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弦乐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奇葩.经海外华人作曲家、艺校教学的作曲家及投身革命的作曲家共同努力,使原创弦乐作品百花齐放,争香斗艳.本文从文艺美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20世纪前期不同作曲家的创作情况,梳理其美学特征,探索其形成基础,分析其艺术得失,以期对当代新文化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孝 《天府新论》2005,1(2):16-19
社会科学本土化长期局限于以普遍规律为前提的普遍与特殊的模式中。西方社会科学的特有视角及其相应的实证主义主流传统使它不可能实现其所追求的社会普遍规律的目标。因此 ,社会科学本土化必然包含着三个层次的视角转移。一是从世界体系的中心到边缘的视角转移 ;二是从西方的生活世界到对我国生活世界视角 ;三是从理论者到实践者的视角。由此 ,才能从中国本土的视角出发形成真正的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3.
殷红 《北方论丛》2002,(5):50-53
从叙述角度、叙述内容、叙述话语三个角度对萧红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与迟子建前期作品<原始风景>进行比较,可以窥见两部作品的共性及其成因--童年经历的深刻影响及其童年视角的选择,叙述内容的亲历性及其东北地方特色,叙述话语的清新及其感伤的怀旧气氛.  相似文献   

4.
关于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评介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出版《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以后,对卢卡奇及其著作的研究与评价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多重讨论.为使卢卡奇与这部著作能更真实地展现给读者,笔者以评介为视角,展开了这一著作思想的概要分析,对引发争议的肯定、否定、自我三种评价进行了梳理考察,并提出了解读文本需澄清的三个问题,即卢卡奇及其著作性质所属的问题、卢卡奇如何对待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如何鉴别卢卡奇的自我批评问题.  相似文献   

5.
叙述视角是小说叙事技巧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叙事视角的选择对于小说的叙事结构及其审美效果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叙述视角,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即是作品叙述故事、观察世界时所选择的角度.选择这一角度实际上首先是选择人这个点,即观察者的视点.谁是观察者决定了叙事的角度.在小说中承担观察者角色的大致有三种,叙述者、人物以及假想读者(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读者),而前两种是最为常见的叙述视角.中国古典小说从其总体框架来看,是一种全知的叙述视角,叙述者的视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是肯定的.然而正因为如此,往往掩盖了人物视角的重要性,使人忽略了人物视角的重要意义.当我们仔细阅读作品时,就会发现人物视角是叙述者叙述故事时的重要手段和表现方法,人物视角在古典小说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就其在古典小说中的结构功能及其实现的审美意义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冬 《北方论丛》2006,(2):45-49
浪漫主义诗学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一是从18世纪批评传承而来的情感主义诗论;二是由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改造而来的柏拉图主义诗论;三是从亚理斯多德那里演化而来的有机整体论诗学.唯有对它们进行深入辨析,我们才能系统把握浪漫主义诗学的特征,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正> 接受美学的诞生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它把文学现象看作作家、作品与接受对象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并极力主张从接受对象这一特定视角去进行文学研究,而这正是以往理论所忽视了的.不同作品拥有不同的接受对象,并导致相应的不同反响;随着时过境迁,文学作品的接受对象及其反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作品的价值只有被读者所接受才得到真正实现,接受对象的审美趣味和接受作品后的反响必然会制约作家尔后的创作及其进程.本文试图从接受对象的数值、类型及其历史变迁这一角度对老舍作品的艺术风格、价值功能及其成就等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当代文学叙事结构、视角、意蕴中挖掘其人类学特征和意味,可看作是“隐性”的人类学转向;二是从“常规”文本穿插田野笔记这一现象来探讨这种人类学转向的过渡状态;三是从跨文体写作的民族志转向论述“显性”的人类学转向.当然,文体变化的背后不仅与文学创作方法、观念相关,与国家文化战略安全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布奇·埃默切塔是当今影响力最大的非洲裔英国移民女作家之一,因其对非洲妇女生存状态的关注及其创作的非洲历史小说而在国际文学界享有盛誉。其作品主题广泛,文化之间的冲突、文化身份的认同、种族隔离以及超越于种族和文化之上的人类和谐等主题皆可在埃默切塔的作品中发现。国外对其评论也因此呈现多元性,尤其是从后殖民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身份危机以及对比等视角进行分析和评论。国内对埃默切塔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因此有必要对迄今埃默切塔国内外研究做一综述,阐明其研究意义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当代历史与理论语境为参照系,将马克思哲学的精神理解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形而上学批判,这是马克思透视哲学观念的重要前提,由此将哲学视角转向了对社会生活及其文化逻辑的批判分析;第二是从资本逻辑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化进程及其内在的二律背反,这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第三是建构社会批判理论,为未来社会的变革提供一种理性的自觉.如何从马克思的哲学理念出发,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面对当代社会及其文化逻辑,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当代建构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马克思的哲学观?什么是马克思哲学观的实质?这在理论界一直是聚讼纷纭的问题.事实上,长期以来,人们多是从恩格斯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并阐释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实质的.然而,文献学的研究表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哲学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旦人们返回到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论著的阅读中,立即就会发现这种差别,从而对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实质做出新的定位和阐释.如果说,马克思的哲学观可以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注意:这个短语中的“历史”作为总体性的概念涵盖“自然”于自身之内),那么,他的哲学观的实质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马克思的哲学观?什么是马克思哲学观的实质?这在理论界一直是聚讼纷纭的问题.事实上,长期以来,人们多是从恩格斯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并阐释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实质的.然而,文献学的研究表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哲学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旦人们返回到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论著的阅读中,立即就会发现这种差别,从而对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实质做出新的定位和阐释.如果说,马克思的哲学观可以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注意:这个短语中的“历史”作为总体性的概念涵盖“自然”于自身之内),那么,他的哲学观的实质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相似文献   

