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小光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8-11
分析弗洛伊德的本能论,阐述了在现当代文学中,作为丑学之主要内容的本能欲望无处不在;性本能是主体这一理性载体的非理性表达,作家们把本能论做了民族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针对学界出现的对“老庄之学为楚学”的质疑,在全面系统地学术梳理后发现,从思想根源上看,占《老子》八十一章1/3多篇幅的老子道论,其受楚文化影响十分深刻:老子道论渊源于楚开国人物也是楚哲学开山人物鬻熊;老子以水喻“道”得益于楚文化的生成环境;楚文化的特异性成就了老子之道的特点,即楚文化“信巫鬼,重淫祀”的特点带给老子之道以极端的神秘性,楚文化的创新求变精神使老子之道具有极大的变化性.不论是从地域文化上说,还是从学派文化上说,乃至置于整个中华文化上看,“老庄之学为楚学”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李光福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老子是人类轴心期的重要思想家 ,他在中国哲学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使道获得了本原、本体的内涵。该道具有实有而无形、超越感官和语言、浑朴虚静、兼赅有无、独立永恒、自然无为的特征 ,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 ,而非一般的物质或精神实体。他关于道的思想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社会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4.
“道”和“德”是老子哲学中两个最基本的范畴.“道”具有本源性、自然性、虚无性、整体性、无私性、回复性以及实践性等基本特性.“德”是指事物由“道”所获得的本性与禀赋或依“道”而行所表现出来的样态.道和德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 相似文献
5.
姚亚芝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86-90
美国超验主义的创始人爱默生与古代中国圣人老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存在着惊人的相通或相似之处。前者认为"超灵"是万物的发端与归宿,人类应当崇俭抑奢,依赖直觉,回归自然,从而获得精神的圆满;后者则认为"道法自然",人类需"复归于朴","涤除玄鉴",通过"直觉"洞察和体悟"道"的最高境界。爱默生视自己为美国社会精神和道德种子的播种者,他之所以关注东方哲学思想,主要是为了借助东方而重新找回西方。 相似文献
6.
施叶丽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1(2):33-37
依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性本能,和死亡本能分析《呼啸山庄》主要人物凯瑟琳和埃德加、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之间施虐与受虐的性变态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死亡动机,可以清楚地揭示人物的主要性格. 相似文献
7.
杜会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老子的治国之道杜会老子不但是一位善于探索的哲学家和深邃冷静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精于治国之道的政治家。他曾当过周朝的"史官",后来过上"隐士"生活。老子身处春秋乱世,面对列国纷争的政治局面,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目光洞悉风云,俯视天下,悟出一系列治乱... 相似文献
8.
李光福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4):77-81
老子的道代表了人类的终极关怀。老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使道获得了本原、本体和社会人生终极依托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建构了一座道的丰碑。道具有实有无形、超言绝象、混朴虚静、兼赅有无、独立永恒、自然无为的特征,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而非一般的物质或精神实体。它不仅在现代物理学面前表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人生价值,对现代人克服虚无主义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古良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68-169
道儒佛三家虽然有别,如道家以其隐忍见长,儒家思想进取,而佛家以和睦人间、化世救人为己任,但在宇宙观、核心价值观上,三家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与其说它们之间有对立或优劣之分,倒不如说正是它们的互补组成了华人精神世界的支柱。即以老子之道而言,便与儒佛殊途而同归,尽管其表述方式各自不同。 相似文献
10.
彭国兴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5-8,20
老子和孔子是我国古代阐道、弘道、体道的最伟大思想家.尽管他们的"道"有着互不相同的内涵和特点,但却始终贯穿着"和谐"意蕴;尽管他们的理想之道及体"道"之途互有差异,但他们都从"天下无道"的社会现实出发,致力于实现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有道"社会.这对于我们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如运用孔老道论促进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运用孔老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相互和谐统一思想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建设,运用孔老之道协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共进等. 相似文献
11.
宋志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24-25
基于"道"的哲学理念,老子设想"为腹不为目"的圣人人格,提出"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画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表达了道家的社会和谐思想。道家比较强调尊重个体自由,儒家比较强调群体至上,儒道两家的社会理想构成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12.
智广元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8-22
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新兴的交叉学科--复杂性科学面临诸多困境与悖论,似乎无法在守护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原子论"自然哲学的思想框架内找到"理论支点".而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老子所倡导的"道",则能够成为现时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倡明科学的未来."道"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主要有两点:一是"道"之"有"" 无"契合现代科学.二是道之"自然""无为"倡明科学未来. 相似文献
13.
14.
王晚霞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14-16
与儒学相对,老子提出自己治世的“软”方法——中和之道,它以无为为核心,以万物的神奇生命力为条件,从反面立论,从表面的柔弱处、谦下处出发,以退为进,以不争之争的无私最终成就其私,从而达到万物和谐发展的无不为的目的,老子中和之道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张丽锦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基础理论本能性思想述评张丽锦(宁夏大学基础部讲师,宁夏银川,750021)如今谈弗洛伊德已不具有什么新意了,不论提及精神分析的哪个部分,不论对弗洛伊德进行褒或贬的评价,都不带有什么开创性或挑战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分析已失去了应有的价... 相似文献
17.
方晓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5)
老子之道──气功态方晓明老子在当时是一个反对派,对社会现实及其通行社会价值、行为准则持全面的批判态度。他所认为的造成天下无道的根本原因,分析起来,起码有这样两个,一是“欲”,二是“智”。老子说:“乐与饵,过客止。,’(35章)(按:本文中《老子》引文... 相似文献
18.
王力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80-83
通过对老子之“道”的深入研究和深切体悟,把“道”分成三层四种状态:无形无质、有形无质、有质无形、有形有质,并用图解说明了老子“道”的升华过程和运动方向。“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道”由“有形有质”向“无形无质”运动,又由“无形无质”向“有形有质”运动,周行复始,有规律不等量,难以预定。把宇宙分为“三界”:下三界人、事、物,中三界天、地、人,上三界时间、空间、宇宙。“三界”的存在形式和状态一层高于一层,“三界”总论为道大,是老子对万物(包括人类)从精神、思维、思想、品格、人格、性格上的划分。人的完善的存在应该是从“下三界”上升到“上三界”,再由“上三界”回到“下三界”,周而复始地变化而不断地求得新生。 相似文献
19.
刘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1):82-86
吸取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思想观念发展演进的角度,对老子之道的起源进行了探讨,认为气是道的原型,它们都是从更古老的灵魂观念发展而来。老子之道在中国思想发展中的意义在于,他用道这样一个自然、世俗的观念取代了宗教观念,是自然主义对宗教思想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20.
习传进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3):37-40
本文分析比较了老子之"道"和爱默生之"超灵"的宇宙观、天人关系和直觉意识,指出了"道"与"超灵"之间存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