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次重要的文学运动。本文着重从文学主张、文学创作、文学论争等方面,论述了他们变迁的过程,变迁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学永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19-22
一个文学思潮的出现,有其现实的原因从而保持其独立性,但它不可能脱离历史,它必然能在历史承续演变的时间序列中占据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文章指出革命文学并不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反叛者,它在精神特征方面与“五四”文学革命有着血与肉的联系,其精神特征是人的不断发现与文学作品中个人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3.
孔范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阶段,为本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第二期。此前文学之由作为工具的“中心”到作为“中心”的工具的转化,以及与之同时发生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主流性认同和复古文学倾向的发生,为“文学革命”提供了现实性前提。“文学革命”渴望对传统文学的全面颠覆,但其本身的规定性又必然导致新的转化和分流,以致衍生为“革命文学”长时间在政治规约内的主流地位,和其间对抗性格局中颇有意味的种种复杂状态。 相似文献
4.
甘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2):120-123
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维度研究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可以发现,在1903—1936年间,鲁迅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具体来说,1903-1926年间,鲁迅在外国文学译介中倾向于“文学革命”;在1927—1936年间,鲁迅的文学翻译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鲁迅杰出的外国文学译介工作使他不愧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界之战士”。 相似文献
5.
武新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2):13-20
在如何理解五四新文学与革命文学之间的关系上,建国后"十七年"与新时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十七年"中,五四新文学传统逐渐被革命化,革命文学传统逐渐被强化,从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联系;在新时期,五四新文学传统的革命色彩逐渐被淡化,其地位一路飙升,革命文学传统逐渐被消解,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了"背叛与倒退"的历史联系.但两个时期中也有不同的声音,只是在学术界不占主流地位而已.这一变化可以从两个时期的意识形态结构的变化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邹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18-121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篇大事--"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其动因,胡适的认识交织着必然和偶然.其文学革命发生论表现为向着偶然纵深发展的"三部曲"形态,从历史必然到个人偶然再到历史偶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则是他以实用主义与进化论作为基础的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初救亡图存的背景下,革命者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以提倡白话文为革命起点,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这场革命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工具性作用,使得语言成为革命的有力武器.一方面胡适、陈独秀等革命者的话语暴力推动了革命取得胜利;另一方面,语言暴力在革命中逐渐走向极端化、激进化,给革命带来了惨痛的后果.其间虽有学衡派制衡的努力,但终究难以扭转这一趋势.探讨语言暴力与“五四”文学革命的互动关系及其规律,不仅能够揭示语言在革命语境下的暴力属性,更可以从语言暴力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何仲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2)
本文以较为翔实的史料探讨了自然主义和中国“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通过论证 ,说明引进自然主义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 ,先驱们高度重视并热情投入了这项工作 ,自然主义对新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确实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叶楠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63-67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瞿秋白在理论上倡导革命文学,并有“实绩”,是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奠基者之一。这一时期,瞿秋白的文艺观既是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先声,也是二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革命文学运动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江卫社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4):50-54
1928年前后的"革命文学"论争实质上是一场因时代观、世界观、文学理论观的不同而引发的文艺观念之争。在论争的主要方面,即时代与文学、文学与革命、文学的社会作用与审美作用之间,论争的参与者表现出了程度不同的向度———单向的极化特征与双向选择时的"左"倾性、宽容性与前瞻性。造成向度歧异乃是受当时的文艺、政治思潮影响,论争各方看文学的角度不同,从而造成对文学本质属性理解的不同。归根结底,他们的分歧是个人的社会实践与文学实践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刘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108-114
历史资料表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其本质属性是表现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无产阶级的感情,并不要求一定要直接描写阶级斗争。它产生的条件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外部原因,而主要在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这一革命文学可分为情绪化、生活化、理性化和典型化四种类型。事实证明:简单地描写阶级斗争的作品往往是失败的,而以无产阶级的观点来分析和描写生活,注意生活的复杂性,把人物写成复合体,才能取得成功。革命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开创意义,不比前苏联的革命文学逊色。 相似文献
12.
刘东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1):106-110
傅斯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也是文学革命的重镇。其文学革命观在理论维度上,阐释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在历史维度上,揭示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在现实维度上,说明了文学革命的迫切性,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色彩、历史纵深感和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革命”到“二为”方向——邓小平文艺理论与中国20世纪文艺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平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3):104-110
“二为”方向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文艺理论的经典表述 ,也是对具有“诗教”“乐教”传统的中国近、现代文论精神的发扬光大 ,更是对 2 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二为”方向以其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刻的历史理性、科学精神和博大深邃的人文情怀 ,为新时期文学续上了“五四”文学的血脉与精魂。邓小平文艺理论已成为 2 0世纪中国文论的宝贵遗产 ,同时也必将成为建设 2 1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可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重探60年五四文学革命研究的误区——质疑“彻底反传统文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发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5):34-43
60年的五四文学革命研究,存在"彻底反传统文学"的认识误区.文章通过重新解读文学革命先驱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的原创文论,回到特定的历史范畴,发现他们对古代或近世文学的弊端作了批判,而对传统文学合乎新价值标准的方面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并没有"彻底反传统文学".现下已为恢复文学革命的真实面目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朱净之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66-69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推动下,胡适、郭沫若等人开拓了新诗创作的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实绩;但是同样为"五四"新诗作出重要贡献的瞿秋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瞿秋白"五四"时期创作的20多首新诗,属于"遵将令"的创新之作,不仅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初步探索出自由体新诗的形式特征,其地位和作用是应当重新加以认识和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期,官宦世家缔结婚姻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时代转变。唐代官宦世家婚姻的主流价值取向是崇尚阀阅,表现为旧门间互通婚姻、新贵攀附旧门以及新贵间互通婚姻。宋代官宦世家则崇尚人物,表现为对婚配对象的才能、修养、资财和家世的重视。这种转变是与唐宋时期社会结构的变迁相一致的,其核心取向仍然是人们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理论是文学呼唤自由的一个先声。而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观点 ,确定了新文学发展的大方向。他认为西方的人道主义是新文学的哲学基础 ,倡导平民文学和贵族文学的融合 ,指出以人生始、以艺术终应该是文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赵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3)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近代意识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对域外文学主动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劣者被汰”的认识模式与“强国富民”的愿望共同构成文学革命诞生的“前夜”背景。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在其形态上表现为理论预设为先,创作实践相对贫弱;功利意识为主,审美意识为辅,反封建、重启蒙的主流意识占据统治地位,而文学本体追求相对较弱的特点。从语言形式变革、文学内容更新到全民接受视野和个人接受特征中,无不体现出中国新文学的产生总体上是一种功利的冲动而非人文的冲动.是在一种非文学或非审美的环境中诞生,这非人力所能左右,而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陈红旗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鲁迅的革命文学思想是他在域外革命文学思想和中国现实的主体体验中纠葛而成的,是他融会先进思想文化资源、积极批判中国国民劣根性、探求中华民族固有之血脉和追寻现代革命精神的结晶.鲁迅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生标志着中国革命文学思想的现代生成,并与其创作、译品一起推进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进程,且使中国革命文化得到提升并成为世界左翼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郭淑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5):31-33,77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系统阐述了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文学革命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本身,她促进了中国哲学语言形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更新,开启了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