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创作时总是以其浓厚强烈的情感色彩观物、择物、体物,产生艺术联想,进行艺术构思,创造艺术形象。“一切真正优秀的作品都是血写的书,心灵的书,深邃而真挚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书。”①所以,创作主体的情感状态对作品的美学追求有很大影响。一、情感对作品生成的动力作用马克思说:“情欲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②别林斯基说:“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③这些话都指出了情感的动力作用。情感对文学作品生成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引起创作冲动、强化审美知觉、鼓动想象…  相似文献   

2.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世上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外在形式,人的视知觉都会从中感知到一种“力”的存在。“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式样”。文艺作品是通过反映客观事物,创造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所谓表现艺术就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艺术。而艺术形象(不包括音乐艺术形象)是诉诸人的视觉而发挥作用的,具有可感性。这就要求艺术家通过一个  相似文献   

3.
孙犁的小说,篇篇几乎都写到了女性形象,但个个都各具身肢笑貌。让人感到,作家已进入了左右逄源、得心应手的自由程度。这给我们提出了值得研究的课题:作家创作的内在自由究竟是什么?何处来的?又趋向何处? 一、感情的内容真正的艺术作品的内容,应当是感情的内容。别林斯基断言:“诗情观念,不是三段论法,不是教条,不是规则,它是活生生的情欲,它是激情……。”(《别林斯基全集》俄文版,第七卷,第三一二页,一九五五年版)感情性在艺术中具有质的特殊性。作家的创作目的是力图把感情化了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不到顶点”是莱辛在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中提出的一个很有价值的美学观点。他认为,为了使艺术作品获得让人“长期地反复玩素”的效果,艺术家对人物表情的描绘应有所节制,不宜“选取情节发展的顶点峋。中国的孔子,也有一个与莱辛“不到顶点”相类似的说法——“乐而不淫,哀而不伤”o。他认为,艺术是表情的,诗“可以兴,可以怨”“,但是,这种感情的表达不能太强烈,不可太过分。他们都是从审美心理出发,主张艺术作品表情时要适当地加以控制,避免“过’与“不及”的毛病,以增加艺术感染力。“不到顶点”是针对造型艺术而言的…  相似文献   

5.
诗味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味”并不是、或主要不是作品所传达的语义内容,而是来自作品“结构”所产生的意义。艺术作品的意义可分成“指称意义”、“逻辑意义”、“结构意义”三个层次,前两者是艺术形象的语义内容,是认识活动的产物,因而它所提供的主要是认识的或道德教化的价值,而非审美价值。只有艺术的“结构意义”才是艺术的审美价值所得以产生的关键,因为它不是艺术形象直接指证出来的语义内容,而是一种“象外之旨”、“言外之意”。从这一意义上讲,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具有超越语言逻辑和形象符号的特征。也正是这一特征,才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味”。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给敏娜·考茨基的信中,批评其过分地急于在小说中表现自己的倾向,同时又说:“我决不是反对倾向诗(有倾向的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倾向的作家历来是很多的,杜甫就是有强烈倾向的伟大诗人。他素有“诗圣”之称,实质上就是因为  相似文献   

7.
我在一篇辨析“艺术形象”概念的文章中曾经指出过:艺术形象在严格意义上并非再现性的知觉图象,而是艺术媒介材料结构的幻象,它不是纯粹客体性的对象物,而是在审美活动中转换生成的“意中之象”。从本体意义上说,艺术的存在只是一种媒介材料的结构,只有在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中,它才转换生成为艺术形象。不管是抽象艺术还是具象艺术,都是如此。因此,艺术形象的生成机制是什么,是我们理解艺术形象的本质必须弄清的问题。中国古代文论用“观物以取象”、“立象以见意”、“境生于象外”来描述艺术构思、艺术传达和艺术鉴赏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司马攻少年时代受中国文化的哺育,定居泰国后又得到泰国文化的熏染。这种独特文化背景,使他既对传统文化精神产生了汉同感和归属感,又对泰国文化滋生了感情U融汇,因而他的作品“能从一种历史跨度和人类文化视角去审视泰华社会的现实生活即从一种历史时空、地域环境、传统民俗呼揭示人的生存景况和人生世相”,①从而林成了别具风采的文化意蕴和人文精神。“我的文字只是我心灵和意识的流露其中有很多篇是写我过去的往事,是属于怀旧的文字”。②诚如作家所言,他的那些“怀!日”的作品大都写得感情真挚、悠远线长,以质朴的笔触表达了…  相似文献   

9.
“艺术形象”辨林兴宅人们往往把具象艺术的“象”与“艺术形象”的概念混同起来,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具象艺术的所谓“象”是一种视觉图象,它只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单元。而“艺术形象”的概念指的应是经过审美转换的“意中之象”,它是艺术作品在欣赏者心中展现的完整...  相似文献   

