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边境三部曲》看科马克·麦卡锡的哲学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作品《边境三部曲》集纳了作者对人生的意义、人与自然的依存以及人与宗教关系的理性思索。从作品中反映出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和扬善弃恶的人文生态思想3个方面探讨作者的哲学生态观。  相似文献   

2.
麦卡锡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重要作品《边境三部曲》中体现出西部神话对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虽然麦卡锡采用了西部小说的传统写作符码和许多经典情节,然而他是通过建构"反神话"话语的方式、从西部神话的内部对其进行揭示和解构。在《边境三部曲》中,麦卡锡秉承后现代解构神话的一贯思想,将神人般的牛仔英雄重构成为一个个在凡间生活的既困顿流离又孤独迷惘的常人和凡人形象,揭露出美国亚当们背后隐藏的个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从而将美国亚当们拉下了神坛,也在更深层次上解构了美国西部神话。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的四字格有着独特的文体美学价值,而概念隐喻则是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以《三国演义》及罗慕士英译本中四字格的概念隐喻作为语料,试图分析这些概念隐喻在英译过程中的难点及其翻译策略。本文发现儒家的仁、义、忠、孝、悌等思想,以及典故、宗教、物质、体验等文化因素使得《三国演义》中的四字格概念隐喻独具魅力,但同时也构成了跨文化翻译中一个很大的难点。罗慕士有效地通过对应翻译、直译、释译、注释、意译等翻译策略对这些概念隐喻进行了忠实而生动的翻译,使得西方的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及风采。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运用当代隐喻学理论对毛泽东诗词进行研究。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圭臬,通览毛泽东的67首诗词作品,收集其中的隐喻例证,并按内容进行分类。在语料归纳的基础上,对其认知机制、文化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这些隐喻因其人类的共同经验而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是人类通过文学创作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独特的神话、宗教、文化、典故等因素也使得这些隐喻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当代陕北文学与陕北宗教意识水乳交融,难分彼此.陕北宗教信仰民俗对作家高建群有很大的影响.高建群《大西北三部曲》中的宗教意识表现为悲悯意识、神秘色彩、理想坚守.高建群陕北题材的长篇小说中蕴含有浓郁的宗教意识,作家通过对陕北众生相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也表达了作者对陕北文化的礼赞.  相似文献   

