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祭祀青海湖被纳入国家祭祀的千多年间多次发生变化,在清代和民国年间变迁较为突出.雍正初年改遥祭为近祭,祭祀时间和地点逐渐固定,清中期蒙藏各族参与到祭海、会盟中,晚清时还出现近祭和遥祭交替、并举的情况.从帝制到共和的鼎革之际,地方势力延续了祭海、会盟,在具体仪式上也变得更加符合现代国家的特点.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仪式变迁的内容更加丰富,并体现出不同时段的现实要求.可见,祭海会盟仪式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国家政治权力的务实性,且这种务实性在帝制与共和两个不同时代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仪式在不同时期变得更加符合不同性质的国家的现实环境和政权的自身诉求.  相似文献   

2.
祝铭 《中国民族》2023,(4):86-87
<正>如今矗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是长庆三年(823年)唐朝和吐蕃为纪念长庆元年(821年)双方会盟成功而立的纪念碑。用汉藏两种文字镌刻的碑文,不仅是历史上汉藏友好的象征,对于唐蕃关系史乃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历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法国著名藏学家戴密微在其著作《吐蕃僧诤记》中,对此碑自清代以来被中外学界关注与硏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盛誉其为“目前人们所知道的有关亚洲最重要的碑铭资料”。史载,唐蕃之间总计有不少于10次会盟。长庆会盟是唐蕃多次会盟中的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3.
唐蕃会盟碑     
千余年来,在拉萨大昭寺前,公主柳树旁,巍然矗立着一块唐蕃会盟碑,受到人们的景仰,成为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唐蕃会盟碑,又叫长庆舅甥会盟碑,藏语称“祖拉康多仁”。据汉藏文史资料记载:大唐与大蕃之间、汉藏民族之间,相互通婚、吊庆、修好、献礼、互市、和盟等往来频繁,累世不绝,两族人民的友好团结在汉藏关系史上是有记载的。在唐朝和吐蕃的多次会盟中,留下盟文、立有石碑,保存完好的当数唐蕃会盟碑。  相似文献   

4.
回纥改名“回鹘”的史籍与事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纥改名“回鹘”的史籍与事实考宋肃瀛回纥改名回鹃,史书记载多有不同。(旧唐书)、(旧五代史)等说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①(新唐书》等说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②;而(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又说在唐德宗贞元五年(789)③。逮至司马光等纂修(资...  相似文献   

5.
唐贞观年间(公元627至649年),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比较和睦的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采取的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政策,是“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初所面临的民族问题是十分复杂的。南方的僚族、诸蛮,北方的契丹、稽胡,西方的党项、羌人、吐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来对宋朝同其邻近一些“未开化的”番邦之间政治关系史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研究重点自然是北宋的主要敌人,特别是契丹,其次是党项。最近人们终于对宋朝外交决策过程的兴趣有所增长。但是外交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即宋朝时期中原同吐蕃之间的关系被完全忽略了。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吐蕃总是处于历史主流之外,而且我们对中原—吐蕃关系的了解一般说来仅是星星点点。基本上只有四本用西方文字写成的著作,分别探讨唐、元和清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可以提出许多理由说明这种情况,然而,遗憾的是对吐蕃和北宋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7.
文章略考7世纪中至8世纪初,唐蕃双方所共同经历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外姓专权,以及双方在西域、河源地区所展开的军事争夺;同时略考唐朝与吐蕃内部各自出现的权力争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双方实现了第一次会盟,史称“神龙会盟”,从此唐蕃关系步入新的历史纪元。  相似文献   

8.
前言 研究西藏近代史,台北是一个重要地方,因为这里藏有非常丰富的“西藏档”。其时间涵盖两百多年,保守估算起自18世纪初的清康熙年间,终于1949年。这都是官方档案,记录着清廷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变化、辛亥革命对西藏局势的影响、近代中英有关西藏交涉、北洋政府时期的汉藏关系、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与西藏、以及英国  相似文献   