10.
清代词论家周济的“出入说”见于他的《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一般认为,“出入说”是对“作家创作时形象思维的过程和读者的种种感受”的说明,它要求作家“带着强烈的情感去观察、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熟悉各种事物的形象”再“进入创作过程”(“入”),塑造出平淡、浅近、寓寄托于中而又看似无寄托的艺术形象(“出”);也要求读者欣赏时,既理解(“入”)又不执着于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寄托(“出”)。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代表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研究水平,但深入考察,又未尽的当。个别学者虽然正确地指出“出入说”阐明的是学词途径,但对“入”和“出”两阶段的本质区别及其联系却未作深入的理论探讨。因此,笔者不揣固陋,略述己见,以就教于前辈学者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1.
作家的情感体验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本文拟从创作心理和作家的智能结构方面,考察情感体验对于创作的意义,探讨作家体验的“内省”特征。一深切地体验人的感情,这是托尔斯泰艺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艺术论》中多次说:“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  相似文献   

12.
一解放以后,学术界对《水浒》的评价虽有所爭论,但基本上都是全盘肯定它的思想意义。就以最近几年出版的书刊为例:有的同志说:《水浒》是“一部千古不朽的农民革命的史诗。”有的同志说:《水浒》是一部“革命文学杰作.”“《水浒》作者反映这次伟大的农民起义……艺术形象的整体渗透着作家的伟大的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公开地赞扬、歌颂农民起义和起义的英雄们。由于这种同情和歌颂,由于在农民起义的问題上,作者是站在农民义军的一边,他才能够真实地写出农民群众的革命斗爭和革命理想。”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的命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涵义。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各种样态的艺术作品,既是时代赋予作家的崇高使命又是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是衡量作家在人类文化史或文学史上具有何等地位的价值尺度。所谓“美的规律”,以我的理解就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规律,凡是有出息的文学家都“渴望通过美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感觉、感情和思想,是人的固有的天性”;[1](P151)即使那些崇尚“审丑”的作家也要在物化的文本中将丑转化为美,否则它就失去了审美价值。体察一个作家…  相似文献   

14.
关于作家及其作品的倾向性,是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需要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恩格斯在给明娜·考茨基的信中说:“我决不是反对倾向诗(有倾向的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同时又批评明娜·考茨基过分地急于在小说中表现自己的倾向,这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散文家、文学研究会的重要作家.如果说朱自清散文的思想内容是沿着“为人生”的道路不断开拓的话,那么在艺术上,则是以醇厚绮丽与质朴真挚并重的风格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无论是写景、叙事、写人、朱自清散文总是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的感受,达到了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真可谓画美情深意更浓.对此,我们在其名作《荷塘月色》和《背影》中,是不难得到印证的.  相似文献   

16.
<正> 议论,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配角”、这一点目前似较普遍得到认可。然而,诗中议论是否有其独立意义的艺术美呢?本文谨就杜诗议论成功的经验作一些探讨。别林斯基曾指出:“艺术不能容忍掺入抽象的哲学观念,尤其是议论的东西,它只容受诗情观念,而诗情观念不是三段论法,不是教条,不是规则,它是活生生的热情,它是激情!”强调“观念”要有强烈的感情因素才能进入诗。我国清代批评家沈德潜也在《说诗晬语》卷下说过;“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蜀  相似文献   

17.
一个作家是怎样进入创作过程的?无数创作经验告诉我们,它往往是由于情感的推动。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司马迁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平也。”《水浒传》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李贽说:“《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可见《离骚》和《水浒传》都是作者强烈的感情驱使的结果。当代一些作家也有与此相同的创作体验。曹禺说他写《雷雨》时,“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杨朔写《三千里江山》时,也是“感情逼迫我要去描写他们,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科学中各门科学普遍使用“行为”这一概念以描绘对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天文学家说天体的行为,物理学家说原子分子的行为如此等等。但在哲学和伦理学范围下,行为一词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今中外的思想史上,大多数思想家认为行为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式,只是人类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才称得上行为。如中国古语说的“言必行”、“行必果”,都是用行表示人的有感情有思想的活动。欧洲哲学伦理学史上也有不少人称人是社会的、理性的动物。亚里土多德说过:“人的功能,决不是生命,因为就是植物也有生命。”而人的真正功能就是人类活…  相似文献   

19.
(一) “意境”是什么?有人说它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形象,又有人认为它相当于典型形象。据我看来,在某种意义上,“意境”虽然可说是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或者包含着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但它绝不等于艺术形象或典型形象;并且,不是所有的艺术形象或典型形象都有“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红凯 《江淮论坛》2006,(5):106-109
鲁迅的乡土小说,所以成为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浙东故乡常常的眷恋和对中国农民常常的“爱”上。可以说,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深厚的情感文字表现,是这种真挚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