13.
在《三国演义》的研究中,人们似乎对小说存在着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从未有过多少异疑。有这种思想倾向是不是说作者创作前先有一种抽象的观念,而后用形象去衍化出来,还是客观地、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作品的形象中?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形象出发,还是从观念出发去进行艺术构思?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在某些同志文章中谈作者思想和作品倾向时,隐隐绰绰地  相似文献   

14.
庚子年间义和团围攻使馆事件的亲历目击者普特南·威尔秉笔直书了他对当时若干时势的体认与思考。通过他的作品来考察义和团旋起旋灭之缘由 ,不失为一种视角。另外 ,他对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及其意义有中肯的反省和较为持平的评价 ,对其失败原因也有深刻的体认。  相似文献   

15.
李定广 《学术界》2012,(9):28-35,285
自1992年中韩建交至今二十年来,“崔致远研究热”逐渐从韩国扩散到中国.但当前的崔致远研究存在三大误区:一是关于崔致远的生年及初来华之年受韩国学界误导问题;二是关于崔致远与罗隐、顾云关系及其创作渊源的若干误解;三是关于崔致远诗文评价中激情拔高问题.对崔致远的研究和评价,决不能孤立进行,必须放在唐末文学和文化背景中,放在唐末作家作品序列中,给予恰如其分的定位与评判.  相似文献   

16.
略论《死水微 澜》中罗歪嘴与顾天成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劼人反映近代四川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至今还是那样引人入胜、耐人咀嚼,这显然是和它特有的历史认识价值分不开的;而这又应归功于作家精心地塑造了两个相对峙的人物形象——“袍哥”罗歪嘴与“教民”顾天成。对罗歪嘴和顾天成究竟如何认识与评价呢?是从作品所反映的实际出发,还他们历史的本来面貌,还是用今天的标准去进行衡量?或者,把作品通过形象描绘已经作了揭露批判的东西加以肯定和宣扬,甚至先验地给以拔高?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周芬伶的张爱玲研究一直力求完整地展现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各个方面。结合自身的散文创作体验,周芬伶对张爱玲的散文评价颇高。周芬伶从马里兰大学图书馆发掘出来的六封家信及其对这些家信的研究,为后来者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成为日后完善张爱玲研究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女性学者和作家,在对张爱玲的研究过程中,周芬伶一直坚持从女性视角出发,形成许多独特的观点与感受。  相似文献   

18.
多丽丝·莱辛(Dorris Lessing)是英国当代文坛一位极富创造力的女性作家,《野草在歌唱》是其成名作.作品通过对玛丽悲剧一生的描写,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制度戕害下女性的毁灭.国内学者多是从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或后殖民主义的视域对作品进行分析,本文运用拉康关于主体形成的理论,对作品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胡希东 《兰州学刊》2007,4(2):197-200
新感觉派文化精神体现为现代主义都市表征,它从作家身上的文化精神给以呈现,而具体表现为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因素的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土、先锋与通俗的相互纠缠,论文尝试用文化精神这一视角对现代上海这一特殊殖民语境下新感觉派文化精神进行具体探寻.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学批评要改变其与网络创作不相适应的格局,需要正视网络作品海量阅读、评价标准无从依傍和评价方式形殊而理异等现实困境。要破解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呼吁批评家真正进入网络文学现场,二是建立网络文学批评的通变观,三是打通写、读、管、评各环节,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