6.
犹太教的创立、发展与整个犹太民族的生死存亡紧密连在一起,宗教信仰被视为犹太民族生存的文化形式。宗教因素对马拉默德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宗教意象成为马拉默德小说创作的文化源泉。在小说《店员》、《基辅怨》、《上帝的恩赐》等作品中,作者成功地运用圣经中的人物原型,将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人类恒定的命题相结合,通过作品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发展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认为异国形象的真伪已经不再是关注的重点,而应转移到异国形象创作诸问题上。以此为出发点,从作家的角度对《大地》三部曲中“中国形象”的生成进行了细致的探讨。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独特的生活经历让赛珍珠在文化和身份认同时产生矛盾和焦虑,宗教的宽容使她希望人们在信仰上抛却狭隘和偏见,最终形成了她混杂的双重文化身份并由此思考它的文化意义。于是在提笔写作时,她开辟了一个阈限性写作空间,以自己的作品告诉人们,人和人是有同一性的,完全可以跨越种族和文化差异达到沟通和理解。《大地》三部曲中中国形象正是这三者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虽是写实性作品 ,但却大量存在着隐喻艺术符号 ,充溢着浓重的神秘文化色彩。这种隐喻艺术符号表现在作品中就是种种先兆预测 :梦兆、卦兆、符谶等。这些先兆预测的运用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从而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9.
《玉米》三部曲是毕飞宇的代表作,也是践行他“疼痛”这一书写主题的重要作品。在《玉米》三部曲中,毕飞宇通过讲述王家庄里以玉米、玉秀和玉秧为代表的的女性在寻找生存之地时,面对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诸如文化、伦理、历史等问题时的挣扎与反抗,以达到对全人类的悲怆命运的反思,这也是“疼痛”书写的人文关怀的价值所在。本文通过对《玉米》三部曲中三位女性的疼痛人生的回顾,深入探讨生命痛感的由来和具体展现形式,从而给予每一位疼痛者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与关怀。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生活在充满隐喻的世界上,充满创造力、新奇的隐喻比比皆是。认知语义学者莱考夫与约翰逊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使人们逐渐意识到隐喻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机制。文章在较大规模收集《圣经》语料的基础上尝试性地辨认、分析和诠释宗教语篇中隐喻机制的重大劝谏性功能。文章指出,隐喻机制通过指称司空见惯的个人体验和社会活动来与广大信徒构建起尽量多的共同点,是宗教教义中传播核心信念、价值观念和哲学理念等劝谏性要素的母体和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11.
"边境三部曲"的终结"乐章"──<平原上的城市>,展现了牛仔们辛勤的劳动生活和在艰苦环境中的互相关怀的兄弟情义,但也不乏展现了牧区牛仔和城镇妓女之间的爱情悲剧.女性形象在小说中扮演着次要的角色,充当着男性的附属品.可见在男权的框架体系下,女性已被要求忘掉自我,拒绝自我,或者以某种方式否定自我.本文将借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存在主义女性观解读<平原上的城市>中女性的境遇、"他者"地位及自我选择与突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莱考夫的隐喻理论,从文化认知视角研究英汉隐喻性习语的对应形式。通过分析自然环境、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宗教信仰等影响人类隐喻性思维的文化因素,找出引起英汉隐喻性习语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深层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3.
科马克·麦卡锡的《边界三部曲》在沿袭“地狱天堂”这一文学传统来书写墨西哥文化的同时,对其背后的基本设想和价值观进行了质疑。他将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相结合,辨证看待墨西哥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同质性与他异性。一方面,墨西哥文化成为一面镜子,反射出美国文化中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和理想主义。另一方面,墨西哥内部的民族主义和墨西哥性同样具有破坏性和排外性。然而,麦卡锡试图借助民族间的对话与交流,在更大程度上建构一种超越种族边界、文化边界和民族边界的人类秩序和跨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文化行为,是人的定义;语言的这种多重性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统一。语言隐喻借重身体和直觉世界,形成社会实践的记忆,体现文化模式。身体是人类物性的根据,而体化和经验是"文化和自我的存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午夜之子》中有多种殖民文化意象无不与当时印度所处的历史与文化,经济与政治,民族与宗教等境况息息相关。拉什迪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在《午夜之子》中各种殖民文化意象隐喻的运用也体现了他希望世界各个民族和平共处,各种文化之间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6.
弗雷泽在《金枝》中提出的人类心智发展三阶段进化图式反映了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特征,汲取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以及泰勒的“文化遗存”和“人类心智同一性”观念。巫术、宗教、科学三者进化关系的探索说明宗教的起源、本质和发展问题,以此揭示人类社会进程中文明与蒙昧、理性与非理性、现在与过去的关系,探讨人类心智发展的过程与归宿。其主旨本无可厚非,但其研究方法、理论观念及对宗教和科学本质认识的缺陷,使费雷泽在这一进化图式中所表现出的疑虑和不确定性常易为人忽视,他本人为此饱受诟病,《金枝》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相似文献   

17.
蒂里希的文化神学是以宗教的本性为其理论思考的起点的。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特殊功能,而是人类精神生活所有功能的深层。宗教,就这个词的最广泛和最根本的意义而言,是指终极关怀。蒂里希的兴趣中心是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他把基督教与世俗文化连结起来,力图揭示人类文化活动诸多领域的宗教因素。宗教是文化的实质,文化是宗教的形式。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蒂里希文化神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香港殖民地社会处于两种文化的交汇冲突之中,存在着身份认同的危机,因此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写出的妓女传奇,自然包含了对整个集体本身经验的艰难叙述。施叔青小说《香港三部曲》不但塑造了香港百年沧桑史,同时通过对殖民框架的认同和超越,勾勒出一个华洋共处的文化空间。该文通过对施叔青小说《香港三部曲》的解读,揭示出其中的殖民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模式,它受社会文化背景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从隐喻与语言、文化、思维密不可分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英汉两种文化中隐喻表达和理解的共性,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在隐喻中的体现,通过大量的实例指出相似的文化背景会形成相似的隐喻,而不同的文化因素也会映射在隐喻中,进而影响到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