销售价格,下同)与居民户均收入之比,是社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衡量住宅市场价格和居民住房消费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住房政策的重要依据.国际上通常将房价收入比指标值6倍定为警戒线,超过6倍则认为房价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在国内,不论是经济学界还是普通百姓,大家都感受到近几年来房地产业发展非常快,同时伴随着房价显著的上升.据有些专家估计,我国的北京、沈阳、贵阳、南京、广州、大连和西安的房价收入比都超过了10倍,认为房价收入比超过了国际的警戒线,房地产已经存在严重泡沫.随着这个指标在社会上更广泛的应用,更深入的研究,它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明显.笔者认为目前计算房价收入比只考虑到上市住房的房价和家庭户均收入这两个指标,以这种方法计算的房价收入比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住房价格和居民住房消费的承受能力,而应该对房价收入比计算方法进行细分,从不同角度计算分析房价收入比.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新建住宅房价指数编制方法仍采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方法,与真实房价情况严重脱节.现今房价指数编制第三代方法逐渐成为国际上的主要方法,但这一方法并非完全适合国内情况.文章采取第三代方法“同质可比”的思想,考虑我国实际房产交易情况,研究虚拟重复交易虚拟数据产生方法,并建立单一新建住房交易和虚拟重复住房交易两种交易数据的模型,找到一种新的、具有更高计算精确度和有效性的房价指数编制模型——自回归混合效应模型.  相似文献   

10.
利用住房抵押贷款的基本定价模型及美国金融危机时期各相关变量的实际数据,对美国金融危机中的房价、房价波动率及利率三个直接初始因素进行敏感性作用力度弹性分析,探讨了房价、房价波动率及利率三个直接初始因素对住房抵押贷款价值与信用风险的敏感性与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住房贷款是获取购房资金的最主要渠道,贷款类型的差异也会对楼市产生不同的作用。通过构建理论模型,从住房市场的短期情形和长期情形分别对照不同房贷类型所引发的供需及均衡变动,并以上海市为例展开实证分析,最终总结出住房贷款模式的差异化选择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住房商业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均能显著促进住房消费,且后者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两类贷款均会对房价产生正向推动作用,但后者的推动作用强于前者。基于此,需要改革与完善我国住房金融体系,鼓励实施差别化的住房融资策略,以此遏制一、二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助力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房价调控措施来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同时也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而实际上,邓小平同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问题。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我国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建设保障性住房问题涉及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如何有效融资就成为重中之重。一、保障性住房及其分类和商品性住房不同,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了保证中低收入、困难家庭解决住房问题而限定标准、限定租金或房价的住房。保障性住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在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吴丰 《四川省情》2005,(6):27-27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两个组成部分———自住性需求和投资性(含投机需求)都比较强劲,两种需求交叉刺激房价不断攀升,使得房地产行业这一支柱产业呈现出“透支性”成长状态,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投资过热的重要根源。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政府前所未有地针对房地产市场连出宏观调控“组合拳”。最近的一“拳”是5月11日出台的建设部等七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指导思想是遏制投机性炒房、控制投资性购房。在经济手段上表现为针对住房转让环节的营业税政策:自今年6月1日起,对个人购买住房…  相似文献   

14.
近日看到一则消息.海南省长罗保铭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谈到,海南全省的保障性住房从2009年的7万套,2010年的12.6万套到今年要建9.1万套,这个房子建下来,岛内房价肯定会降下来.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考虑居民收入不平衡和地区差异的基础上构建了家庭购房压力系数指标并以此作为门限变量,采用2010—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房价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整体而言,我国住房资产增值并不能拉动消费,并且在研究住房资产增值对消费的影响时共同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考虑地区经济增长率这个共同因素的影响后,住房资产增值并不能拉动消费,一旦遗漏该变量,模型将存在内生性问题,估计结果将表现为住房资产增值能够拉动消费。(2)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这种异质性的存在不利于促进共同富裕和扩大内需。当家庭购房压力系数不超过15.77时,房价上涨带来的住房资产增值并不能拉动消费增长,对于家庭购房压力系数超过15.77的群体而言,房价上涨加重了其负担,将抑制他们消费的增长。(3)不同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存在明显的差别,与其他省份相比,房价收入比高的地区消费增长相对较慢。  相似文献   

16.
吴昌宁 《四川省情》2006,(12):26-26
今年,对于房地产业来说,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政策年。当地方还在慢慢消化上一个政策时,中央便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下一个政策砸向地方。在这些政策中,力度最大、影响最广的当然是赫赫有名的“国十五条”,其中最牵动地方政府神经、感动中低收入人群的就是两个醒目、明确的70%的指标即:“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土地供应,其年度供应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为何今年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一改往…  相似文献   

17.
住房市场与城镇居民收入协调状况评价一直是国内学者力求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房价收入比评价法便随着住房制度全面市场化为广大国内学者所青睐。文章在使用房价收入比评价住房市场与城镇居民收入协调性基础上,将协调度模型首次引入并与房价收入比评价法结合对中国住房市场与城镇居民收入协调状况进行评析,力求对当前二者协调状况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并在最后结合两模型分析结果对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1998年以来,我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使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对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和拉动全区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近年来,由于房价上涨速度加快,不但加重了城市居民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暴露出保障性住房保障性能力弱、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不规范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9.
文章构建了一个考虑两类家庭行为和住房资产价值的生命周期模型,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发现,住房价格的上涨存在着边际递减的“马太效应”,这说明房价导致的贫富差距不会无限扩大,而是会收敛于某一区域.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房价上涨与基尼系数和社会福利损失呈正相关性,证明了房价的上涨通过对两类家庭个体产生相反的作用,导致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加大,最终使得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下降.最后认为房价导致社会财富再分配现象的根源在于住房需求具有双重属性,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切实施行住房供给的双轨制,通过供给保障房来分离住房的消费与投资属性.  相似文献   

20.
房价虚高,国家几次出台调控措施,房价却依然在涨: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而房地产开发却维持高额利润回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本文从供求关系的角度对天津的房价走势分析认为,购房需求旺盛是重要原因。对购房需求进行分流,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住房保障体系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