9.
1640年喀尔喀—卫拉特会盟的召集人及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1640年喀尔喀--卫拉特两部会盟的召集人、地点和目的等问题,指出,<1640年喀尔喀--卫拉特法典>的序文、<咱雅班第达传>和清代档案史籍提供的信息证明,喀尔喀部扎萨克图汗召集了这次会盟,会盟是在其领地内举行的,主要目的是抵御来自清的军事威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澄清问题,有必要对“抑佛扬本”论者提出的一些所谓“根据”予以分析。第一,所谓血祭和牲祭问题、论者认为吐蕃王国赞普与臣下会盟时就举行牲祭,包括人祭,这是本教的仪式,史诗采用了这种仪式,乃是“本教”祭仪的遗迹。对此,可以分作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所谓牲祭,即血肉祭,藏语作dmar mchod。众所周知,这是原始自然崇拜的遗俗。吐蕃王朝中期,以象雄为中心的本教文化和以拉萨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11.
从唐与吐谷浑的关系看唐对吐谷浑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奠定 ,唐朝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朝在继承前期的基础上又进行整合和总结 ,形成了“胡汉交融 ,思想开放 ,兼收并蓄 ,取精用宏”的文化开放心态。这可从唐对吐谷浑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可窥其一斑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鄯州位于今青海省东部地区,存在近140年(619-756),是唐朝设在西部边陲的重要州郡之一。本文从鄯州的设置、人口和经济、军事和政治地位等方面作了论述,从中说明鄯州在当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唐代吐蕃的氏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代吐蕃政局的发展,关乎于二因素:其一为宗教因素,是为苯教与外来宗教佛教之间的竞争与抗衡;其二就是更为重要的吐蕃氏族之间的合纵连横,及其与吐蕃王室的关系。若直言之,吐蕃的体制是为"贵族官僚制",推动吐蕃历史的动力,就是各氏族间的竞合。文章根据大量藏文原典史料,通过对唐代吐蕃各氏族的发展概况、各氏族与吐蕃王室的关系、氏族团的形成、各氏族的竞合、吐蕃王室如何寻觅合作对象和社会基础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唐代吐蕃的政治力与社会势力之间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在澳门的居留,给中西合璧、多姿多彩的澳门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作为一位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中国文人,汤显祖能接受反传统的左派王学,但对于天主教却始终没有接受.汤显祖居留澳门时留下的四首关于澳门的诗歌,不仅在澳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成为直接反映明万历年间澳门历史及社会生活的生动史料.汤氏名剧<牡丹亭>中的一出戏<谒遇>,以明代澳门之事为背景写成,戏中所反映的内容应有许多历史的真实,也为我们研究明代澳门史提供了不少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5.
艾冲 《民族研究》2002,(3):104-105
永徽元年(650),唐朝在车鼻可汗旧地创置狼山都督府、浑河州,以及先年所置新黎州都督府,统管歌罗禄诸部和拔悉密等部落。《新唐书》卷43《地理志七下》将三者列于突厥府州之下,并在“狼山州”条下曰:“永徽元年,以歌罗禄右厢部落置,为都督府,隶云中都护。显庆三年  相似文献   

16.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弃隶蹜赞与金城公主的联姻是唐蕃关系史上的大事,它带来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密切了汉藏人民的关系.今天,通过唐诗和藏族文献歌谣的记录来重温这段历史,我们更应当珍惜汉藏一家的大好局面,更应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7.
附国与吐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硕 《中国藏学》2003,(3):57-66
长期以来 ,附国问题不仅与吐蕃密切相关 ,且一直颇存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三 :一、附国是否为吐蕃 ?二、附国位于何处 ?三、附国的下落即附国是怎样灭亡的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吐蕃史的角度以及具体的地理环境、文化与史实背景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认为附国非吐蕃 ,其中心位置应在今川西北雅砻江所流经的甘孜县一带 ,并从敦煌吐蕃藏文写卷“编年史”的有关记载对附国入唐以后的下落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推测。  相似文献   

18.
苏苑 《西藏研究》2001,(1):74-79
在早期的中国外交史上,充斥人们耳目的多是屈辱求和、丧权失利的记载。有饰辩之词曰:弱国无外交。果如是乎?非也!唐绍仪在1904年至1906年与英使谈判西藏问题即是一例。一、中英西藏问题起因西藏在我国西南部,广袤六十五万一千五百方里,域内分前藏、后藏等,其民族本为唐虞时代之三苗后裔,自古以来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关系。于汉为西羌,唐宋为吐番,元为乌思藏。清太宗崇德八年,并遣使至盛京,尊清太宗为“曼殊师利大皇帝”,极表崇敬之意。西藏诸首领则受中朝册封。至雍正二年,世宗封后藏台吉颇罗鼐为郡王,使总辖西藏事务,并设西藏办事大臣正副二名…  相似文献   

19.
诗与钟的结合使时间的韵律进入艺术的世界,悠悠钟声中唐代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对唐诗钟声的时间分析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长河里的时间忧患,更是一代诗人的哲学沉思.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游记文学发展史的视角,就唐代游记文学的演化历程与内在精神展开探讨,由此看出,唐代是中国游记文学的成熟期。古文运动的兴起与诗性精神的浸润共同推动着唐代游记文学的走向成熟,同时也决定了唐代游记文学的内在价值取向。从元结的前奏到柳宗元的高潮,以及与此相辉映的中晚唐游记创作,共同奠定了唐代游记文学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